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萍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6-0014-02
摘要:从已开展的教学实践看,我国一些高校的数字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存在着较严重的同构化和求全倾向。本文主要讨论了数字化艺术设计教学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发挥学科优势,理性地构建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具有特色的、高效的教学理论体系和教学方式架构。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学科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字化艺术设计”这个曾经陌生的词汇,如今业已渗透到艺术设计行业的各个领域。受其影响,艺术设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已融入“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新鲜血液,国内外各院校的数字化艺术设计专业纷纷设立并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
国外对数字化艺术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针对受教育者的不同年龄层次、背景和能力,开展有针对性的艺术基础、创新能力、技术掌握及创意制作等方面的培养和培训。尤其是在产业方面,数字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成熟的产业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教育——研究——产业”链条。如美国是最早开设数字媒体相关专业的国家,发展十分迅速,已形成数字技术院系、数字艺术院系和数字应用院系三种形态[1]。国内的数字化艺术设计教育虽起步晚,但发展十分迅速。许多院校先后设立数字化艺术相关专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数字化艺术设计人才。
国内一般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分为几种类型:与影视艺术相关的院校、美术院校、综合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等,此外还有一些针对技能培训的技工类学校。由于数字艺术的文理交叉性较强,一些计算机专业类院系纷纷尝试进行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如浙江大学依托“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数字技术支持与艺术表现的结合上进行探索。一些综合类院校则利用自身学科的优势,在技术开发、新媒体形态等方面进行前沿研究,如清华大学在2002年研发了包含33门课程的《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教材及多媒体课件;北京大学数字艺术托软件学院聘请Robin G..king,力图打造具有与北美及欧洲同等水平的数字艺术教育课程。
2现状
数字技术为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创意途径和创意理念,然而和其他新技术一样,数字技术在设计学科中的运用亦存在一些负面效应:首先对学科本身来讲,由于数字艺术设计教育所涉学科兼具文理交叉的复合性是传统艺术教育中所未有过的,这就要求学校不断整合新的教学资源,形成新的设计教育体系。然而真正要培养出既懂艺术又精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着实不易。从国内高校目前已开展的教学实践看,我国高校在数字化艺术设计的课程体系存在着较严重的同构化和求全倾向。一些院校在参考其他院校的经验,形成课程体系的同时,并没有针对自身专业定位和学生的专业特点,只希望培养技术、艺术、应用样样精通的全能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上过于追求全面,缺乏有机融合。实际上,不同院校办学特色不一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很好的分工合作更利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2],所以大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针对学校、学科以及学生的特点准确定位,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融会贯通,发挥自己的特长。
另外,从已开展的教学实践发现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数字技术方面的知识较弱,对编程多数充满恐惧,而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对艺术设计的感悟运用能力也多流于表面,认识不深。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自身限制,一些院校采取简化课程内容,弱化甚至取消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的讲授方法,把一门课程变成一门软件的讲解,而教材则基本上使用软件培训手册。这种只针对工具软件进行教学的方式,其发展潜力是十分有限的,学生对日后的工作也缺乏适应性。
3教学体系的准确定位
数字艺术人才不同于专业的美术人才,应当更注重其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艺术创新能力的养成。而教学体系的建立应该根据学校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为主要准则,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总结优势,做到有的放矢。以培养数字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院校为例,与学术型人才相比,数字艺术应用型人才要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培养本科层次数字艺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点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岗位操作技能与事务经验)、沟通能力(理解、表达与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理论应用)的锻炼和培养。
针对不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的“全面”。造型设计需要扎实的美术功底,数字技术的功能开发需要良好的程序设计能力,这通常不是一类学生能够完全胜任的,因此在教学定位上需要考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所在,究竟是计算机技术还是设计艺术?艺术类学生和普通工科类学生的学科背景差别极大,如果针对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仍然采用一般工科甚至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
● 首先,不同的学科基础课程应该与该学科的定位相符合。需要体现出信息技术、设计艺术、媒体传播等不同学科方向的特点,这主要是为整个专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 其次,设置一些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应该有侧重点。如对艺术专业可以设立一些必须的应用软件课程,对技术类专业可以是某个应用领域的知识,包括动画、出版等,主要强调应用和实践。另外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可以体现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体现学生的多样性。
● 最后,在基础原理、基本理论等方面,如图形技术、艺术、色彩、传播等初步知识,对于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必要的,其重要性在于建立数字艺术设计的整体框架[2]。以上这些不是孤立地、单独地,而是需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培养。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把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贯穿到各门课程中。
应当端正学生对于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认识。数字化艺术设计中电脑不仅仅是起到工具和对专业辅助的作用,而是一种具有信息时代文化特征、有研究目的和研究手段的独立学科文化载体[3]。数字化艺术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相关课程普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排斥、恐惧计算机课程,或者极度依赖计算机作为工具的功能。对于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而言,课程体系上理论部分的缺失,必然会导致学习的被动性和滞后性,从而使高等教育成为实质上的职业培训。因此,学生应具备适当的计算机理论基础,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4]。当然,在对数字化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计算机理论内容教学时,应当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调整。另外,还应当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这其中既包括对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的掌握和熟练使用,更应该包括对计算机系统以及相关软件和设备的评估和正确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和把握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字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最后,适应性也是数字艺术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它的基本出发点是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把握和理解,能够敏锐地发现有利于数字艺术创作的计算机新技术新方法,从而保证创作手段和先进性。
教育的原则和思想最终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数字艺术设计是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因此在大学常规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首先应特别强调应用导向,以适应社会需求。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促进的方式带动教学,鼓励学生自我学习,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研发。从国外的例子看,以项目研究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提倡的[5]。另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多鼓励协作式学习。数字艺术作品的制作涉及到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开发过程。作为开发团队中的一员,不但要清楚自己专业的内容,还要对相关专业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沟通和协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的相互合作。特别是对于综合训练课程,鼓励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协作,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为就业打下专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最后,在教材建设方面,应根据艺术类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的特点,大力开发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形象化和直观化教学。
4结束语
数字化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的专业,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它是一个学科交叉性很强的专业,与其他传统专业相比,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探索一条发展的道路,不断深化对数字化艺术专业的学科特点、专业规律的认识和研究,发挥学科和自身优势,理性地构建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创建具有特色的、高效的教学理论体系和教学方式架构,才有可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红华. 数字化时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探讨[J]. 文教资料,2005,(2).
[2] 郭建勇,黄鸣奋. 艺术原理新论-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原理[M]. 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8,4.
[3] 辜居一. 中国高校电脑美术设计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新美术,1998,(3).
[4] 支林,林智勇. 艺术设计教育的批评与重构[J]. 美术大观,2007,(1).
[5] 王正友.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06,11(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