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君 周志刚
摘要:文章对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所刊栽的学术论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梳理,归纳出了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职业教育研究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职业教育;热点;分析;展望
作者简介:马君(1979--),男,回族,宁夏同心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周志刚(1950--),男,天津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10-0004-04
一、谁在引领职业教育的研究方向
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数量达145篇。从文章来源来看,来源杂志(报纸)共51种,按转载数量前五名排序依次是:《职教通讯》(22篇,按照文章索引量在教育类复印资料排名第10位)、《职业技术教育》(22篇,按照文章索引量在教育类复印资料排名第11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8篇,按照文章索引量在教育类复印资料排名第23位)、《职教论坛》(17篇,按照文章索引量在教育类复印资料排名第25位)、《教育与职业》(13篇)。从文章来源期刊来看,呈现出一些特点:一是来源期刊数量较以往有所扩大,辐射面更宽泛,2007年不到加种;二是职教类期刊依然占据优势,保持了前五名的地位,其担当职业教育研究阵地的职责没有旁落,共有92篇文章被全文转载。占转载总量的63%:三是从文章来源的期刊种类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高职院校学报的数量有所增加,达到10种。占所有期刊数量的五分之一,显示出高职院校的学报办刊水平和文章质量在不断提升。
从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的性质来看,普通高校依然处于主体地位。有71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来自39所普通本科院校,所占比例为49%;有48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来自21家科研机构及其他性质的部门,占33%:有26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来自25所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所占比例为18%。就普通高校而言,第一作者所属的单位师范类院校(含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中华东师范大学有12篇,北京师范大学有4篇,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和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各自有4篇,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有3篇,东北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各自有2篇:其他类院校中天津大学有4篇。东南大学有2篇。华中科技大学有2篇。以上高校中绝大多数具有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华东师大、北京师大和天津大学具有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另外,较以往数据来看,本年度来自职业院校作者的文章转载量明显增长,可见职业院校的科研力度在不断加大。科研水平在不断提升。就科研机构而言,有10篇文章的作者来自江苏省职业教育科研中心,其后是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有7篇,上海市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有5篇。可以看出,职教科研机构在职业教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职教研究领域的主要阵地之一。
二、哪些热点进入了职业教育研究的视野
(一)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就、经验与展望
1978年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此学者们进行了肯定和总结。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进一步确立,职业教育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立交桥”初步形成,职业教育投资取得较高回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趋于合理(刘尧,第11期)。我国职业教育的超常规、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党和国家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并制定了一些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服务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黄尧,第12期)。这是我国近3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基本经验。
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遭遇了一些瓶颈问题,尚需克服和解决,因此,职业教育改革必将继续前行。职业教育改革如何深入开展下去?有学者认为,应以政策为保障,制度建设为重点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和质量。加强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申家龙。第12期)。有学者则从教育全球化的视野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举措,认为应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扩大办学自主权,重建职教体制;加大企业参与的力度,真正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董仁忠、石伟平,第1期)。有学者从制度创新的层面提出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认为应建立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型职业教育制度创新方式(庄西真,第4期)。
(二)职业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反思
2008年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关注的热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职业教育概念的重新审视和职业教育学的若干问题研究。
何谓职业教育?至今学界仍众说纷纭,存在诸多分歧。有学者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演进历程的回顾,在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偏颇和不足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新的界定。将职业教育的概念定义为:职业教育是指注重提升个体职业素质的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主要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等为教育内容。并进一步阐明,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职业针对性是其特有属性,注重提升个体的职业素质,旨在帮助个体获得职业资格或职业能力(董仁忠,第7期)。
关于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近年来成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2008年关于职业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在于:一是对20世纪上半叶职业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关注;二是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取得的成就与未来发展走向:三是对职业教育学科性质、学科地位、研究范式的探讨。
有学者分析指出。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了“职业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和表述体系,职业教育学的建设总体以学习、译介西方论著与自我创新结合为基本原则。据该学者统计,20世纪上半叶国人撰译的职业教育理论著作、译作、辞典书目共计93本(米靖,第8期)。
有学者撰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取得了骄人成绩,主要体现在多层次的学科体系基本成型、学科队伍结构基本形成、学科成果形式多样、学科平台逐步建立、学科反思走向深入,等等(周明星、刘晓,第7期)。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未来取向应是:明确研究方向,丰富研究范式,夯实学科基础;完善职业教育学学科结构,建立合理的学科体系;改善职业教育学学科组织。加强学科制度建设:建立独特的属于职业教育学的学科文化(马君、陈士俊,第1期)。
尽管职业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其学科性质的定位却很模糊。基于此。有学者撰文。从职业教育学学科的发展逻辑、发展需求出发。分析了职业教育学理论特质,及其与生俱来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提出职业教育学学科性质,即职业教育学正在由一个边缘学科走向复杂的交叉学科(罗匡等,第10期)。关于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地位问题,有学者通过对近年来德国职业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轨迹的追踪与梳理,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认为应赋予职业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同等的一级学科的学科地位(姜大源,第l期)。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具有“范式”才配称科学,才能成为独立存在的学科门类。由于职业教育研究尚未形成共同的范式。致使在职业教育相同问题的研究上产生很多分歧,影响职业教育学的发展水平的提高。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式至少应该包括职业教育概念体系、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等基本组成部分(潘建华,第3期)。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范式”并不完全适合职业教育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但可以用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的“硬核”理论来进行补充(刘诗能,第6期)。
(三)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反思与深化
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力度和水平业已步入新的阶段,从人大复印资料的转载情况来看,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文献有37篇,占转载总量的26%。2008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二是高等职业教育定位问题研究:三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问题研究;四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研究。有学者提出,资源整合是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它具有聚焦、聚强、聚变、聚效功能(张立今,第1期)。有学者则指出。结构问题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人才结构等重要方面(贺文瑾,第2期)。有学者则针对目前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误区,提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即“错类”定位;“错向”办学;“错位”培养;“错落”布局;“错样”聘用;“错层”建设(杨民刚,第5期)。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思考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有学者提出未来十年左右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目标是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战略选择是实施“资源优先”、“均衡发展”、“重大工程建设效益拓展”和“人才培养过程全面开放”等战略(马树超、郭扬,第6期)。另有学者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战略的观点,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战略是一种从战略起点向高水平、示范性、品牌性发展的战略,关注长远,追求质量发展(王明伦,第3期)。
高等职业教育定位问题研究。有学者指出,只有搞清楚定位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为此,该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明确三种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作用定位(姜大源,第9期)。有学者则从办学角度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包括办学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发展目标定位等(朱中华,第4期)。也有学者坚持主张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应提高,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设立本科、硕士、博士学位,学位授予可参照我国现行的专业学位(肖化移,第4期)。
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问题研究。有学者从以人为本的管理角度,提出了文化管理的理念,即“以人为本、服务至上、追求卓越”的管理理念(刘晓,第7期)。有学者则提出,目前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和风险,必须有风险管理意识和举措,来化解风险,消除风险(柴福洪,第8期)。有学者则引入和谐管理的思想,试图探索出通过和谐管理理念促使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有特色地发展的路子(李名梁,第19期)。还有学者建议高职院校应引人和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策略(周茂东,第8期)。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有学者认为,当前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实践中出现的课程建设如何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课程建设如何适应市场变化、课程建设如何与信息技术同步发展、公共基础课程如何处理好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关系等问题,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杨黎明,第8期)。有学者则从高职院校实践发展层面指出,高职亟需研究和解决的教学改革核心问题是课程模式、课程管理及课程环境(程宜康、吴景松,第8期)。
(四)职教教师发展理念的深化与制度创新
2008年职教教师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双师型教师构建,
关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热点和难点,相对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较为成熟而言,职教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比较薄弱,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加上客观现实对职教师资提出的新要求,这一问题逐渐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有学者提出应从强化企业职业实践的训练、强化职教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强化职教教学实践的效果三方面促进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吴全全,第3期)。有学者从制度层面分析和探讨了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问题,认为必须从制度建设人手,建立科学、具体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建立完善的职教教师准入制度。提高职教教师的的入职标准: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徐涵,第3期)。
双师型教师问题则成为学者们讨论的另一个常谈常新的热门话题。有学者认为,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内涵已由传统的“一元化”师资走向了“二元化”师资,并且“二元化”师资仍是一种过渡形式,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职教教师职业资格标准制度(曹晔,第2期)。有学者进一步分析指出,对于中、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即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双师型”标准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标准应区别对待(喻忠恩,第2期)。针对如何提高职教“双师型”教师素质这一难题,有学者提出了培养与评价一体化的观点(张宝歌,第2期)。
(五)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认识
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而课程改革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有学者认为职教教学及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王军伟,第8期)。有学者则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就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设计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并进一步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石伟平、徐国庆。第9期)。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有学者指出项目课程是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途径,并分析了项目课程的主要特征及其实施的条件(雷正光,第12期)。项目课程开发需要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完成,方法上要注意把握任务与项
目的匹配模式(徐国庆。第12期)。
(六)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新进展
2008年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问题研究: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农村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服务体制和农村职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总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必须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研究。要建立高层管理机构,形成并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以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为引领,抓好县级以下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姜群英,第1期)。
有学者指出,要搞好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必须认清新形势,即办好农村职业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寻求新思路,即研究和解决农村职业教育问题,要从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出发,尊重农村社会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采取新措施,即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胡立和,第2期)。
在新农村建设中职业教育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遇到了资源分散影响合力形成、职业教育“离农”的尴尬和教育质量问题的挑战。为此,有学者建议加强资源整合以形成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合力,突出教学质量的重点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效率,抓住设施设备和师资关键以夯实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的基础(何文明,第5期)。
(七)职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及就业问题研究
鉴于当下的职业指导中“异化”现象的存在。有学者认为,应从发展的角度审视职业指导问题,职业指导应重视由“适业”的指导到“创业”的指导;由谋生到追求幸福的指导;重视价值引导,即正确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曹稳,第9期)。有学者对我国近年来的职业指导研究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六点变化:一是职业指导研究逐年递增;二是职业指导研究以教育学视角为主:三是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职业指导研究备受关注:四是中、高等职业指导研究不均衡:五是职业指导研究方法逐步趋于实证类研究:六是职业指导研究内容相对集中,深度有所发展(陈蔚、陈飞,第9期)。
就业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问题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学者针对中职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职学生就业质量不尽如人意(楼根良,第5期)。如何改善和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其能充分就业?有学者认为。职业院校应主动运用市场机制,有效培育和运作就业市场(候金柱等。第5期)。有学者则认为,应从人才培养定位、科学设置专业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内功方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张旭翔等,第5期)。
三、未来职业教育研究将关注哪些话题
通过对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刊载文章基本状况和研究趋向的分析,并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关职业教育的主要课题和要点,未来职业教育研究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一)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将备受关注
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声望。改善职业教育结构,创新职业教育办学制度,是2009年的热点议题。没有吸引力的职业教育将注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那么,如何才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让人们真正认识职业教育,接触职业教育,让学生得到真正的职业教育,使企业得到满意的技能人才呢?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意义颇为重大。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与制度创新问题将成为攻坚难点
近年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半工半读等成为研究领域中最受关注的主题和热点之一。经过不懈努力,我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无论在规模上、广度上、力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新的进展,取得了良好成绩,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尽管如此,我们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一制度的理论研究方面尚不成熟。对于其在实践发展当中遭遇的瓶颈问题的研究还很欠缺。因此,从制度层面来研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必将成为当务之急。
(三)对职业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将更加集中和深化
职业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归纳起来就是两点:一是对职业教育的研究,二是对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职业教育学研究与职业教育研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单纯取向于理论体系的建构,会失去实践的合法性,使体系成为空中楼阁;单纯地关注问题,并不能自动地形成学科理论体系,使得关于职业教育的知识无法形成积累。为此,必须“两手抓”。即一手抓理论研究(职业教育学研究),一手抓应用研究(职业教育研究)。职业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在于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直接服务于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以及职业教育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以便于积累职业教育学学科的学术合法性:与之相应。职业教育研究则以问题研究为主,服务于职业教育实践,以便于积累职业教育学学科的实践合法性。
(四)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将更加重视战略发展与管理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骄人成绩。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办学定位不准、特色不够鲜明、办学理念落后、办学思路不清晰,等等。反观这些问题并进行深入剖析后发现,其深层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我们的高职院校缺乏战略眼光和战略管理能力不足。为此,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战略发展研究依然提上日程。
(五)农村职业教育研究将继续深化
农村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但从现状来看。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有所偏差,与社会的巨大需求形成反差。如何进一步搞好农村职业教育使其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这个问题值得反思。今后研究点可能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制度保障机制研究。
责任编辑:韩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