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平 李二超
[摘要] 本文从21 世纪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需要出发,在分析创新型人才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型,探讨了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工科院校 教育模式 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动力,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也是大学成功的关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诸多要素中最根本、最活跃的要素。知识经济是以创造新的知识产品为基本特征的经济,知识经济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因此,高校特别是高等工科院校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创新型人才的界定
关于创新人才的界定,理论界较为一致的认识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创新人才,在于他能否创新,能否视创新为已任,善于学习和研究,勇于实践,取得杰出的创新成果。具体地说,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特质:一是具备广博深厚的知识;二是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三是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四是要具备百折不挠的意志。
二、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我校是一所工科实力比较雄厚、理科水平不断提高、文科具有一定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理工科大学。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争优势,以创新促发展”的办学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地方主导产业,加强学研产合作,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发研究与成果推广相协调的科技创新体系。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个性不断得到发展,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中注重提高全员创新意识,全方位加强创新建设,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灵魂,以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把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有机地贯穿于学校的教育和教学之中,建立了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从观念创新入手,选准产学研结合的突破口不断深化。从工作思路上创新,要办成城建系统的人才培养中心、科研服务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和实验监测中心;工作机制上创新,用新的育人机制促进学生的培养从本本向人本转变,从专业对口向社会适应转变,从应试型向能力型转变,从求职型向创新型转变;工作方针上创新,分析和重点大学办学的不同点,重在抓出自身特色。以体制创新为动力,把高校、企业集团、科研院所三个板块融为一体,努力构建企业用资金投资高校、高校用智力投资企业的新机制。以实践创新为目的,要求中青年专业教师要达到“双师型”的建设目标,即造就具有教师和工程师双重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
三、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策
1.切实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教育观
从教师到广大学生,要克服那种把知识的继承当作高等教育目标的思想,克服那种为了教学而教学的思想。目前国家和社会都在倡导和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所以结合社会需要、发展学生个性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走向。要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科院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不仅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目标,也要把满足个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工科院校要大胆鼓励学生对已有的观点、结论、理论提出怀疑,大胆鼓励学生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思想观点。
2.优化师资队伍, 真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确立了“稳定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吸引高层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用好各类人才”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方针,着力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教师素质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和关键, 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有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创新主要包括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
3.教学制度创新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保障体系,重视工程能力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现在虽然多数学校均推行了学分制和选课制,但总体上看仍属于学年学分制,学分制的优点未得到很好体现,还不适应培养多样性人才的需要。推行学分制将会全面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改革,进行学分制改革实践,突破传统的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进行因材施教。在自由选课、发展学生的个性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如推行主辅修制、弹性学制、实行多证培养制。
4.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和就业观念
积极引导学生由传统的学习观念向创造性的学习观念转变,改变单纯的知识积累、记忆、接受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学会学习,主动适应未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主动适应现代化,适应信息社会,主动适应终身学习,把学习目的和学习重点放到发展与创新上。积极引导学生由传统的就业观念向创业就业观念转变,摒弃单纯寻求工作岗位的就业思想,增强市场意识、风险意识,丢弃依赖思想,放宽眼界,不局限于在某领域就业,不局限于找份谋生的工作,而是大胆投入到大学生科学技术创业的潮流,在竞争中舒展个性,发挥才华。
5.加速管理体制的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管理工作以满足学生需求为中心,研究学生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针对新形势和高等教育的新发展,高校加速改革学生管理体制,以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学生管理体制必须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学生管理由“抱”到“放”,并对本科生的管理引入“导师制”。
参考文献:[l]陈玉馄,代蕊华,杨晓江,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江彦桥,赵伟建,付克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陈广桐,等.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4]王金银.构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基金项目:兰州理工大学高教所高教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jy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