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霞
一、我国课堂教学理念发展的三个阶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之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教学理念也不断更新发展。解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理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双基教学理念”发展到“智能教学理念”,再发展到“素质教育教学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小学曾全面学习、推广凯洛夫的教育学。凯洛夫的“讲解一接受”教学模式,认为教学的价值主要在于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即“双基教学理念”。这一模式一度成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在这种理念支配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落实双基”一直被确立为教学追求的目标。
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急剧增长,出现了所谓“知识爆炸”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新时代不仅要求人们有知识,而且要求人们必须有创造能力以及适应科技和社会迅猛发展变化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即“智能教学理念”。在我国,这一转变的具体标志是上世纪70年代由上海率先提出的“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思想。这一理念强调教学的价值在于对人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发展的作用。
随着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进程的加快,人们发现教学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价值是综合的,既涉及教学对科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用,又涉及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即教学应当是其属性的辩证统一。归根到底,教学的价值应体现为全面发展人的素质,造就一代新人——这就是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素质教育大讨论,为素质教育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上世纪90年代,教学领域鲜明地提出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的课堂教学目标,表明这一先进的理念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
二、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要素
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要求的结果,另一方面是人们对教学工作本身内在规律不断加强认识的结果。以下是我们概括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基本理念的诸要素:
(1)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个性,即必须体现认识、情感、技能目标的统一。
(2)在教学关系上,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学生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应当得到充分尊重,给予其充分发展的机会。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以发挥其主体精神。
(3)在教学内容上,除坚持有针对性地加强基础外,必须从认识、能力、品格和方法等方面深入挖掘教材深层的多元教育要素,使学生受到求真、崇善、尚美的全方位教育;必须突出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在教学对象上,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状态及发展的可能性,因材施教,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不求人人高分,但求人人成功。
(5)在教学方法上,必须体现教与学的交融,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促进学生乐学、会学、生动活泼地学。
(6)在教学结构上,必须体现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必须体现合作学习、竞争学习和个体化学习的兼容并存,构建多边互动的课堂教学结构。
(7)在教学评价上,必须突出对学习的积极评价,要强调标准参照评价;目标评价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以目标评价为杠杆建立课堂教学的监控机制。
三、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实践特征
“双序”的有机统一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实践特征。所谓“双序”,一是指教材内容的学科逻辑顺序,一是指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顺序。课堂教学必须是这两个“序”的高度统一。
教学过程是教育者将人类积累的知识、价值观念向受教育者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起着主导作用。但教学的开展必须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因为外部的影响必须以其内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预期变化。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核心是将教材内容的学科逻辑顺序转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
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仅仅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观点和结论,将教材内容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传授给学生。事实上,教学过程不仅是人类知识的再现,更是学生的再发现。这种再发现是通过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来实现的。其创造一般表现为:
(1)教学不仅要呈现教材内容及其观点,还要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掌握处理和挖掘教材的学习方法、思考方法与行为方式,即不仅要使教材具有其自身的知识价值,而且还要挖掘教材对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价值。
(2)教学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学生通过活动是否获得或改善其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的能力。因此,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由此看来,课堂教学要做到“双序”的有机统一,教师就必须在“明确目标、理解教材、熟悉学生”上下工夫。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吃透两头”(一头是要准确地掌握教材整体框架和熟练地掌握教材的每个知识点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另一头是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过程的内在规律),运用恰当的策略和方法,使两者融为一体。“吃透两头”是“双序”有机统一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