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中“课堂讨论”的感悟与反思

2009-05-25 09:01黄志刚
教师·上 2009年4期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课堂讨论教学设计

黄志刚

摘要:“课堂讨论”因其具备适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特点,被大量引入课堂,成为素质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笔者认为“课堂讨论”教学设计的方法上应从四个方面进行反思与研究:①“课堂讨论”的可行性分析;②“课堂讨论”主题选择分析;③“课堂讨论”的策略分析;④讨论与评价。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课堂讨论;教学设计;方法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新课改的一大特点。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价值不断地被大多数教师所认识,并着力尝试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活动成为不少教师的追求。“课堂讨论”因其具备适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特点,被大量引入课堂,成为素质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中,也出现“错失讨论契机”“主题选择不当”“缺少讨论时间”等问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反思。笔者就“课堂讨论”教学设计的方法,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课堂讨论”的可行性分析

“课堂讨论”要取得良好效果需要具备多种条件,学生的知识水平是首要条件。讨论的主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这是由学生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所决定的,都是设计者要考虑的问题。另外,讨论的时间与空间、讨论习惯的养成、查阅资料的准备以及讨论的环境等问题都要作具体的分析和综合。例如八年级数学“概率”的教学,我们就不能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出“概率的定义”,因为这一理论对成年人都稍感困难。

二、“课堂讨论”主题选择分析

“课堂讨论”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选题,一个好的选题应该满足三个条件:①讨论的问题能体现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讨论的问题设计得好,常常能瞄准目标,高屋建瓴,一举解决核心问题。”②讨论的主题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一旦触及,这时教学法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③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合作分享,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在确立主题之前,教师要花较多的时间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并对所选主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三、“课堂讨论”的策略分析

1.设计构思

问题讨论式教学关键在于讨论主题的设计和讨论课的构思。数学讨论由主问题与分问题构成,在重点、难点、疑问上设问,在有争议的问题上设问。设计讨论要有梯度、层次,必要时还需要引申,要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在讨论过程中,为防止学生的思维偏离目标,教师纠偏的时间与空间也要在讨论程序的设计中有所考虑。

2.主体准备

问题讨论式教学基础在于学生主体能动性。学生主动性发挥得好,讨论的效果才有保证。因此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应具备:运用课本的知识和讨论的经验,独立思考和大胆创新的思维品质,团结合作与共同分享的团队精神。

3.教师角色

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通过展示问题及问题发生的过程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活动舞台”,让学生唱“主角”。这就要求教师摆脱“教师中心论”的阴影,扮演起新的角色,实现课堂教学方式上的变化。教师的新角色表现在:

(1)组织者。在讨论前,教师以一定的规则和要求帮助学生形成不同的优化组合,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的可能。学生组合可以按学习差异搭配,形成带帮机制,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也可以按性格差异搭配,能帮助成员认识个性中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能使讨论不至于过分热烈或过于沉闷;还可以按性别差异搭配,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异性效应。

(2)参与者。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得出的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想了什么”“怎么想的”,即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教师参与讨论,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倾听学生的辩论,欣赏他们的合作,便于准确、清晰地掌握全班学生呈现的各种信息,最终形成监控活动全过程的策略。

(3)调控者。教师要充分估计到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注意调控学生交流的时间、进程和方向;要维护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权,调控优势学生与游离学生的发言量。

四、讨论与评价

对于学生的发言,无论好坏,教师都应积极反馈,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逐渐使学生由被动发言转为主动发言。讨论活动结束后,还要组织学生反思评价,对于讨论的主题、目标是否达到,过程是否流畅,以及个别成员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都要做一个总结,这样可以使讨论的形式和团体成员的能力日渐成熟。

猜你喜欢
新课程教学课堂讨论教学设计
改变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兴趣的突破口
谈素质教育中的课堂讨论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探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