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文渊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但如何保障学生充足的阅读资料;如何科学的定好阅读的量;如何解决阅读与正常授课之间时间上的矛盾;如何对待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如何不加重学生和老师的负担,让学生真正快乐的学……都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现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农村学校的实际,谈些自己粗浅的尝试。
一、学校教育中的阅读增量
1、借助插图,情趣始浓
课文插图既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又超出课文内容,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空间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如:新教材第四册《葡萄沟》的第二幅图与课文内容并不完全相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说新疆人是如何热情好客的。也可以让学生找些图文并茂的故事一起读。
2、采集百蜜,随润芳泽
人的记忆可以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而能把记住的东西保留更长时间的是有意记忆。所以,光让学生看书而不记的话,即使书读得再多对他们也不会有太多帮助。鉴于此,我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本子,美名日“采蜜集”。让他们把平时看书时看到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每天早读课的时候拿出来美美地读一读或品一品。
3、设立园地,殊途同归
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在班级里设一个“蓓蕾园”,让学生在这小小的天地里获取知识,得到锻炼,我认为非常重要。我主要在“蓓蕾园”中设了以下项目:
(1)每日一词。我每天在白纸写上一个新词,注上拼音贴在“蓓蕾园”中,让学生把它摘抄在自己的“采蜜集”里,然后用这个词说一句话。这样日积月累,在他们的头脑中词汇就会逐渐丰富起来。
(2)每周一韵文。低年级的学生应该多诵读好听的言语作品。语言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所传达出的思想与情感,还在于它的节奏之美。韵文是言语形式美的典型。就学习心理学说,充满音乐美的作品因为上口、易记,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儿童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就有了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这也就具备了学习成功的重要内部条件。因此,那些充满音乐美的韵文,情趣盎然的儿歌,浅近晓畅的古体诗、词,短小清新的现代诗等都可加入低年级儿童的诵读之列。
(3)半月一文。每个月选一篇文章贴上去,文章可以是优秀作文,也可以是学生的优秀习作,还可以是老师的“下水文”。要求学生把它背下来。这样,学生在读记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就学会了一些句子或表达方法。
4、推荐读物,全新视野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一个年龄段有每一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阅读需求,最佳的也是最有效的阅读应是符合自己年龄段特点的读物。因为这种阅读与阅读者的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相一致。这时的阅读才能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才能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而,我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由展开阅读活动。
当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不是放任自由,不是对学生的阅读不管不问。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主选择书籍能力较差的特点,老师可以作一些推荐?
举例式:补充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阅读材料,尽管只是举例式的,也往往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如学《恐龙的灭绝》前,老师布置学生去看一些有关恐龙知识的书刊,更多更深了解有关恐龙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扩大阅读量;
对照式:某些课文的主旨,单独看无可非议,但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片面认识,这时教师如能从另一侧面提供一篇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照阅读,就会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啄木鸟和大树》一课,学生对大树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劝告,以至造成病死的结果,印象深刻。那么该不该有自己的主见,是不是别人的话都得听呢?教学中便让学生补充阅读了另一篇童话故事《小熊画兔子》,小熊就是因为盲从听别人的话,结果把兔子画成了四不像,从而使学生明白:听别人的意见还得学会辨别别人的意见是否正确;
捆绑式:就是根据课文某一方面的特点,选相似的课外读物合看,采用“读一篇,带一篇”的办法,“捆绑”在一起,来扩大课外阅读量。如教《丑小鸭》这一课时,教师介绍了选学读本《卖火柴的小姑娘》、《海的女儿》让学生阅读,由于这几篇读物有相似之处,就大大提高了阅读效果。
5、强化速读,一目十行
适当地指导学生速读,是拓宽学生视野,提高阅读效益的有效途径,是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达标提供源泉的必要条件。速读要读的快,记得快、理解的快,它的基础是默读,核心是理解记忆。让学生学会简单速读的方法是:要求适度,由易至难,反复练习。要求可分三层:初级:做到不指读,从轻声读逐步过渡到唇动声不出,只阅不读,减去唇动口诵的环节,把逐字读逐渐扩展到整句整行读。读完后,能用“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说出内容,以达到速度理解齐头并进。中级:要做到读时不动唇,尽量直接在脑中反映出汉字来。读完后,能说出“六要素”,同时开始进行快速读练习:读书时,眼睛的视线始终保持在一行行文字的中间,减少视线来回移动、停顿的时间,以提高阅读速度。
读时要有目标有指向,读时要有一定的时间限制。遇到不了解的地方,要学会“跳”、“绕”,有些生字,不影响大的了解的可以跳过;一些不重要的章节可以绕过不读,即要学生领会速读的目的在于把握大意获取最多的信息。
二、社会生活中的阅读增量
我们应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引导他们在沸腾的生活中阅读,建立一个阅读教学的开放系统。
1、在生活中阅读,用兴趣激发欲望
要想激发学生在生活中阅读的兴趣,首先必须让学生对阅读的内容感兴趣。比如,每当春天到来之际,我都要带小朋友到校园内外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春天的身影,春天的步伐。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让他们到书本中去找一找有关描写春天的句子并抄在“采蜜集”上。看到一个陌生人,让他们说说他最明显的特征等等,然后再读读一些任务描写的句段。其次,还要在班里营造在生活中阅读的氛围。比如,每天的晨问活动课,我安排学生交流在生活中阅读的成果,可以是一件事,一个人,一集动画片,一句广告词等等。交流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或者是全班同学听一个人讲。每周评选出一名优胜者加冕为“百事通小博士”。开展这样的活动,对于一些语文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来说,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一些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则能为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使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更充分地发展。
2、在生活中阅读,让留心形成习惯
学生不会自然而然地养成在生活中阅读的习惯。老师要随时地提醒学生去阅读。例如:学生生病了,配了药,让学生看看药品的说明书,了解药品的功能与主治及注意事项。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让他们弄清楚药该怎么吃,这样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同样,买了其他食品也让他们留心看一看包装袋上的说明,知道它的配料、生产日期及保质期。再如学校里贴出的墙报(安全教育期刊、禽流感预防知识等)、贴在街道两旁的“好消息”、“告示”、“启事”等都可以提醒学生去看看。看到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让他们拿到学校里来交流讨论。这样不但能增加自己的阅读量,还能扩大其他同学的知识面。总之,只要有文字出现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他们阅读的痕迹。
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读书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三、家庭生活中的阅读增量
我们十分注重家长的参与,通过“亲子课堂”的形式,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了一种互动的阅读关系。许多研究表明:父母越早开始、越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知识面就越广。在有空闲的时候,我们的家长常常会给自己的孩子朗读一两个小故事:能和孩子一起看看幼儿读物。有的家长还很善于引导自己的孩子,在讲完故事后一起交流感觉;提一些问题让孩子动动脑筋;让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和谐。
再如,看报、上网、饭桌上的礼仪等都是家庭阅读的好材料,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定能让他们大开眼界。
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蜜蜂采蜜,能酿出醇厚的蜜汁。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阅读,主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