方莉华
摘要:高校教务员是教学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要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质量,必须正确地为教务员进行角色定位,并对其应该具备的素质进行科学的研究,加强对教务员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教务员的潜力并发挥其作用,为实现高校规范、科学和高效的管理创造条件。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务员;角色定位;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8—0184—02
高校教务员是维护学校教学秩序、具体实施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和进行学籍管理等的重要管理岗位,是保证学校维持正常教学工作秩序的重要力量。但目前在许多高校中,教务员待遇不高,可替代性强,在晋级和职称评定时低人一等,得不到领导的关心和重视。另外,由于教务员工作的平凡、具体、琐碎和繁杂,在一些教师眼里,教务员只是被动的操作者和执行者,从事的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就是一个“勤杂工”,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教务员以及教务员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这大大挫伤了教务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教务员队伍的稳定。因此,要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质量,必须正确地为教务员定位,并对其应该具备的素质进行
科学的研究,加强对教务员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教务员的潜力并发挥其作用,为实现高校规范、科学和高效的管理创造条件。
一、 教务员角色的准确定位
(一) 管理者的角色
教务员作为学院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是完成教学管理任务的具体操作者。应不断强化其管理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1.教学秩序管理。正常稳定的教学秩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针对教学中个别教师迟到早退、无故调停课或提前结束课程、学生上课迟到、旷课等松散的情况,教务员可组织学生干部连同辅导员采取突击检查和常规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教学第一线,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师生出勤等情况进行了解,认真做好检查登记记录,有利于优良教风、学风的形成,对教学质量起到良好的监督和监控作用。
2.学生学籍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是教务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籍管理是依据有关的政策法规对学生的学习和各方面进行阶段和全过程质量考核、记载、评价和处理的一种管理活动。主要包括:办理学生注册手续、成绩管理、学籍异动管理、考试的组织安排等。
3.教学档案管理。教学档案主要包括教学文件资料和规章制度、教学常规资料(实习资料、毕业论文等)、学生试卷以及学籍档案等,教学档案管理是一种信息管理,直接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因此,教务员应协助教学秘书做好归档、系统分类和管理工作,并建立和完善学院教学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二)服务者角色
教务员的总体任务就是为学院的师生员工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和矛盾较多,难免遭受误解和委屈,工作成绩也默默地融合于他人的劳动成果中,不象专门从事教学的老师那样一目了然、容易量化,如果没有一种强烈的服务意识和乐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很难游刃有余地把工作做好。所以一名称职的教务员应该是良好的服务者。
首先,要服务于师生。教务员作为一个学院的服务窗口,在定位上本身赋予着不同于其他教师的角色使命,工作方式上应该重视人性化。教务员每天辗转于师生之间,直面学生提出的包括注册、重修、学籍变动、选课以及考试等各种问题,虽琐碎,但很重要,因为对每名学生而言,教务员的答复和解释都是与他们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同时还要与任课教师时刻保持良好的沟通,并竭尽全力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困难,从而使学校教学方针政策更容易得到贯彻落实。
其次,服务于教学。教务员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并掌握相关信息,加强信息反馈,了解教学动态,从而稳定教学秩序。
(三) 教育者角色
教学管理工作虽然是一种管理性、服务性工作,但如果脱离“育人”这一目的,将会大大削弱管理、服务的价值和作用。因此,高校的教务员要扮演好教育者角色,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来指导自身的工作。教务员利用经常接触学生的机会,及时掌握教学一线的信息,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趋势和对知识的需求方向等,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选择更好的处理问题的手段和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 研究者角色
教务员作为学院的最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了解所在院系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本学院各个学科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熟悉学院不同学期开设的课程及其任课老师,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框架。其次,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等政策的宏观背景下,教学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的照办型处理事务性的方式和管理手段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要求教务员在工作中应转换角色,树立创新型、学习型研究者角色,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加强管理理论、管理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善于总结,将管理实践提升至理论水平,及时调整工作方法,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
二、 新时期角色定位背景下,教务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
(一) 健康的身心素质
由于教务工作的头绪较多,纷繁复杂,教务员极易在工作中产生厌倦烦躁的情绪;在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错、得罪人,给人吃力不讨好的感觉;另外,教务工作不容易量化,工作成绩默默地融入他人的劳动成果中,为他人做嫁衣,因此导致教务员在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感。这需要教务员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保持一个宽松平和的心境和乐观豁达的心胸,淡泊自守,坦然面对成败、得失和毁誉。这样有利于创造一个和谐、舒心的工作环境,有利于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 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教务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实无精彩可言。但这平凡的工作却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方能胜任。“教学无小事”,这其中任何一点疏忽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排课不缜密,会引起教学秩序混乱;传达不到位,可能会导致误事,出现严重教学事故;档案未管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事情多多,不胜枚举,这使得教务员常常处在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下。每天上班时得谋划今天该做什么;每天下班前得思忖,还有什么被遗漏,细而又细,慎而又慎,真是责大权无,心理压力可谓够大,这都要求教务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工作中努力做到热心、细心、耐心。
(三) 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是指教务员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具有处理问题、解决矛盾、调节和改善各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教务员工作穿针引线于学院各教研室、教师、学生以及学校教学职能部门之间,承担着沟通信息、互通情况的重任。经过一定的沟通协调工作,使整体运行和谐,认识得到统一,问题得到解决。所以教务员应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且在组织协调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参与不干预、出谋不决策、承上启下、合理统筹。
(四)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高校教务员日常工作很大程度上处于维持性管理,思想比较保守,信息比较闭塞,工作方式一成不变,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缺少创新思维和魄力。在新时期,教务员必须改变以往“平稳”的、 靠传统经验的管理模式,大胆工作,开拓创新。比如,同样面对某个统计工作,创新能力强的教务员会开动脑筋,灵活运用掌握的技能,找到快捷、科学的方法,从而高效地完成工作。另外,教务员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可能遇到各种各样预想不到的困难,要想及时解决困难以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就要求教务员必须思维敏捷,创造性地作出正确的处理。
三、 加强教务员素质培养,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
教务员工作在教学管理的第一线,是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协调者,教务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个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教务员素质的培养,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
(一)提高认识,充分肯定教务员的地位和作用,为其提供合理的发展空间
各级领导和师生对教务员工作应予以合理定位,对其工作予以恰当评价和认可。在制定晋级、晋职等有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务员的切身利益,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不要让他们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让每一位教务员都感到自己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和方向,从而促使其焕发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乐于奉献、大胆创新。
(二)加强思想教育,强化服务意识
加强思想教育就是使教务员牢固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意识,并付诸实际行动;牢固树立质量管理的思想意识,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管理,使其明白教学管理是一项科学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通过思想教育,提高其工作责任心和乐于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让其安心于本职工作。
(三)把教务员队伍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有利于教务员的管理工作与教师的教学工作互相配合,协同共进,保证教学秩序良好运行。
(四)建立教务员培训和学习制度,加强对教务员的培养
为了使教学管理工作上台阶,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教学管理岗位培训,如组织听取专家报告、去其他高校参观、学习、交流等。通过这些途径为教务员创造一个继续教育和学习的机会,让其系统地学习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知晓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和前沿动态,启发思维,取长补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五) 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激励制度和科学的教学管理业绩考核方法,以表彰和奖励在本科教学管理工作中做出一定贡献的教务人员
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以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取得较高工作效益。完善教学管理激励制度,能有效地调动教务员的工作热情,稳定教务员队伍。
参考文献: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创建一流本科教学而努力奋斗—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报告[R].
[2]孙成灿.学校管理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钟玉海.高等教育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4]朱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