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叶
摘要: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环节,是感知外部世界的窗口,是获取知识的桥梁,是提高素质、活跃思维、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阅读能力,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进行阅读训练,既可以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又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文学修养。
关键词: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阅读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一、当前小学生的阅读概况
搞好语文阅读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从新课程理念的阅读目标出发,在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在教学中组织的阅读教学,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新课程理念的轨道。主要表现在:1、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是主宰,主宰着学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不平等的关系。
2、没有真正的对话。大多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
3、没有把时间和精力合理利用。阅读教学都是串讲串问,是繁琐的课文内容的分析。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年级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后关键时期,如果学生在高年级,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以后就很难改变学生的阅读习惯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学校的最初几年,儿童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因此,这一时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尤其重要。如果老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低年级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学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教师或家长指导孩子阅读需要从孩子喜爱的书开始。无论家长陪孩子一同读书还是孩子独立阅读都应该从孩子感兴趣的书开始,而不是从家长觉得重要的书开始。从自己喜欢的书读起,逐渐扩大阅读的范围,孩子读的书越多,知识面就会越宽,读书的兴趣就会越浓,孩子对书的喜爱就会越深,养成读书的习惯就越容易。在不断的读书中,孩子可以逐渐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而科学的读书方法本身可以让孩子提高读书的效率,从书中获得更多的兴趣,这样孩子就更加喜爱读书,形成逐渐强化的良性循环。四年级孩子可能更喜欢一些历史故事、名人故事、民间故事、寓言和童话故事、科幻故事等,应帮助孩子找到一些印制精美、配有一些图片的相关书籍。
三、指导学会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指导学生学会不同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会读”
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要重视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默读,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想什么,怎么想。学过的诗文,要提倡多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的储存、积累,学生不仅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一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其次是默读。默读的练习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知文大意”即可,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提示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要以人为本,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诵的部分,有的则是由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背诵、抄写的练习,应该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确,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
总之,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后,再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技巧后,必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极大的作用。
参考资料: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与实施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年1月
2.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