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彦周 曾 艺
摘要:高校如何把握志愿者工作的发展规律和志愿者的成长规律,创新工作理念、创新服务形式、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志愿者工作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对于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弘扬志愿精神、培育现代公民意识、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等学校;志愿者工作;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12-0151-03
一、我国高校志愿者工作的现状与特点
高校志愿者工作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存在着低水平徘徊、缺乏持久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志愿工作的发展。与国外志愿者以及我国社会志愿者相比,我国高校志愿者工作呈现如下特点。
(一)与国外志愿者工作比较
1主体思想认识上的差异。目前,在对志愿者工作的认识上,国外志愿者工作优先考虑的是公众的需要,由原来从事特殊的、有崇高意义的服务转向针对社会成员合理的利益需求开展服务,强调志愿者工作既是服务他人之道,又是个人积累经验、丰富阅历之途。在国内大多数人认为,高校志愿者工作是一种奉献社会的服务活动,志愿者是奉献者,社会则是受益者,而忽视了志愿者工作对参与者个人的教育、引导和促进作用。
2内容形式上的差异。在国内,由于受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志愿工作主要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停留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的层面上,尚未达到调整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内容形式不够丰富,涉及面不够广;而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其志愿者工作的内容已扩展到社会福利活动之外的其他领域,尤其在解决贫困、失业、环境保护等问题上显示了特有的价值。
3资金来源上的差异。发达国家志愿者工作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资金筹措机制,政府对志愿者及志愿组织提供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保证其建立合理的资金筹措方式和渠道;社会企业积极参与志愿者工作的事业发展,为志愿者日常活动提供大量资金支持。目前,我国高校志愿者组织经费主要靠事业拔款,来源单一,并且严重不足,社会企事业单位支持力度不大,志愿者的组织、培训、宣传、奖励等方面的费用较为紧张,直接影响到志愿者工作的开展。
(二)与国内其他社会志愿者工作比较
高校志愿者是志愿者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志愿者工作是以高校大学生为主要群体,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利用学习之余,自愿贡献个人的知识、力量,传播志愿精神,促进社会进步而无私奉献的人。相对于社会志愿者工作来说具有明显的优势。
1知识和技术优势。青年大学生是高校志愿者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与社会志愿者工作相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明显的技术优势;在志愿者工作中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提升综合素质、展示自我能力,将个人价值追求和社会价值实现和谐地统一起来,通过关心服务他人,倡导爱心奉献;通过为社会服务,培养社会责任;通过关注世界,增强历史使命感,充分体现和实践其最高理念——“志愿”和“奉献”。
2具有良好的支持平台。社会志愿者工作组织活动形式单一,人员过于分散,专业知识不强等,这些客观因素导致志愿工作难以开展。而高校志愿者工作一方面以学校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有着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后盾:另一方面,由共同理想、共同目标、相同爱好的同学组成的团体,并以社团为单位开展志愿活动,呈现出强劲发展动力。
二、做好高校志愿者工作的现实意义
高校志愿者工作大力弘扬“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时代新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既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方式。
(一)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校志愿者工作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服务的重要实践平台,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志愿者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道德风尚,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对于引导大学生了解国情、丰富阅历、磨炼意志,奉献爱心,净化心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方式
公益意识是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志愿者精神的基本内涵。当代大学生属于高文化群体,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公益意识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习惯,强化与人为善、互助互爱的良好品德,是促进大学生树立公益意识的有效方式。志愿者工作是对“奉献”、“博爱”、“自愿”等理念的实践,有助于激发大学生提高树立正确的志愿行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注时代发展,弘扬时代创新精神和志愿互助精神,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增强对国家、社会、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
(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诉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志愿者工作以奉献爱心唤醒公民的社会责任,以志愿行动呼吁公民参与公共事务,以组织运作补充政府服务功能。以心灵感化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的公益行动。对志愿者个人来讲,参与志愿者工作是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奉献社会,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价值体现;对被服务对象来说,它是感受社会关怀、获得社会认同、共享社会进步发展的一种特殊方式;对社会来说,它是改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进步、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三、高校志愿者工作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志愿者的需求越来越高,高校如何准确把握志愿者工作的发展规律,确立科学的工作原则,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专业技术高、服务意识强的志愿者队伍,将成为高校推动志愿者工作持续发展、健康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关键。
(一)服务社会原则
服务是志愿者工作的本质属性。志愿者是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通过志愿者工作来奉献爱心、服务社会,来影响带动社会文明进步。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志愿者工作要立足现实需要,加强对志愿者工作的认识教育,在服务形式、服务内容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经常化、人性化和精细化服务水平,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奉献爱心,去感染他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引导教育原则
以育人为目的是高校志愿者工作的职责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既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也是志愿者工作的指导原则。因此,高校志愿者工作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在实践锻炼中完善自己,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三)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志愿工作的本质要求。高校志愿者工作必须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使志愿者、被服务对象和社会各方都能获得相应的收获。一方面,志愿者工作的设计要以人为本,既要能丰富志愿者的思想、增长志愿者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又要使该工作契合社会的需要、受被服务者的欢迎;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使志愿者在工作中获得尊重,获得社会认同,在服务过程中亲历美好体验,收获快乐,实现自我价值。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志愿者工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社会的文明进步离不开志愿者工作,社会的发展为志愿者工作提供了生存基础和舞台。高校志愿者工作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求真务实、持之以恒,加强队伍建设和服务基地建设,使志愿者服务日常化、经常化,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通过志愿者工作传递爱心、传播文明,服务社会,为政府分忧,为社会解难,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四、高校志愿者工作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我国高校志愿者组织自1993年成立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着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建设、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现有的高校志愿者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客观上要求高校深化认识,更新工作思路,改进高校志愿者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加强新时期高校志愿者工作,要通过学习借鉴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外国义工管理工作的经验,创新管理理念、创新活动内容、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志愿者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一)创新高校志愿者工作的管理理念
1挖掘志愿者工作育人功能。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地。肩负着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大学生的重任。以美国为例,高校十分注意社会公德教育,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而志愿者工作作为培养学生公德意识的重要途径,必须明确工作定位,发挥育人作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把弘扬志愿精神和培养公德意识相结合。把个人成长成才与满足社会需求相结合,引导大学生主动承担社会义务、社会责任,使其成为有正确理想、时代精神、主动服务社会的现代公民。
2强化志愿者工作的服务理念。认识是行动的前提,是基础。台湾义工组织认为:“只有深刻理解义工的精神,才能持续参与义工服务,才会有更多的人来参与服务”。目前。高校志愿者工作表面上轰轰烈烈,参与人数众多,但有部分志愿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志愿精神,导致工作“形式化”,志愿者服务社会、倡导良好风尚的意图有所下降。因此,高校志愿者工作要注重志愿精神的培养,形成正确认识:一是要真正理解志愿精神的实质,理解参与志愿者工作的目的意义,用爱心去帮助别人,感动社会;二是要通过志愿者工作充实自己、锻炼自己,立志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3增进志愿者工作的价值认同。目前,部分高校、社会组织及个人,对志愿者服务工作的价值认识不足,将志愿者视为免费劳动力,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到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香港义工组织特别注重义工的满足感、成就感,尽量使他们获得尊重,体现自身价值。因此,高校志愿者组织应加强参加志愿者工作的学生的身份确认,建立奖励制度,证书、徽章发放制度,对志愿者工作价值进行认可;社会组织应对志愿者事迹、志愿者行为进行宣传报道。使志愿者获得应有的肯定与尊重。
(二)创新高校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内容形式
1创新志愿者工作的内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蝎动力。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志愿者工作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创新服务内容为依托,改变原来的单一纵向教育服务向横向多元化发展,拓展服务内容。香港的义工以专业性著称,义工队伍以专业划分,义工根据自身特点、技术优势参与不同类型服务活动。如主动提供技术支持,开发实验项目,改善环境卫生状况等,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促进当地经济建设。
2创新志愿者工作的方式。志愿者工作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需要、不同服务对象和不同社会需求而进行调整。高校志愿者工作要结合志愿者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开展志愿者工作;改变“虎头蛇尾”集中式的服务方式,按照志愿者“结对服务、对口服务、接力服务”的服务模式,强化服务技巧、服务能力,对社会、社区、单位及个人提供针对性服务,使志愿者工作常态化、规范化、个性化、精细化。
3创新志愿者工作的项目。志愿者工作领域宽、渠道广,涉及到环境保护、社区建设、公益事业、绿化造林、救灾救助、大型活动、农村扶贫开发等多个方面。台湾地区义工组织根据环境气候变化开展公益活动,形成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公益活动。在国内,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要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努力创新服务项目,打造活动品牌。如组织志愿者到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到偏远山区开展中小学支教活动,到农村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到社区、工厂进行慰问演出,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帮农民兄弟解决实际困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等,都是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三)创新高校志愿者工作的管理机制
1建立和完善志愿者工作支持机制。高校志愿者工作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学校社会形象、促进社会和谐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各高校应把志愿者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支持,用政策措施保障志愿者权益,为志愿者工作提供良好服务环境。如开设志愿者工作选修课程,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服务理念教育,建立大学生志愿者工作专项基金等:鼓励志愿者加强与校内、社区及国外高校志愿者沟通交流,学习先进的志愿者工作理念,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断提高志愿者工作管理水平,推动志愿者工作向规范化、长期化方向发展。
2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训机制。当前志愿者组织在招募成员时程序简单,缺少条件限制、身份甄别和资格确认等环节,甚至开个见面会就成为志愿者,更谈不上工作技能培训,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不到保障,进而影响到志愿者服务工作的质量。因此,高校志愿者工作要建立建全选拔程序和审查机制,严把人口关,提高志愿者队伍的整体质量:同时要针对不同服务类型、服务层次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与技能结合、整体推进与个性服务结合、时代要求与志愿精神相结合的培训机制。通过理论讲授、主题教育、经验交流、素质拓展、实践活动等,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弘扬志愿者精神,使服务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志愿者工作的实际行动。
3建立、健全志愿者工作的激励机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要,志愿者工作作为一种超越现实利益之外的行为,扩展着志愿者对人和社会的理解,推动人们以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追求进步和完美。美国义工组织认为:“只有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才能维持其工作热情,才能稳定和壮大义工队伍”。为此,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和团队考评相结合、公众评价与管理者评价相结合,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团体和个人应及时给予奖励;并利用校园媒体、报刊、广播、互联网和手机等大众传媒报道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使志愿者工作得到肯定,服务价值得到社会认同,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推进志愿者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4完善志愿者工作的应急机制。处理社会突发事件和服务各种大型活动是高校志愿者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志愿者工作应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联系。在社会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制定突发事件志愿者应急方案。建立志愿者工作的信息服务平台,形成志愿者工作应急指挥联动机制;各高校要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和专业技术,把社会需求与专业技术相结合起来,建立消防安全、防汛抗旱、抗震救灾、卫生防疫、电力通讯、交通环保、咨询服务等应急志愿者队伍,加强志愿者应对危机的训练,使志愿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为社会提供有针对性的应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