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明
“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运动的一个主要概念,其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他的《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认为,“陌生化”在艺术创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破坏习惯性的或“自动的”感觉的手段,是将事物“陌生化”,用一种新的,出乎意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能力。通过把形式与内容变得令人陌生的手段,增大理解的难度和感知的长度,从而延长人的审美体验。
“陌生化”理论的影响不只在艺术创作、欣赏方面,还波及其他许多领域,如广告设计、生产工艺等。其对语文教学也有很大的启发。长期以来,不少人已经在教学中反复运用这一理论原理和方法,并取得教学效果,只是不自觉而已。
一、语文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语文教学是以培养语感为中心的言语教学活动,“陌生化”理论通过打破语言规范。增强审美价值的形式主义主张必将为言语教学提供很多有益的指导。
洪镇涛先生说,语文姓“语”,语文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而不是其他。洪先生还说,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语感,这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洪先生对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定位非常准确,不仅还原了语文的本来面目,还为语文教学建立了科学的方法论。李海林在他的《言语教学论》一书中也阐述了类似的观点,只是李海林的语文观是建立在反“工具说”基础之上的,与洪镇涛持“工具说”有出发点上的不同,在此不做赘述。
让学生在言语教学中习得语感,产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从而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增强语文素养”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言语作品因作者的经历、学识、兴趣、个性等不同而显现为众多风格,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披“文”(即言语)入情,披“文”入思,由形式进入思想内容的深处,自然要竭力让学生在品味语言加深理解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其实,让学生“亲近言语”固,然少不了常规性教学方法的参与,少不了对汉语言习得规律的恪守,但也要改革教法,关注接受者的阅读心理,尽可能解除学习者的审美疲劳。采用“变形”、“出新”等途径,让学习者从“对生活的漠然或麻木状态中”“惊醒”起来,“感奋”起来,这正是陌生化理论这一形式主义思想的价值。
洪镇涛先生在语感教学中发明了“比较揣摩法”,采用加、减、调、改等方法创设新的、陌生的语境,在比较中提高学生的语感水准,正是对陌生化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表达上“求异”,在写作中尝试新的修辞都是不自觉地使语言“陌生化”,以增强学生对言语表达的新奇感,都是提高言语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的举措。
当然陌生化理论在语言层次上可以从词语、语义、语法、修饰甚至标点等许多方面加以考察,而不只我们通常理解的遣词造句,它更趋向于非常自觉地、有意识地对阅读对象进行加工处理,让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言语艺术的新颖别致,以延长审美过程,改变习惯性阅读带来的麻木、迟钝和激情缺失的学习状态。
二、制造“惊愕和新奇感”,激发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形成“自动化”的语言直觉——语感。
语文学科最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获得深厚的语文素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天长日久,学生自会形成近似自动化的语言直觉——语感。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成功法宝是诵读。什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什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等说法,都是强调学习者在大量的、反复诵读基础上,积累语言,获得语感。事实也是如此,诵读让读书人获益匪浅,是汉语言习得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法。但这不是唯一的方法。
从心理学上讲,虽然大脑在反复强烈刺激下,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人长时间重复做同一件事,面对同一对象,也会产生疲劳和困顿,这就要求不断变换刺激方式,更新刺激内容。布莱希特在他的《论实验戏剧》中这样定义“陌生化”:“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当然布莱希特讨论的是戏剧的陌生化,但他提出的制造“惊愕和新奇感”对语感教学也有启发性意义。
制造出“惊愕和新奇感”,让大脑接受新的刺激,让学生获得新的感受,在语文教学中,引进陌生化理论。对丰富语感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是非常有益的。
论者可能认为制造惊愕和新奇感只能由教师完成,这是不正确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让言语陌生化的活动中来。
在这里,笔者介绍几种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语感教学的方法:
第一,改换推敲方法。此方法立足于对阅读对象的言语进行局部适当改造,然后将改造后的言语与原先的言语进行对照,深入推敲,比较优劣。“陌生化”后的言语给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一个参考系,激发了学生品味语言、探究语言深意的热情。教《乡愁》一课时,洪镇涛老师将“一湾浅浅的海峡”中的“浅浅”改成“深深”,新的修饰语改变了原句的命意,一下子引起了学生探究讨论的兴趣,在诵读比较之后,学生对诗歌的用意、情感有了深入的感悟与体验。“一湾浅浅的海峡”隔离了海峡两岸的联系,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诗歌在抒发伤感的同时,也不失对祖国统一的信心,因为毕竟海峡是“浅浅”的,隔离是短暂的。用“深深”就不能表达这一重意愿。
第二,穷究细节法。语文教学反对贪多求全、架空分析、“满堂灌”,更反对“碎尸万段”式的肢解分析。语文教学是言语教学,所以要从整体出发,精心设计教学,巧妙抓住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篇文章,可以抓住一两个好词,或一两处细节,深入下去,挖出精髓。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有位教师选择“我交出所抄的讲义,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这处文字,让学生思考,可不可以将“第二三天”改为“四五天”?并启发学生参照上文“大约是星期六”进行讨论,学生很快推断出藤野先生是牺牲了休息时间为学生订正讲义的,于是对藤野先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妨将细节放在对立面设计问题: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用意何在?可不可以这样写等。敲打细节,在咀嚼品味中懂得运用语言的妙处。培养了学生语感,也培养了处处留心的学习习惯。
第三,经验解构法。很多事情,因为熟悉,因为近距离,因为习惯,减缓了审美的难度,反而不易产生强烈持久的审美愉悦。陌生化理论提倡改造规范语言,变熟悉为陌生;把语言置于新的背景中,重构它的感性内涵,形成新的“意指链”,人为地增大距离,摆脱习以为常的知觉经验,变熟悉为陌生,实现语言能指与所指关系的异化。夏丐尊、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将朱自清《背影》开头一节的标点符号作了几处移位,句意因标点和停顿的不同,产生了与原句相异的效果。标点、停顿也是语言表达的特殊形式,改变了原句的标点、停顿,意味着
为原句的能指与所指提供了一个新背景,是对原句的一种解构,敦促学生“回头”关注本不太注意的原句的效果,这种迂回式的化熟悉为陌生,通过附属部分的陌生化唤起学生对文本原有表达的注意和回味,也是值得借鉴的。
以上方法更深层次或者说更大的作用是创新表达,在写作中运用十分广泛,也可以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仅援例如下:
1表达上力求新异,“惟陈言务去”。如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求学生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运用新的写法,包括修辞上的创新,甚至小到运用不常用的词语,或者改变词性,形成奇崛的功效。王安石改变“绿”的词性,写出了令人击节的名句即为一例。一位学生表现自己恐惧时写道:“我的思想在黑夜的床单里发抖。”妙绝,越咀嚼越有味。
2语法上打乱现有语序或常态语序,也可以改变原有的搭配关系,如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等。一位学生写道:“这位艺术家德艺双馨,她浓墨重彩地写就了一本本厚厚的艺术人生,给每位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细细想来。她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应该学会经营自己这门人生艺术。”在一段话中,颠倒一下次序,“艺术人生”变成“人生艺术”,一个词产生了一个新的立面,表达了更为完整又全新的意思,让人会心。《散步》是篇精美的小品,浓郁的人情味除了来自题材的选择,也来自文章用了很多语序正反对照的句子。
3人为制造适当的重复,以求特殊表达效果。鲁迅《秋夜》开头的重复,《祝福》中祥林嫂式的重复唠叨,《孔乙己》反复出现的笑声等等,这些句子或段落貌似罗嗦,不合常情和语言规范,但能准确传达作者在特定情景下的心境,表现人物的悲剧命运。古诗文中常用“互文”写法,故意将一句话意思分散成几句话说,《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故意将“点”作散状排列,传神表现了木兰从军前的精神状态,突出了军情紧急。
4平地起风雷,写出文章的波澜。在文章情节结构上,通过非规范地呈现情节,非线性叙述事件;巧妙构思,营造悬念,都是陌生化理论在写作中运用的通例。
三、打破语言规范模式和自动化,进行陌生化训练,是形成自动化语言直觉即语感的前提和手段。
语感教学追求的境界是,学生使用语言已成为一种潜意识的直觉,而陌生化理论强调打破“自动化”,打破常规,这两者并非不相容。“陌生化”打破语言常规,在形式上追求创新,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也符合接受美学,接受心理学的要求,用新异和奇诡的形式,唤起持久的审美期待,是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动力之一,也是形成“自动化”的语言直觉的前提。
有意识的语言训练是陌生化理论走向实践层面的重要保障。我们在运用陌生化理论的过程中,要反对破坏祖国语言规范美的行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不竭的源泉。创新是要打破常规,但不是破坏美,而是让语言更美,表达效果更好,这是“陌生化”的两个重要原则。正确处理规范与创新的关系,是科学运用陌生化理论的重要问题。
在语言陌生化训练中,我们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更为敏感,达到脱口而出,言皆由衷,得体得法,又新意迭出,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加大理解难度,还应研究学情,创新教学方法。
在语感教学中运用陌生化理论目前尚处于尝试阶段,还有待我们更深入地掌握理论精髓,探索更为有效的陌生化方法,为快捷地培养学生语感,提升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实效性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