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发勇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摸索了一些方法来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兴趣;情景再现;拓展;续写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昂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这个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示范和引导。通过二十多年语文教学生涯的探索,我想就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总结出几种方法,与大家探讨。
一、情景再现法
情景再现法俗称“演戏”,由学生将课文内容重现。这需要建立在对课文整体透彻的把握基础之上,既可以由教师作“导演”来排练,又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在原作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理解。比如九年级的戏剧单元,我就运用了情景再现法来完成教学任务:首先是让学生查阅资料,自我丰富;尔后自编自导,分组排演;最后情景再现。这种教学方法既鲜活了戏剧人物,再现了情景冲突,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情景再现法的最大优点是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渗透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它既适用于戏剧,也适用于小说和大部分文言文的教学。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加深了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也领会了课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外延”拓展法
语文学习讲究兼收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而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局限于课文。课本中的许多内容在相关的资料、练习册上反复出现,这确实让学生口味大减。此时,学生更需要新鲜的内容,而教师就应该将课文的“外延”拓展,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曾益其所不能……”时,就结合“孟母三迁”及以前学习过的孔子、庄子等的相关文句,介绍他们的成才经历,教育学生认识人成长的规律——只有经受过大的挫折磨难、艰苦努力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爱好学习的兴趣,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具有适应现代生活和时代发展需要的意志品质。
三、特长激励法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肯定每一位学生独立而健全的人格、完整而充实的精神世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彰显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发挥其长处,这些正是激发学生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里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在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创造条件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使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燃起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要合理地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
只要教师看准时机,就可以利用学生的特长来激活课堂,一扫沉闷的学习气氛,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个性思维特点,又实现了学生个性的自我完善。
四、续写法
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已采用续写法,它突出的特点就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披上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未来的天空,而“自由自在”正好契合了许多学生向往的特点。续写有两类:一是整体的续写,一是局部的续写。整体的续写是对原作的结局加以畅想,如《项链》,马蒂尔德夫人的十年偿债光阴如何清苦度过?一旦明白项链是赝品的她能明白虚荣心的危害吗?我给学生提出要求后就要他们为《项链》续上一笔。学生在原作基础上畅所欲言,展开想象,自是“热闹”非凡。而局部的续写则近似于“补写”(叙事中叫补叙),即让学生用想象的“彩绘”来填补“留白”处,发挥想象的作用。如学习《孔乙己》,就进行孔乙己偷书被打折腿的补写;学习了《琵琶行》,就琵琶女嫁给商人后续笔;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让学生想象“我”对现实生活的看法、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法无定法”,语文学习亦应“道法自然”。只是应遵从一定的脉络,似“天马行空”,但手中思想的缰绳得抓稳,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定当受益匪浅,学生学习兴趣自是与日俱增。上面介绍的四种学习方法,无非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1] 符国栋主编.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1998.
[2] 钟和诚.中学语文听说读写教学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3]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资料室编.古典文学名篇赏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4] 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