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小组讨论才算成功

2009-05-27 06:16张鹏丽
新语文学习·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流水账司马迁小组讨论

张鹏丽

一说起“小组讨论”,许多人颇有微词,觉得那是浪费时间的代名词,或者是虚假繁荣的象征。作为一线教师,我觉得此看法有些偏颇,值得商榷。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么改。一线教师最有发言权!到底怎样改才算正确,学生喜欢应该是衡量标准之一。到底怎样才算成功,提高课堂效率才是根本。下面实录两段“小组讨论”以资研讨。

镜头一:

学习《屈原列传》时四人小组讨论:怎样看待屈原的“不苟活于世”和司马迁的“隐忍苟活”?

学生在组长的主持下各抒己见,侃侃而谈。生1:“我认为屈原死得不值得,他应该活下来。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人活着,就可以兴复楚国。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更谈不上理想、奋斗了!”生2:“屈原应该死。他的死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是向上官大夫等小人的宣言,是以死明志,以死报国!所以,司马迁才会在《屈原列传》中对他倾注了那么多心血,使其形象这么光彩照人。”生3:“司马迁的隐忍苟活和屈原的不苟活于世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司马迁的活恐怕更加困难,更是一种壮举!两个人的做法并不矛盾,都表现了司马迁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屈原的死还是司马迁的生都成为中国人信念的丰碑,他们成为后代子孙顶礼膜拜的偶像,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死观、价值观。”生4:“作为现代青年,应该正确看待生死,应该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无论碰到多大的挫折,都不能随意放弃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要努力创造生命的辉煌!”

如果没有“小组讨论”,就不会有激烈的探讨,就不会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更不会有思想的激情碰撞,也不会有如此精彩的发言了。

镜头二:

学习汪曾祺的《葡萄月令》,四人小组讨论:有人读过本文后,觉得像流水账,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生1:“我觉得本文不像流水账。因为它虽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但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生2:“我也认为不像流水账。因为本文语言看似平淡,其实有的地方非常优美,有的地方非常生动,有的地方风趣幽默。流水账的语言是干巴巴的,不会这么生动!”生3:“我认为本文看似平淡,仔细品读,却能感受到作者对葡萄深深的喜爱之情。流水账是不分主次、不含感情地一味罗列,本文显然不是流水账。”生4:“本文首尾呼应,以葡萄安静地睡在窖中开头,至葡萄入窖结束,‘热热闹闹的果园,现在什么颜色都没有了,与开头呼应。虽简略,但意味深远。就从这点来说,也不能说本文是流水账。仔细品味本文,结构严谨,匠心独运,是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

上面两例是随意挑选的,课堂中,还有很多激烈争论的感人场面。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如果学生能用流畅的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比单纯地听讲效果更好?不比心里默想印象更加深刻?

之所以提倡“小组讨论”,理由如下:

一、适时改变学习方式。符合心理学观点

生理心理学实验表明,儿童注意的持久性依据其年龄,呈现出不同的稳定性指标。5--6岁的儿童注意力通常集中在10--15分钟。7--10岁的儿童大约为15--20分钟,10--12岁的儿童约为25分钟左右。12岁以上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通常在30分钟。需要指出的是,一个人长期面对同样的刺激。比如长时间听课,也会引起注意力下降。另外还有一种起伏现象,经过15--20分钟的注意起伏,会导致注意不经意地离开。因此,为了保持注意力的持久,最好采取“断续式”的方法,适时转换注意的内容。比如,听一会儿课,就思考或讨论一下,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如果老师一味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无疑会快速疲劳,从而影响其学习效果。何况学生每天都要上7、8节课,从早上七点多到下午五点多,甚至还有晚自习。如果不给学生来些变化,即使是成人也会厌烦,也会低效。我们常常去听课,连续听4节课就感到很疲劳,而这些课往往是精心准备过的,比较精彩。所以,学生能一天天坚持上课,就很不容易了,如果要提高效率,无疑要来些变化,要让学生动动,当然包括让他们讨论。激烈的讨论既要动脑,又要动口,既能锻炼思维,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又可以锻炼口才,何乐而不为呢?

二、小组讨论,是“对话式”教学中的生生对话

“对话式”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文本、编者、学生,以平等对话的形式进行心灵沟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起学生的深思和共鸣。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意味着彰显个性、释放创造性,其过程丰富、复杂,充满了生机和创造色彩。“对话式”语文教学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对话的平台,是一种生生对话的形式。对话使学生的学习不再被限制于教师所讲的范围,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不断发现,主动探究,不断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独自,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学生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被物化和客体化了。传统语文教学很少涉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在相互对话、相互影响过程中所产生的教育因素被完全忽视和浪费掉了。“小组讨论”让学生们根据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在相互交流中提高。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学生由传统意义上的边缘地位被拉回到中心地位,语文课堂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

三、小组讨论。是一种同伴式引领教学

“小组讨论”就是同桌或前后四位同学(以靠近为原则)结成学习小组,可以选定某一位同学为组长,经常围绕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每一位同学都各抒己见,其余同学可以纠正或补充。这样成绩好的同学、观点独到的同学就可以帮助稍微欠缺一些的同学,而这种帮助又是不知不觉中的,有利于保护后者的自尊心,使大家共同进步。成绩好的同学在反复的讨论、引领中体会到快乐;弱一些的同学也可以自由发表看法,在和同伴的争论中得到提高,获得进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种学习因为同伴间的年龄相近、身份一致、思想接近而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

四、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小组讨论”好处多多。其一,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围绕一个问题,不能人云亦云,要力争观点独到、深刻,这就促使学生认真听讲,深入研读文本,并充分调动知识储备。当他的观点得到大家认可之后,一种成就感会油然而生,会进一步激励他认真学习。其二,在讨论的过程中,人人都要说,人人都想说好。于是人人的表达水平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其三,小组讨论好后还要全班交流。于是这个小

组就变为一个整体,要分工合作。比如有人要记录讨论要点,有人要代表小组发言,有人要补充等等。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小组的凝聚力得到加强。

我至今还记得在讨论屈原的死和司马迁的生到底该如何理解时,全班同学争论很激烈,分成两派:一派认为无论如何应该活下去,活着才会有作为;一派认为死才是有气节的体现。大家各抒己见,争持不休,简直成了一次激烈的辩论会。学生争论越激烈,我就越开心,因为正是在这样的激辩中,学生的思考才会更深。课后许多同学都在练笔中记述了此次讨论,不少同学在大作文中也恰当地运用了屈原和司马迁的事例,这不就是课堂成功的明证吗?

五、小组讨论。可以提高成绩

有些教师上课就是瞄准成绩,认为提高成绩才能代表成功。“小组讨论”也可以提高成绩。—个问题提出来,大家还不是很清楚。但在反复讨论中,明白了,而且比死记硬背印象深刻,成绩当然会提高。特别是在课改后的考试,大量主观题代替了客观题,许多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要想做好这类题目,学生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流畅的表达,这些都在讨论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成绩自然不会差。

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反对者的理由,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浪费时间。既然是讨论,就要人人都说,花的时间肯定比一人说或老师说多。

二、表面繁荣。没有实效。人人都说,但没有实效,表面看热热闹闹,其实却在讲闲话,是课堂虚假的繁荣。

毋庸置疑,这种表面热闹而没有实效的现象的确存在。要想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也不难,可以从下面几点人手:

一、组内学生搭配要恰当。比如,组内学生的成绩最好有些差距,但差距又不太大,这样可以激起大家各抒己见的愿望。如果差距太大,就没有了对话的基础。成绩好的不屑于说,成绩差的又不太敢说;再比如性格外向的和内向的互相搭配。如果都很内向,讨论不起来;如果都过于外向,可能吵起来。

二、教师要仔细斟酌讨论的问题。首先学生要感兴趣,愿意讨论。其次难易要适中,确保有话可说。如果过难,人人都说不出所以然,就讨论不下去;如果过于简单,又激不起讨论的兴趣,学生的收获就不大。最好是“跳一跳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三、要有检查。小组讨论并不是放鸭子,随学生怎么说。教师要不断巡视、倾听学生的讨论,必要时还可以适时插嘴,引导小组深入讨论。听到好的观点鼓励一下,偏离话题的提醒一下。这样学生就看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就会更加专心地讨论,毕竟人人都想获得老师的关注和认可。

四、全班交流。及时反馈。只讨论,不反馈,学生不清楚问题的答案,也不利于检查讨论情况。全班交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提问、检查一些小组的讨论结果,即时给予肯定和纠正,有利于提高讨论效果。检在时一定以小组为单位,以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提高讨论质量。

五、及时总结、记录,纳入过程性评价。每次讨论结束,全班交流时教师要及时总结,并作记录,以便纳入平时成绩。讨论深入、观点独到的小组,要给予表扬,并请课代表记录下来,纳入平时成绩。这样可以激励四人小组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深入讨论。

让学生敢于讨论,善于表达,愉快地学习,轻松地进步,应该是课程改革的趋势吧。我的观点是:将三尺讲台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二让给学生,让学生大胆讲,放心说!

猜你喜欢
流水账司马迁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有效运用,凝聚素养精髓
怎样避免流水账?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自能”课堂中小组讨论的实施策略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高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1+1模式教学应用
拒绝“流水账”
试论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堂小组讨论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司马迁拒受玉璧
不要害怕记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