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锐 徐 鹏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6-0113-02
摘要:本文从高职数字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出发,指出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论述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以及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过案例教学、仿真实训等方式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有机结合,探索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数字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数字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利用一些古朴的图画作为手段记录自己的思想、活动、感受和成就。这些图画对于思想的表达能力非常有限、特别是对比较复杂、抽象的思维记录无能为力时,人类创造了文字。自从有文字,就有了文字的各种书写形式,有了不同的整体编排方式。可以说艺术设计的萌芽是从人类开始利用图画和文字记录自己的时候开始的,它贯穿了人类文明史的漫长过程。
19世纪开始,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给平面艺术设计带来了一个契机,同时也提出了崭新的设计要求,从而促进了设计的发展,使得平面艺术设计真正发展起来。到了20世纪,计算机的出现又为设计师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设计途径和表现空间。从此数字艺术设计迅速蓬勃发展。
2高职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数字艺术设计发展除了需要市场,更需要设计教育的支持。我国的数字艺术设计教育起步晚,直至1998年,国家教育部才在部分艺术院校开始进行这方面的专业教育。随着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高校扩招,一时之间高职院校大量开办平面艺术设计教育,在非常不成熟的情况下,开始了高职的艺术设计专业。
在这样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高职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真正科学的体系。一般的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有从美术专业增加电脑课程转化的,也有是计算机专业添加了艺术理论课程转化的。前者自然沿袭了传统的平面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后者因为以前没有进行过艺术方面的教育,因此多数也是借鉴的传统的平面艺术教育模式。所以高等职业数字艺术设计教育仍受到传统的教学机制与教学观念的制约。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强调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及技能的训练,往往是把学生关在学校的课堂上,进行大量的软件使用技巧的训练和平面设计作品的临摹,使学生长期处在闭门造车的训练环境中,缺乏实际的应用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式的训练方式下,一个个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在强调作品完成的质与量的同时,没有在设计思想上更多地得到训练和提高,其结果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其缺乏。
按照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情况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才能走出校门到社会上进行实习。在这种实习的过程中,常常发现学生根本不适应社会和企业的现状需求,但也无法进行再教育了。原因是学生长期处在封闭的训练中,不了解社会、企业的发展状况,学校也不能及时根据社会企业需要组织教学,并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
现有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毕业生也难以适应社会及企业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人才市场需要大量的数字艺术设计师,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培养的大量“设计人员”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也无法高效率完成工作,有时还会因和客户、同事、老板很难沟通而放弃工作。究其原因这不是学生的错,而是和市场需求脱节的人才培养模式造成的结果。
3解决的方法: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既然清楚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就应该大胆地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改变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式,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这也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花大力气搞示范性高职教育,搞课程体系建设的目的和要求。但校企合作是宏观的办学方法,具体到人才培养模式还必须辅以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从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具体实现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的培养。高职数字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走出去——新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教师进入企业学习锻炼
学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把企业作为第二个教学场所。在学生在入学之初时,首先到企业进行一次短期的认识实习。在实习中让学生了解以后自己的生存环境,了解企业现在及将来要求自己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在回到学校后,学生就可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给自己的学习阶段做一个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并锻炼所需要的社会能力。
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至少要有一桶水”。多数教师是出了学校门,又进学校门,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第一手经验。“走出去”不仅仅是学生走出去,同时也是选派老师“走出去”。到数字艺术设计发展领先的企业去学习,到各个公司去挂职锻炼,真正接触数字艺术设计前沿技术,真正到工作第一线去进行实际训练,充分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使教师们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双师。
3.2请进来——企业人员走入学校,构建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请企业人员走入学校,共同构建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在学生进入一年级后,以集中理论课、专题讲座和指导综合实训等教学形式为主,配合学校,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教育的任务。数字艺术设计的作品是艺术品,更是商品,没有经历过商业化设计的学生眼中漂亮就是完美,但作为一个广告作品,应该体现诉求对象的把握、信息的准确传递等内容才是一个完美的作品。因此请企业人员给学生介绍广告的策划与运作,介绍商业化的创意,正是企业走入学校带给同学的宝贵财富,这样也能让学生即时掌握社会和企业所认同的设计潮流与动态。
3.3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引入真实案例,改变讲课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校内的教师结合企业培训和锻炼的经历,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法。利用企业已经做过的真实的工程案例为例子进行讲解和训练,对来自企业技术人员更是要求如此。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数字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采用边讲边练的授课方式。免除了以前一节理论一节上机的讲了又忘的尴尬局面。当然这些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以配合,比如组织重新编写每门课程的学习指导书,要求结合案例教学和边讲边练的模式,对学生的学习目的、任务、要求做明确的指示,同时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提建设性、指导性的意见,具体解决方案要学生自己分组讨论、个别探索。为了更好的实现“真实案例和边讲边练”,还特别组织了由“行业技术骨干和教育专家参加的教师教材编写”队伍,由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为主,由行业技术骨干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提供相应的完整的工程案例,由教育专家把关,共同编写适合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相关教材、电子课件和学习指导书。
3.4扎根校园——创办校内联合工作室,开展仿真实训
数字艺术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是由学生自己来评定,也不是由教师来评定,而是由社会、企业、客户来评定。因此,只靠请企业走入校园搞讲座,是不能够解决大问题的,因为讲座往往时间比较短,而且校园的环境毕竟不是企业的商业环境,而且课堂上模拟的个案也不是真实的商业任务。因此需要在二年级时,在校内创建校企联合工作室。企业的设计师定期的来到学校,带来真实的商业任务并提出个案要求,由专业课程教师帮助学生以分组设计方式,一组提出一套设计思路,并针对设计进行分析,然后向企业方和专业教师阐述,由三方共同商量确定个案专题的设计及制作方案。最后企业人员拿着学生的创意方案和制作作品,给客户进行评价,并反馈客户的意见,讲解设计的优点与缺陷。通过这种校内仿真商业环境中的真实商业任务实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设计方案的阐述表达能力,锻炼工作组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以及和组内成员、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之间的沟通能力。
3.5社会开花——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竟争日趋激烈,企业也处在立体化的竞争状态。企业对数字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会更高。在人才市场招聘会上,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标出应聘该职位的人员需有一到两年实际工作经验。虽然这一苛刻的要求有点强人所难,但作为学校和学生,最好的策略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满足。一到两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模拟和仿真可以取代的,因此到企业去的生产实习成为必要途径。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大刀阔斧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打破常规了的教学组织形式,压缩基础课程的学习,精简与职业技能无关的课程,合并一些知识性介绍性的专业课程,同时开发暑假作为一个学年的“第三个学期”,加上第三个学年,实现了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时间里,进入企业实习的时间到达一年以上。
在进入企业学习的时间里,专业教师还应定期和不定期的到企业,联系企业人员了解和督促学生实习,并在一年多的实习时间里,提要求、上任务,汇同企业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高质量生产性的毕业设计课题,使学生的毕业设计获得实效。
学校通过和企业合作办学,可以获得市场意识、商业化设计信息,及时把握社会和企业所认同的设计潮流与动态。通过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学生通过不断的接触社会、企业、客户的机会,增强创新意识,扩展专业知识。参与合作办学的企业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环境的同时,提前启动了人才选拔和岗位培训,在实习的学生中可以优先于其他企业选拔优秀的毕业生,推动合作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共赢,走上高职数字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