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阐述了当今众多优秀的英文电影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时,电影片名的翻译所体现出的主要特性:归化与异化对翻译的影响、趋同性以及区域差异性等。此外,笔者使用例证法说明了几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即音译、直译、意译等,在针对不同的片名翻译时所表现出的优点与不足。
【关键词】 电影片名翻译;归化与异化;趋同性;直译;意译
“光影之间,气象万千”——这句话可以形象的表达出电影,这种新兴艺术载体的特色。如今,走过了百年历程的电影也逐步向高科技化、大众化、商业化发展,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架构起了一座桥梁。随着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欣赏外国电影的方式与品位在不断地改变,外国电影也已经成为我们娱乐生活与外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接触一部电影时,第一关注的焦点就是电影的片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电影市场,如何给电影取一个好片名是一门关系到票房与口碑的学问,而如何将外国电影的片名准确生动、老少皆宜、又不损商业特色地翻译成本国语言,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采用例证法简述当今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若干特性与方法,以期与读者产生共鸣,为读者欣赏电影与学习英语提供些许帮助。
一、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特性
1、归化与异化之争
俗语说,纲举目张。我们首先需要讨论的就是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Alienation),这两种翻译策略在很多实践中都会运用到。归化是指用与译语文化紧密相连的语句来翻译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语句,即让作品向读者靠近。异化与其相反,指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照字面的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语句翻译成译语,即让读者向作品靠近。但是自从翻译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研究学派以来,翻译界对于归化与异化到底孰重孰轻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过。
(1)归化——“土里土气”,贴近大众。国外归化翻译的领军人物是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奈达。他在著作《翻译科学探索》中强调“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将归化应用到片名的翻译中,就是指翻译要立足于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迎合中国市场的需要,翻译时可以借鉴一些汉语的习语典故与大众流行语等,使观众在尽可能小的语言文化障碍下理解影片的内容。很多经典电影的译名都运用了归化的手法,例如Legends of the Fall 《燃情岁月》,Lolita 《一树梨花压海棠》,Good Fellas 《盗亦有道》等电影。除此之外,正在热映的电影Australia 被译为《澳洲乱世情》也是一例。该片是一部讲述英国女贵族在澳大利亚艰辛创业,最终找寻到真爱的爱情史诗。如果不使用归化,草率的直译为《澳大利亚》,可能会让观众误以为这是一部由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摄制的有关于澳大利亚风土人文的纪录片。
(2)异化——“洋腔洋调”,保持原味。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是国外异化翻译的主要倡导者,他将异化解释为“偏离本土主流的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运用异化来翻译片名就必须使语言特征与文化信息等方面都与原片名基本对应,并且不刻意回避因为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疏离感,还给观众原汁原味的异域风情。很多电影的译名都是直译,但是其中的异化风格却也令人印象深刻,诸如好莱坞经典影片Godfather 《教父》,Schindlers List 《辛德勒的名单》,Citizen Kane 《公民凯恩》等,以及2008年的北美票房的大热门I Am Legend 《我是传奇》都是异化翻译的典例。
(3)兼容并蓄,殊途同归。归化可以很大程度地消除译痕,容易使熟悉译语的观众产生文化共鸣,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也具有共性,但是不能较好的表达源语文化的风格特色。异化能很好地保留与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更具有异国情调,但是异化对于不熟悉源语文化的观众来说,造成了不小的理解困难。
文化是在传承过程中总是会或多或少的损耗、谬传与更改,而翻译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笔者在此不会赘述归化与异化到底哪个的谬误多,而是希望译者们求同存异,对两者兼容并蓄。Indiana Jones and the Raider of the Lost Ark 《夺宝奇兵 1:法柜奇兵》和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Two Towers 《指环王 2:双塔奇谋》的译名就是很好的例子,归化与异化在译名中相辅相成。因此,译者只有少纠缠于归化与异化的对立性问题,而注重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才能使译名既不降低电影的艺术价值,也不影响商业价值。
2、 趋同性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还呈现出趋同性,并且可以细分为三种情况。
(1)系列电影片名翻译的趋同性。有些系列电影有时需要借助系列片的前几集积累的票房与口碑,有时想突出此系列的连贯性,片名的翻译因此会出现趋同性。例如经久不衰的007系列电影中的Moonraker 《007大破太空城》,Casino Royale 《007大破皇家赌场》,Quantum of Solace 《007 大破量子危机》等。当然还有深受青少年观众欢迎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的Harry Potter and the Global of Fire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和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Phoenix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等。
(2)同类型电影片名翻译的趋同性。同类型电影的片名翻译容易出现趋同性,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对动画电影片名的翻译。自从Toy Story 《玩具总动员》一举成名之后,很多动画电影的片名均被贴上了“总动员”的标签,其中典型的有Finding Nemo 《海底总动员》,Cars 《赛车总动员》等。
(3)同一明星的电影片名翻译的趋同性。同一位明星主演的电影,无论导演与题材是否相同,都可能被冠以一个固定的“头衔”。最明显的当属黑人影星威尔·史密斯的电影。他因为一部Enemy of the State 《全民公敌》上升为好莱坞一线男星,于是不少译者便开始对他的影片以“全民”或“公敌”加以修饰——将I,Robot 译为《机械公敌》,Hancock 译为《全民超人》等。这种翻译习惯在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很常见。
3、 区域差异性
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都能独立地进行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工作,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因为两岸三地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所以造成了同一部电影的中文译名有三个版本,经常天差地远、风格迥异。
以当红影星凯拉·奈特利主演的影片The Duchess为例,在大陆译为《公爵夫人》,香港译为《叛逆激情——她与戴安娜的命运》,台湾译为《浮华一世情》。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大陆的译者以忠实源语文化、保留原片名的文化内涵为落脚点,注重采用异化的策略,遵循信息等值的原则,以音译与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保持译名的原汁原味,反之,港台的译者求新求变,偏好使用归化的策略,善用意译来进行翻译,用词新颖、奇特,以追求娱乐效果与商业价值,因此“激情”、“生死”、“迷情”、“终极”等词语也频繁出现在译名当中。
那么,英文片名的翻译到底要“三足鼎立”,还要“三国归晋”——即制定出一个汉语言文化圈里公认的标准呢?由于两岸三地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以及方言圈的差异,在翻译的策略上出现无序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因此,依笔者的拙见,只要译名能满足当地译语观众的审美需要,“百家争鸣”又有何不妥。
二、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
由上述的三个特性可见,为了使译名既能让译语观众普遍接受,又不扭曲原片名的文化主旨,译者在选择翻译方法时必须灵活多变,才能使译名的音形意俱佳。
1、 音译(Transliteration)
音译是指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片名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拥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
音译大多适用于那些以主人公的名字、故事发生地、专有名词或经典名著来命名的电影。例如经典爱情片Casablanca 《卡萨布兰卡》与Titanic 《泰坦尼克号》,还有名著改编的Jane Eyre的译名《简·爱》也是音译。
但是音译的片名可能会让观众感觉晦涩难懂,这是电影产业的商业化发展所不允许的,因而音译在电影片名翻译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不高了。
2、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在翻译过程中按照原片名逐字逐句的翻译方法叫做直译。这种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原片名风格、传递源语文化的翻译方法,受到我国大陆译者的普遍认可。
首先,可以音译的片名多数也可以直译,例如战争剧情片Troy 《特洛伊》与歌舞片Chicago 《芝加哥》。其次,由人名、地名、事件等专业有名词或在译语中少见的外来语构成的片名也可以直译,诸如King Arthur 《亚瑟王》,Notting Hill 《诺丁山》,Independence Day 《独立日》等。第三,对于翻译被搬上荧幕的文学名著,放弃直译而采用过多的意译反而会降低电影的号召力,因为这些早已耳熟能详的名著本身就是金字招牌,The Merchant of Venice 《威尼斯商人》和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就是典型的例子。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直译也并非放之四海皆准。有时直译会使译名冗长晦涩,让对源语文化缺乏了解的观众难以理解。
3、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
意译是指根据原片名的大意,尊重译语的语言习惯,对其进行一定的延伸与修饰,不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意译强调译语文化体系和源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所以更能体现本民族的语言特征与社会文化。
首先,有些奇怪的英文片名会让译语观众不明就里,例如The Bourne Identity,但是其中文译名被意译为《谍影重重》,这样使观众立刻明白了影片的主题所在。其次,在片名平淡无奇、文化背景的差异凸现时,直译很难吸引到观众,适当的意译却可能点石成金,比如将The Rock译成《勇闯夺命岛》或《石破天惊》,惊心动魄的片名旋即钓起了观众的兴趣。再次,名著电影也并非一定要直译,由美国著名作家德莱塞的小说《美国的悲剧》所改变的电影A Place in the Sun就是一例,对于这部讲述穷苦的年轻人为了寻求荣华富贵,对深爱自己的女人始乱终弃,甚至痛下杀手的电影,《郎心如铁》的译名再贴切不过了。
当然,胡乱使用意译也非明智之举。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少数译者喜欢使用过于煽情的译法。曾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The Gladiator在台湾译为《神鬼战士》,其实该片根本没有提及任何神鬼的传说,与之相比,其大陆译名《角斗士》与香港译名《帝国骄雄》则显得恰到好处。
4、补译(Complementary Translation)与创译(Creative Translation)
除了上述的几种翻译方法之外,还有一些另辟蹊径的技巧,例如补译与创译就可以作为片名翻译时的“奇兵”来使用。
补译指的是在直译或意译的基础上,补充更能符合译语观众的审美需求与语言习惯的语句。补译的片名一般朗朗上口、结构对称。例如人物传记片Patton 《巴顿将军》和科幻动作片Waterworld 《未来水世界》。
创译是一种新颖的翻译方法,它指翻译时不拘泥于原片名的固有形式,根据影片的内涵进行创造性演绎,使译名向译语观众的审美心理倾斜。一些创译的片名虽然是“面目全非”,不过仔细揣摩却可以体会出译者的良苦用心。此类译名典型的有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影片Top Gun 《壮志凌云》与Mission:Impossible 《碟中谍》。
三、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好电影片名的前提就是认真理解和运用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策略,同时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与区域差异性,并且应该务实中不失灵动地选择翻译方法,不要刻意追求商业效应而导致译名的失真。笔者相信,如果译者拥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广博的文化背景知识与对翻译执着的探索创新精神,就可以为广大观众奉上符合审美心理、蕴含影片内涵并且彰显商业价值的独具匠心的电影译名。
【参考文献】
[1] Nida,Eugene A.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159.
[2] Venuti,L.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Routledge:C.Baker.2001.
[3] 李琴.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归化与异化策略在片名翻译中的应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3):118-120.
[4] 宁东兴.同名英文电影片名两岸三地汉语译名比较研究[J].电影文学,2007;(11):90-91.
[5] 韩媛媛.论电影片名在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的翻译比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4):051,151,251.
[6] 苗宁.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初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本),2008;28(5):141-142.
[7] 刘怀生,孙晓玲.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初探[J].山东电大学报.,2007;(4):60-61.
【作者简介】
邴照宇(1983-),男,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助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职研究生,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与英语语言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