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借鉴国外学校体育的思考

2009-05-12 09:47谭次平马卫平
体育学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学校体育中国

谭次平 马卫平

摘要:在中国学校体育1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学校体育界曾先后4次大规模地借鉴与移植国外学校体育。国外学校体育的先进理念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借鉴中,不能盲目照搬、简单移植,而是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借鉴与融合的、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之路。

关键词:学校体育;国外学校体育;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2-0053-03

Contemplation of China referring to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broad

TAN Ci-ping1,MA Wei-pi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12,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12,China)

Abstract: In the over 100-year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ommunity in China carried out 4 times of large scale referring and transplanting successively. Advanced conceptions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broad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However, in referring to these conceptions, we should not blindly copy or simply transplant them; instead, we should walk on the way to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with Chinese features and foreign conceptions referred to and blended in based on the actual circumstances of China, which is the only feasible way.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broad;China

我国第8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自启动以来,已经有了数年时间。本次课改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众多的问题。有人认为,当前中国课程正处在“晕旋”的时期,甚至呈现出“乱象丛生”、“举步维艰”的局面[1]。“体育课程改革是以洋为主还是以我为主”,“课程改革要不要从国情出发”等,一直成为人们争论的话题。因此,澄清这些问题,对推动学校体育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1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引进的4次浪潮

在100余年的历史中,中国学校体育大致经历了4次大的课程引进浪潮。“在近代中国,体育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门学科进行设置,是从1904年开始的”[2],当时正值西方体育由于战争和殖民扩张被扭曲为政治工具的特殊时期,我们从日本接受了军国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体育方式,“兵操”由此进入学校并作为对学生进行尚武教育的一种手段,它掀起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舶来式课程”引进的第一次浪潮。可以说。“对日本简单的模仿和抄袭,是癸卯学制时期体育课程的最明显的特征”。“从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到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教师的聘任,甚至连体育课上的口令也是原封不动的‘日语发音,这是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历史上最突出的拿来主义体育课程——‘囫囵吞枣借鉴式的体育课程”[3]。“《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在中国学校教育中确立了体育课程制度,‘初步普遍地在学校中实施了近代体育”,“这对于长期以来以重视德育、智育,没有体育的中国封建传统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从此结束了中国封建学校教育中不讲体育课程的历史”[3]。

“五四”运动以后,受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体系影响的教学体系成为主流,并由此挟带而来的是“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20世纪20~40年代对我国学校体育产生了很大反响,使得“自然主义”和以美国新课程体系为代表的体育课程成为20世纪上半叶学校体育的主流,它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和体育从清末以来抄袭日本、德国,转为仿照美国。《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把学校的“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剥除了中小学的兵操,使我国学校体育发生了重大变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4]。当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已成为时髦用语。总之,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常常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反映和表现出来,对我国学校体育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新的体育课内容促进了教师对教法的探索与改进,同时也带来消极后果,如单纯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降低了教师的作用,从而导致“放羊式”教学的出现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凯洛夫为代表的前苏联教学体系取代了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学体系,学校体育界掀起了学习原苏联学校体育的热潮,再次彻底批判并全盘否定了自然体育思想,使得学校体育受苏联体育教育思想和模式的影响较大。历史地看,我国在当时学习、移植前苏联的体育教育理论有其积极意义。1956年,教育部以前苏联十年制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为蓝本,编制了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标志着我国以前苏联体育理论为主要模式的教学理论方法、体系的初步形成,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学校体育教学体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在学习前苏联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时,由于忽视了我国的实际,也引发出一些负面影响,如过分强调教师、课堂、教材三中心一成不变的模式,教材内容偏多、偏繁,使有的教材难于实施,以及出现“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技术和技能,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享受不到体育的乐趣”[5]等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来临,各国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教育健康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而使现代教育本身成为一种国际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体育大量引介、移植了国外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一时间,诸如学习领域、快乐体育、学习水平划分、终身体育等新名词层出不穷。可以称之为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引进的第4次浪潮。

2以“洋”为主,还是以“我”为主

纵观我国学校体育引进的4次浪潮,可以发现: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在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通的道路上艰难摸索的过程。中国学校体育百多年的几次重大改革和发展都是受西方体育思想影响而推动的,它反映时代意蕴并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紧密相连。这期间,我们经历了仿日、学美、效苏、全面借鉴这几个阶段的变迁,有的阶段是部分移植,而有的阶段几乎是全盘仿行某国的学校体育模式。我们在广泛学习和借鉴国外学校体育基础之上,拓展了学校体育工作者的视野,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注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了理念的更新、模式的改进,呈现出一种此起彼伏、多元并存的历史轨迹与现实格局。在中国近代第一次学校体育引进中,我们“拿来”了新的体育课程制度;随后我们又“拿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了学校体育的新局面;解放后我们也“拿来”了当时的苏联凯洛夫教育学,使我国的学校体育很快地脱离了旧中国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取得了新的发展;改革开放,我们“拿来”了国外的许多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促进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由此看来,“拿来”一些国外先进经验,使其“洋为中用”,也是必需的,我们不能否认学校体育的借鉴与移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可以说,正是因为我们参考和借鉴了国外学校体育及其他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的框架才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构筑。然而,我们仍应该看到,我国学校体育在过去各个特定历史时期“拿来”的国外学校体育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6]但一种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往往受它所处的社会、国度、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认为洋理论就是先进、科学的,而本国的东西多就是落后、愚昧的,只有西方理论才能拯救中国学校体育。正如有学者指出:“没有土壤和养分的改革是短命的”[7]286。世界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盲目的引进国外经验,简单地照搬国外教育成功的某个方面,不认真研究自己的国情,不综合地分析、消化国外的经验,是行不通的”[7]343。举例来说,在20世纪20~30年代,由杜威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派生出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导致了国内“放羊式教学”的出现,其影响之深甚至波及到现在。究其原因,“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虽然倡导用人性化、个性化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提倡学校体育,然而,当时的体育工作者无论是在知识结构还是在专业训练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无法理解与胜任,于是便简单化地降格为“放羊式教学”,这正是这“洋理论”与国情二者矛盾的突出表现。又如,有学者针最近一次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看法:“我们要做的是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要面对的是全国几千万的适龄学生,绝非仅针对几所试点的‘明星学校。当学校体育领域目标提出开展小班授课、根据学生兴趣选课、运用网络等媒体了解最新的体育信息时,许多边远地区的学校连最起码的师资力量都无法保障,很多地区才刚刚摆脱了‘危房教室。”[8]有学者曾尖锐地指出:这些年来形成了一种不好的风气,一些人专做“倒卖”外国口号的营生,以新为荣、以洋为美,一阵日本的、一阵美国的,一阵德国的,一阵北欧的,口号满天飞,忽左忽右,把全国的体育老师“忽悠”得不轻[9]。

在学校体育改革中,我们还应凸显对本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视程度。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类型、社会基础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它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和民族的多次选择。这种文化特质渗透到中国体育发展历史中,形成中国传统体育。中国学校体育百年发展历程离不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我们说“以我为主”不是狭隘的地域观念,更不是族群的对立,而是放眼全球,在学“洋”的同时,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准确地讲“以洋为主还是以我为主”都不是目标本身,因为“以洋为主”还是“以我为主”的共同目标就是使学校体育从弱势变为强势,从落后走向先进,从强势走向更强。如果离开这个前提,提“以洋为主”还是“以我为主”就毫无意义。

3在借鉴中走向融合

对于国外学校体育的经验,学习它国的成功经验,是我国学校体育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但同时也告诉我们,切不可失却一个基本立足点,那就是中国学校体育改革不可须臾脱离国情。唯有将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紧密结合,才能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校体育改革之路。

在中西体育接触中,虽然西方近代体育与中国传统体育是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必然有冲突、对立的一面,但同时也有相互渗透、融合的一面。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历久弥新,其核心是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的基础上“占有、挑选”,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这对如何借鉴、继承优秀的东西,对指导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无疑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如果我们在新一轮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只管“拿来”、“克隆”,而不加分析研究,或者说,只“占有”,不“挑选”,乱“抄袭”,势必出现囫囵吞枣、脱离实际的“舶来主义”。学校体育改革既是出于克服传统教育弊端的需要,更是现实教育发展的必然过程。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上,我们必须立足本国、着眼发展、放眼世界。否则,学校体育改革将会被推进到一个没有根基的境地。

因此,在大力提倡和推动学校体育国际化的同时,我们应有意识地注重学校体育的本土化与民族化,即建立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如果我们不加区别与分析地借鉴与移植国外某种教育思想和模式,往往很难学习到其中的真谛,容易在理论上造成误导,在实践中出现偏差。学校体育的中国化就是要对东西方体育文化、传统体育思想和现代体育思想进行博观精考、科学总结,批判地进行选择,大胆地加以创新,使之适合当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实际。“我们采取人家发明的教学法决不是抄A即A,抄B即B,照抄一下就算了,必须将AB结合,化成一个适合国情、童心的C来,才是教育者的天职”[10]。诚如有识之士所说:“我们需要走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之路,本着既要以宽广的胸怀学习和借鉴国外学校体育的先进经验,又要立足在我国国情这个根本上,总结自己的东西”[5]。走借鉴与融合的道路,才是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之路。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 教育参考,2006(2):4.

[2] 崔乐泉,罗时铭. 中国体育思想史:近代卷[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3] 王华倬.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25.

[4] 谷世权. 中国体育史[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218.

[5] 冯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改革回顾——曲宗湖教授访谈录[J]. 体育学刊,2007,14(9):1-5.

[6] 马维娜.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合理性追究[J].上海教育研究,2001(4):8-10.

[7] 课程教材研究所. 课程改革整体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 刘旻航,孙庆祝.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主义”无关[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91-94.

[9] 段健芝,梁晔,安福秀. 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路向思考——卢元镇教授访谈录[J]. 体育学刊,2007,14(9):1-5.

[10] 张九如. 协同教学法的尝试[J]. 教育杂志,1923,15(10).

[编辑:邓星华]

猜你喜欢
学校体育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如何上好一节乡镇体育课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