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莉
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革新,越来越受到中小学教师的重视。但是,中小学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比如,唯信息技术是尊,把它推到了不适当地高度;机械地滥用信息技术,取代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顾学校的实际条件和教师、学生运用、接受信息技术的能力,反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沉重负担;生硬地强调运用信息技术,把不少教师原本成功而熟练的教学方法和特色冲击得七零八落,教学效果反而不彰,等等。因此,学校必须在教师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方面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避免陷入迷阵。
首先,学校必须给信息技术以恰当的定位,让教师在思想认识上走出误区。
当前,从主管部门到学校直到教师,都有一种过分迷信信息技术的倾向,讲一堂公开课,似乎不把学生拉进多媒体教室就算不了优质课;教学比武,你没有课件,不管你讲得多精彩,也很难得到好评;反而是以前并不怎么出众的教师因为教学中使用了信息技术,被领导啧啧称赞,又被同行仰而视之。
事实上,不论我们怎样推崇信息技术,它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像粉笔和黑板一样,就是一种辅助工具,它无论如何也取代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而沦为信息技术的奴隶。这一点,学校和教师都要有清醒地认识。绝不能把信息技术当成教学改革的灵丹妙药,在评介课堂教学中不能过分突出信息技术的分量,更不能把运用信息技术当作优质课的首先要条件。要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它的特点和作用,给它以适当地定位,避免走入误区。
第二,要让每个教师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教学特长,做到个人特长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不少教师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个人专长。比如有些教师善于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气氛热烈而有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有些教师擅长板书,字体漂亮,布局美观,能给学生很好的示范作用;有些教师朗读水平高,感染力很强,学生喜欢听,等等。显然,教师的这些特长是信息技术手段无法代替的,而教师和学生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形成的默契更是信息技术无法表现的。
但是,我们发现,有一些教师为课件而课件,结果抑制了自己场长的发挥,反而显露出自己的不足,东施效颦,弄巧成拙。一名朗读水平本来很高的教师,却硬要播放朗读课件,由于多媒体操作上的问题搞得一篇课文被读得支离破碎,韵味尽失。教师一旦让电脑操作代替了分析讲授,课件播放过多过滥,课堂讲授越来越少,画面应接不暇,学生眼花缭乱,可脑中空空如也。语言品味让位于视听刺激,忽略了对语言的感悟训练和思想上的深层触动,结果就难免华而不实,舍本逐末。单向牵制取代了双向交流,课堂多了绚丽和悦耳,却少了热烈和激情。这样的教学能说是成功的吗?
我们为了引导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中避免出现这些偏差,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多轮互听互评课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反复对比,为每位教师找准自己的特长,并力争在教学中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然后再引导教师在发挥特长与运用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上进行探索,达到课堂教学的创新,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学校要准确评估每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分清层次,培养骨干,以点带面,梯次推进,积累经验,逐步推开。
青年教师接受和学习新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强,要把他们作为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主力,重点培养。家庭有电脑的教师接触电脑的机会多、时间多,对信息技术掌握得比较熟练,要成为运用信息技术的带头人。自然科学、音乐、美术等课程运用信息技术的机会多,效果也好,必须给这些教师定硬杠杠,让他们成为信息技术运用的骨干。学校还要对全体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和运用能力进行全面的摸底排查,分出层次,然后分成若干小组,互帮互学。还要认真总结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并大力推广,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第四,要引导教师抓好备课环节,达到“三备透”、“三适合”,决不搞“应景”、“做秀”,避免盲目性、随意性。
教师要“备透”自己,适合个人专长的发挥,让信息技术相映生辉,而不能成为绊脚石。有一位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他随意在教室里走动,和学生近距离接触,用眼神、体态和学生从容自如地交流,平等地对话。他可以随机掌握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那种行云流水般的情境深受学生欢迎。但有一次,他执教公开课,根据要求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于是他把一节曾经赢得同行很高赞誉的课制成课件,搬到另一个班去上,结果令他大失所望。那一节他自己焦头烂额,学生一头雾水,他形容自己“带着镣铐跳舞”。他和学生的思维都被冷冰冰的电脑牵制着,不得不跟着电脑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每一次操作都是对思维的切割。这就是没有过好“备教师”这一关酿成的苦果。
教师还要“备透”学生,适合学生接受能力。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出发,使之能够跟上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才能实现二者有机融合。课堂上的主体仍然是学生,这一点绝不能含糊。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对网络知识的了解,决定着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展。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培养获取、解读信息方面的能力,忽视培养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导致有些学生无从下手。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在都是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要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注重训练,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积累,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适当示范,培养学生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及时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师还要“备透”课文,适合学科特性。在语文教学中,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个篇章怎么写,怎么读,怎么领会,都要倾注教师的心血和智慧。现在的一些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教师甚至从头到尾不写一个字,不读一句书,全部让计算机代替。这样的课难以体现语文教学的特征。要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内容相融合,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任何游离于语文学习规律之外的信息技术表演,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融会贯通,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运用,但要视课文的具体情况而定,能用则用,不能用就坚决不用。要充分掌握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恰当而高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使之成为教师展示才华舞台,而不是课堂教学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