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远威 陈侃贞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建立科学的养成教育评价体系,是完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从理论的视角探讨基于网络的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实践探索评价体系的构建,并从评价指标、评价结果等方面提出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网络;高职院校;养成教育;评价
作者简介:彭远威(1976-),男,广东陆河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陈侃贞(1979-),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8-0023-03
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养成教育评价体系,是完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很多欠缺,如缺乏吃苦精神和抗挫折能力,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思维习惯、人文基础等还有相当差距,从培养人才的战略高度看,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评价的运作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的阐释——基于网络评价的重要意义
养成教育是学校针对学生在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治学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的行为
规范和严格的管理措施,是高校形成优良的学风、校风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1]长期以来,养成教育的评价普遍都是期末定结果,不管学生平时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一方面体现在学业上,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考试成绩,不管能否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查找资料,另一方面体现在综合素质的评价上,对平时综合表现没有系统的评价体系,缺少综合表现的统计。这种评价方式的不良后果表现为多个方面,一是导向偏差,容易导致学生只追求学科成绩,对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漠然置之;二是工作量大,大量的汇总工作在期末“爆发”,无法保证评价的准确与完整;三是实时性不强,不能及时掌握测评情况;无法实现比较,包括群体中的横向比较和学生成长过程的纵向比较,最终无法达到学生成长中的自我激励,发挥其主体作用。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和反馈等重要功能,要强化养成教育的实效,就要利用好教育评价这个工具。通过评价,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进一步强化专业教学外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具体内容可以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学习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体活动、学生干部工作等方面。评价结果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对水平,可作为评定各类奖学金、学生学期鉴定和毕业就业的主要依据。[2]
网络具有实时、交互、易检等方面无与伦比的优势,通过网络的强大功能实现养成教育的评价,不但可以随时发布,实现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而且发布信息的容量大,具有查询和资料检索功能,极大方便了评价实施,也强化了评价功能,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评价体系可使大学生在养成教育评价杠杆的导向下,激发其创新潜能,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实践的探索——如何构建基于网络的高职养成教育评价
在构建和实施养成教育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重点是构建评价的模式、操作体系和基于网络的评价系统等,以实现养成教育评价的科学、高效。
1.建立科学的养成教育评价模式——量化达标制。量化达标制,是满足科学开展养成教育评价的模式。即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在综合素质量化评估中达到一定的水平时给予鼓励,并对没有达标的学生给予相应的督促。学生养成教育评价是将学生的素质状况量化考核,能使师生合理的对待量化分数,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在日常评估以及奖学金考核中,过分强调量化分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反而强化了学生功利心理——这是目前大中专院校素质评价的弊端所在。因此,达标制只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水平,既明确了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应该达到的素质水平,又减弱了量化考核的弊端。
2.建立规范的学生养成教育评价系统。开展科学的养成教育评价,前提是需要建立规范的评估操作体系,即养成教育评价以何种形式进行。这需要组织成立由团委、学生会、律委会、社团部、各年级委员会组成素质测评委员会,开发完善基于网络的养成教育评价系统。委员会对日常生活、职业素养、学业成绩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文体活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表现及时录入到系统中。学校管理者可通过评估系统查看评估方法及各位学生每个学期的评估结果,结合各个学院的培养方向,调整评估细则。根据评估结果得到各个学生的成长线图,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也能进行纵向比较,有利于学生、有关部门、用人单位随时调阅。
养成教育评价系统通过网站的形式存在,采用平面测评和立体测评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系统。“平面”测评是指每学期一次的测评方法和测评结果,它可以了解学生在一年或几年中的总体表现。“立体”测评,要求随时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文体活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现。[3]养成教育评价立足于学生手册、奖学金评比有关规定等,根据高职院校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建立养成教育指标并使之量化。在评估操作过程中,坚持严肃认真、客观公正,把握透明度和准确度双原则,明确对学生的评价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和管理方法。
按照养成教育评价的设计理念,基于网络的养成教育评价系统主要包括登录模块、主模块、评价模块、结果显示模块等。登录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为评价工作或查询评价结果提供权限。本系统中,老师、测评委员会成员、学生本人都可登录。不同的登录方式有不同的权限,相互之间是独立的。老师与测评委员会成员具有评价权限,但前者属于一级权限,审核通过后进行发布,后者属于二级权限,只能录入,不能发布显示;学生本人只能查询结果。主模块功能是选择评价对象以及相关信息,同时查看最近评价对象的信息及结果。评价模块主要实现评价指标的量化功能,并计算得出评价对象的评价分数。结果显示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显示所有的评价结果。
3.基于网络的养成教育评价的实践效果。养成教育评价系统已经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5级和2006级中的39个班级中试行2年,对每个学生的测评结果记入学生个人的素质拓展分数,也与“好班级好支部”以及奖学金评比相关联,该系统实时、公开、公正、公平,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有利于综合素质提高的各项活动。
对某学院2005级8个班级(238人),2006级8个班级(283人),进行跟踪研究。研究时间为:Ⅰ: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Ⅱ: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Ⅲ: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Ⅳ: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2005级和2006级学生的养成教育评价分数和成绩平均分如表1。
从表中可看出虽然成绩平均分在4个学期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但是养成教育评价分在持续的增长,这在2005级特别明显。这反映了养成教育评价在促进学生素质拓展的自觉性和效果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分别对学生学业成绩平均分J和养成教育评价分S进行两变量相关性分析(Bivariate过程,Pearson相关系数,Spss11.0)
从表2可看出养成教育评价分和成绩平均分一直保持着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说明养成教育评价坚持了导向性、全面性的原则,促进学生学习进取的同时,还注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另外养成教育评价分与奖学金评比、班级建设评比挂钩,实现了激励性原则,促使学生个人和集体取得长足的发展。
三、发展的思考——如何深化基于网络的大学生养成教育评价
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的评价是对学生在校表现和各方面素质的评价,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评价指标既是评价学生的依据,又是学生发展的导向目标。基于网络的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评价系统目前已经以立项的形式运作,在评价体系指标、结果使用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及时反馈和有效激励。
首先,养成教育评价体系必须依赖于高职院校发展和定位,体现鲜明的高职特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需要从学科学习目标和基础性目标两个方面去考虑。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可以从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审美与表现能力、运动与健康状况等方面确定指标;学科学习目标可以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问题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确定指标,不只注重学业成绩,更侧重于能力测评,特别是侧重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评价。在促进学生素质全方面发展的要求下,针对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改进和完善养成教育评价指标,以进一步提高养成教育评价结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有效结合,既要重视学生的诊断性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通过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的监控,及时掌握和发现学生成长中的成绩和不足,以便进行调整。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将直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身的发展。
再次,对待评价结果不但需要教师、同学的重视,更需要学生本人的重视。因为只有对自己的活动做出正确的评价,并善于分析自己活动的人,才能称得上一个有主体性的,独立自主的人。也只有取得对评价结果的认同,才能发挥评价的最大作用。特别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本人发现自身的优势及不足,设计出符合自身的努力目标和实现途径。
注 释:
①陈体令.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3):11-13.
②左国超等.层次分析法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应用[J].大理学院学报,2005(1):15-17.
③曹砚辉等.对大学生综合测评的反思[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72-73.
参考文献:
[1]马立源.乔淑英.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亟待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07(2):55-56.
[2]罗德龙.探索养成教育的评价提高养成教育的品位[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1995(3):8-11.
[3]康云.谈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开发与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6):8-10.
[4]钟玮.习惯养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9):40-41.
[5]陶希东.青少年大养成教育:跨界教育与政策创新[J].当代青年研究,2008(4):1-6.
责任编辑:葛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