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活学生语文阅读思维的方法途径

2009-05-19 07:16胡贝贝
魅力中国 2009年34期
关键词:激活思维阅读思维

胡贝贝

(焦作市女子职业高中,河南 焦作 4540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111-01

摘要:阅读是以文字材料为对象的特殊活动,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需要阅读主体充分发挥能动性,积极进行智慧性地创造。本文通过利用导语、诵读、讨论、比较、联想与想像等多种方法途径探讨如何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关键词:阅读;思维;激活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反应,创造时机,唤醒、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同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自我的丰富与发展,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以下方法途径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高阅读的效率。 一、通过导语激活

一堂课如一篇优美的散文,漂亮的开头能引人入胜;一堂课如一池春水,良好的开头如一粒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

教学《黄鹂》,先引导学生回顾、吟诵描写黄鹂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何处经年绝好音,暖风吹出啭乔林。……晓来枝上千般语,应共桃花说旧心”,“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这些诗句中,学生能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黄鹂通常都是与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老师趁机提问:孙犁写于60年代的散文《黄鹂》叙述了些什么,到底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启发学生阅读文章的说理部分,教师再相机点出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和写作背景,学生便不难领悟——作者以黄鹂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的生命状态,说明事物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到极致。

除用诗歌导入以外,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实物导入、设疑导入、猜读导入、反常导入等等。阅读课中,教师要因文而异——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创设情景,营造气氛,调动情感,引发思考,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通过诵读激活

诵读激活,是指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化课文的文字语言,从而对文章进行理解、品味和记忆的教学方法。正确的诵读有助于领会课文内容,体味文中的感情。

比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有一句:“虾米皮熬白菜,嘿!”结合全文,反复揣摩,便知作者意在用“嘿!”凸现北京人易于满足和满足后自我陶醉的心理,因此应该读出一种油然而生的幸福,一种通体顺畅的舒坦。如《荷塘月色》运用叠音词,意在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表达作者对荷塘四周景色的喜爱之情,给人以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诵读时,语调宜悠长、舒缓,读出淡淡的喜悦,读出朦胧的诗意,读出协调的韵律。

诵读时,“以意逆志”,“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能把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和观点主张酣畅地表现出来。

三、通过讨论激活

叶圣陶先生指出,“讨论能使学生享有独创成功的快感”。确实如此,在讨论式教学中,师生之间,有融合,有交锋,甚至有争执不下的驳难,但正是如此,才更易激起学生仔细探究阅读材料,解疑、释疑的兴趣。

教学韩东的诗歌《山民》,可以先将《教参》上的两段话展示给学生——

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建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郁闷的强烈愿望; 《山民》在诗中消失了它原有的含义成了一种符号,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平静的叙述中,隐藏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激情。

然后要求学生就上面两段话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考该诗的主旨。讨论中,学生认为,以上两段话是矛盾的。既然“山民”有冲破文化郁闷的强烈愿望,又怎么会成为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呢?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该诗旨在呼唤“山民”有更先进的改革意识,给“山民”以更广阔的开放空间,使以后的“山民”不“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四、通过比较激活

爱因斯坦说:“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展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进行比较阅读,能激发探索的兴趣,开拓思维的空间,启发思辨的新思路,从而获得独特的认识。教学中,可用于激活思维的比较点是很多的 ,如选材、结构、章法 、技法、用语等写作技巧以及写作风格的比较等等。

品读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便可运用比较法,领悟诗人融合意象的练字技巧:用“击”而不用“飞”,是因为“击”能表现雄鹰在辽阔高空上下搏击,箭也似的矫健飞行的形象,见气势,见力度;用“翔”而不用“游”,是因为“翔”能描绘出游鱼在“碧透”的江水里自由自在,轻快游动的形象;而“击”“翔”二字又相对成文,自然而然归于“万类霜天竞自由”。

五、通过联想、想像激活

爱因斯坦认为,联想和想像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力。阅读中,教师借助联想和想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联想出或再造出与语音符号相应的栩栩如生的形象,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文本的内容,获得对文章的切实理解和真实体味。

教学《荷塘月色》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对众多精彩的比喻进行联想和想像,并加以描述。例如,由“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学生可能就会联想到月光般朦胧柔和的灯光,山泉般叮咚跳跃的音乐,舞池中轻轻旋转的女郎,以及女郎雪白修长的双腿,飞扬舒展的翠绿的裙子,甚至荷花般娇嫩红润的面庞。这样,既丰富了比喻的内涵,又有助于深入领会其精妙之处。

阅读是以文字材料为对象的特殊活动,它需要阅读主体充分发挥能动性,积极进行智慧性地创造,只有如此,才能将文字符号负载的信息转化为头脑里的认知形象。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新”字上出彩,“巧”字上下功夫,“激”字上做文章,通过多种方法途径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这一主阵地上得以广化、深化和优化,形成阅读教学的最佳状态,实现阅读教学的最佳功效。 ©

参考文献:

[1]谢贤扬主编.《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文兰森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的曙光——导读发展新论》.重庆出版社.2000

[3]《语文建设》编辑部《语文教师读本》(教育部语文文字报刊社)

猜你喜欢
激活思维阅读思维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浅谈教育创新在数学课堂的实施
让有效提问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