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经济思想理论的精髓及实践基础

2009-05-19 07:16
魅力中国 2009年34期
关键词:精髓邓小平创新

傅 鹏

摘要: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确立于上世纪末期,而早在建国前的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就提出了要建立市场的理论,这可以视为是市场经济理论的萌芽。今天,我们研究邓小平经济思想理论形成的过程,贵在把握其理精髓,不盲目地照抄照搬,而是要学习邓小平的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关键词: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萌芽;精髓;创新

二十世纪,在世界的东方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思想理论家。本人认为,最著名、最有影响力、最具有原创性意义的有两位:一位是毛泽东。他创建了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一位是邓小平。他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中国人民拨乱反正,将一度迷失方向的中国带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实现了中国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这两位伟人的思想理论,有一个共同点:其精髓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基本的实践基础,在于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

特别是邓小平同志的市场经济理论,虽然形成确立于上个世纪末期,而早在建国前的解放战争时期,他就提出要建立市场的理论,这同样可以视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萌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纵观邓小平经济思想理论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中深刻地把握其理论的精髓。

一、正确的经济思想理论不是从天上来,也不是从国外来,而是来自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人民的基本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理论确立的基本方法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邓小平一贯的思想和主张。从哲学的角度讲,有一个实践与理论谁先于谁的问题;从指导意义上讲,有一个理论怎样对实践指导,以及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产生新的理论的问题。能指导实践的理论,必然是正确的理论,正确的理论必须是对实践的正确总结并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说,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的那样,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导,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又如列宁所讲的那样,马克思的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毛泽东、邓小平同志是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的典范。早在五十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在一次回答国际青年代表团的提问时,曾系统地回答了马列主义如何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问题。邓小平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叫结合本国实际。”“普遍真理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消灭剥削,实现社会主义。”结合本国的实际,“这就必须研究本国的特点。离开本国的特点去硬搬外国的东西,这条普遍真理就不能实现。”他还强调“这只是一个原则,原则的运用还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

一个国家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邓小平的一生极看重中国的实际,其思想理论的基本立点,就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地分析,从而,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我看来,学习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是把握“中国特色”,贵在把握有中国特色。

自然,邓小平的经济思想理论,如同他在其他方面创建的理论一样,其立点也是中国不同时期的最大实际。今天我们重新学习邓小平同志在鲁山召开的豫陕鄂前委和后委联系会议上的报告《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发表六十周年,应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1948年4月25日,确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正确地分析了我军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政策策略。可以说是号召我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一次重要的部署和动员,是精神的、物质的、策略的集中谋划和准备。因为在这一天,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提出了工商业政策问题及策略,提出了发展鲁山县小市场的重要性,提出了如何对待资本家以及“私人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要扶助它发展”的问题。可以说,这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理论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萌芽,也是他因此而逐步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基所在。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理论的精髓和核心,“求是”是邓小平同志始终追求的目标,目的就在于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正确理论和道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难,坚持实事求是更难,“求是”需要有一种勇气和毅力。

比如,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是要消灭剥削,消灭资本主义,那么,对资本家怎么办?对小商小贩怎么办?允许不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涉及到怎样发展、走什么道路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始终以适应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早在1948年4月25日在鲁山的报告中就严肃地批评了在工商业政策上“左”的错误,明确指出: “大别山的锅厂,以及与锅厂有联系的煤窑、小摊贩等,能养活三万人,锅厂一停,这三万人就立刻无法生活了。像鲁山街上这个小市场,如果倒闭了,起码有一万人失掉生计,马上向你伸手要饭吃。这个区有三万人靠种植烟草生活,如果纸烟厂垮了,不能出口,这三万人马上就没有饭吃……究竟是打倒了资本家,还是打倒了老百姓?我看这个不是打倒了资本家,而是打掉了人民的生计。”“把工商业搞垮了,自己给自己筑一道长城。”所以要解决好工商业政策问题。“我们给商人货款,让商人入股。”“我们反对投机垄断,也要允许商人赚点钱。”“要善于利用原有的私人工商业,逐渐组织自己的经济,……包括地主富农的工商业在内,一律不准没收,不准停业,如群众分了的,要赶快组织恢复生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经验教训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已成为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民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的总量中已占相当大的比例,然而,当我们读起邓小平同志早在六十年前的这些精辟论述时,会感到这些思想和观点是多么的熟悉,与今天的距离是多么的近。同时,会勾起我们多少艰涩的回忆?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指导的年代,到处在割资产主义尾巴,小商小贩、包产到户被作为“资本主义”批,以刘少奇为代表的一些老革命家被活活整死,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些人也不得不离开领导岗位,在接受改造。

由此看来,任何一种正确理论的产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要做到实事求是,不仅需要一种执著的勇气和精神,而且更需要解放思想,敢于破除旧观念,能够汲取新知识,坚持改革,扩大开放,勇于创新,敢于探索。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力挽狂澜,首先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领导党和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中,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经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邓小平理论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但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将一直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去制定规划,确定政策,在适应这个实际的基础上不断地“求是”。

三、决策的正确与否,要靠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理论的根本尺度。一切要看对实际状况是否“有利”,只有“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才算得上正确和成功。

早在60年前邓小平在鲁山的报告中就响亮地提出了要正确把握工商业政策问题,提倡发展私有工业、提倡搞集贸市场,提倡资本家入股赚钱,就是为了有利于巩固中原解放区的形势,有利于稳定解放区军民的生活,有利于为过长江作充足的物质准备。三十年后,邓小平同志再次提出发展私有经济,把私有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补充,同样是为了有利于发展中国经济,有利于改善中国的面貌,从内涵到实质,完全是一致的。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中所说:“我们每一点经济建设的果实,都是用血换来的……没有正确的政策,就谈不上经济建设;而这些政策的制定,必须以人民福利和抗战需要为出发点。”在邓小平看来,搞社会主义,必须搞改革开放。改革是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改革就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需要的部分,衡量改革的成败得失,唯一的标准就是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生产力标准是根本标准。其中,“生产力”是基础,“综合国力”是生产力的全面体现,“人民生活水平”是“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发展的目的和结果。邓小平认为,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办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要采用。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的时候,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的思想束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理论结晶。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重要的意义在于要面对现实,不要盲目地按本本办事,不要盲目地照抄照搬,而要学习研究邓小平确立经济思想理论的经验和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衡量决策行为的对错,努力把本地区、本部门的事情办好。

当今的世界,不确定性因素太多,难于预测。完全靠本本是行不通的。必须面对现实,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1989.102

[2]《邓小平文选》(第1卷).1989.106

[3]《邓小平文选》(第1卷).1989.85

猜你喜欢
精髓邓小平创新
江苏省常州市第四中学——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塑造现代学校精神
MIDNIGHT IN TAIPEI
南梁精神你我他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缝补Boro items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