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珉
童声合唱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乐感、听音能力、掌握声音和谐与均衡的能力,它是培养与提高学生歌唱能力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教学形式。在发展个体直觉、想象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童声合唱教学的综合教学功能正日益受到关注,合唱已逐渐成为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核心课程。所以,上好每一节合唱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主动性的教学氛围
首先,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课中,要把学生的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学习这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这种变“苦学”为“乐学”的状况,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进而产生持久地学习动力。
例如,在学习《雪绒花》一课中,教师一开始就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由学生们熟悉的电影《音乐之声》导入,在故事中展现歌曲《雪绒花》,学生被影片中师生精彩的演唱深深地吸引,同时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被动教唱变为主动学唱,合唱教学便成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
其次,教师应积极创造音乐教学的情境。合唱作品是以纵向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感情艺术,童声合唱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唱、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学生的感情。
在欣赏合唱歌曲《摇篮曲》时,柔美而悠扬的音响舒缓而悠长,充盈着整个教室,学生竖起耳朵,捕捉着每一个音符,寻觅着音乐的信息,此时教师降低音量,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母亲安抚小宝宝睡觉的美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教学情境。那立体的和声音响和撩人的语音交织在一起,牵动着学生的情思与遐想,将学生带入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仿佛听到了母亲温柔的话语,仿佛看到了母亲慈爱的面容与小宝宝酣然入睡的美景。学生沉浸在相互构建的音响当中,陶醉了,体验了,感动了。
因此,在童声合唱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创造教学氛围与情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对合唱作品的理解由感性逐步提升到理性高度,并学会自主学习。
二、创设“合作性”的教学方式
在童声合唱教学中,应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生学唱《劳动最光荣》这首作品时,教师巧妙的把学生分成几组来演唱歌曲,让学生通过对比来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既掌握了歌唱技巧,提高了识谱能力,又促进了合作,增进了友谊。在童声合唱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开发课堂中集体的合作,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挖掘网络信息、群体心理等集体潜能,使学生在演唱合唱作品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成功,学会倾听,学会和谐,学会配合,使这种相互合作的群体歌唱活动成为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有助于人的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
三、创设“创造学习”的教学理念
在童声合唱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创设一种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听、多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形成创造性的个性品质。首先,可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童声合唱作品,启发学生的想象,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还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参与其中。当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及想象、联想,对合唱作品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后,再让他们演唱,这时多种感官多方位地参与到歌曲的感知与体验中来,必然会使他们对合唱作品的理解提高到另一个高度。
总之,在童声合唱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做法,构建“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的合唱课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通过寻找、发现、探究、模仿、表现的过程,发现合唱的真谛,提高歌唱兴趣,烘托课堂气氛,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实际能力,提高学生整体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