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方法论探略

2009-04-29 00:44李腊生
理论月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

李腊生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方法论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准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认识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三个层面中,准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前提,正确认识中国实际是基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是关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的方法论,首先应该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根本方法和科学世界观:其次要对中国实际进行客观、全面的估量和分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客观依据;再次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12-0015-03

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在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也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历史结论。那么,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方法论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准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认识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其中,准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前提,正确认识中国实际是基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是关键。三个层面中,只要有一个层面出现明显偏差,都会导致严重后果;如果两个乃至三个层面都出现问题,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一、准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其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无产阶级领导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胜利后建立新的国家政权,广大劳动人民是新社会的主人;在新社会中,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消灭剥削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空前增长,使传统观念得到根本改造;新社会也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形式不会是单一的、将有多种方式和多条道路,其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可能要经历某些曲折,但大趋势不会改变;新的社会形态将经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即由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长期发展过程,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最重要、最根本的组成部分,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普遍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如主观符合客观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群众的观点等,具有普遍的意义。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根本方法和科学世界观。

在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要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体系、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但他们从不满足于自己既有的理论成果,总是注意观察并敏锐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切变化,并根据一些新变化不断地修正、完善、发展自己的理论。恩格斯非常明确地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列宁也指出:“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也就是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作现成的公式,当作标签贴在各种事物上的做法,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精神和发展实质是背道而驰的。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基点和前提,离开了这一基点和前提,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所谓“创新”就可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甚至可能会成为曲解、背弃马克思主义的代名词。20世纪初,列宁就曾强调:“现在,由于资产阶级的影响遍及马克思主义运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同路人,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受到了来自截然相反的各方面的曲解,因此团结一切意识到危机的深重和克服危机的必要性的马克思主义者来共同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是再重要不过的了。”列宁正是以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点和前提,才有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和发展。在我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正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的创新性发展,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正确认识中国实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

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国际背景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的估量和分析,得出正确的看法和结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客观依据。

正确认识中国实际首先必须认识到“实际”是客观的,要承认客观事实,尊重客观事实,忠于客观事实,对客观事实“不要带上任何的主观随意性”;“实际”是全面的,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即要了解事物各个方面的情况,决不能见木不见林,以偏概全;任何“实际”都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要善于透过现象认清本质,作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一切“实际”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要善于对客观事物作动态考察。

在认识中国实际的过程中,必须对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特点、文化传统等有深刻的认识和总体的科学判断。从毛泽东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认识和分析,到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到江泽民关于21世纪初党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再到胡锦涛同志关于新的历史起点的论述,都经历了艰辛的探索过程。

毛泽东历来具有十分强烈的国情意识,不仅注重研究中国国情,而且善于研究中国国情。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采用阶级分析法、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法、典型案例分析法等调查研究方法,对“中国实际”进行深刻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民问题、武装斗争问题、革命根据地问题等的独到见解,为土地革命的兴起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土地革命时期,他又进一步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抗战时期,他又强调:“首先就要了解中国是个什么东西(中国的过去、现在及将来)。”“我们研究中国就要拿中国做中心,要坐在中国的身上研究世界的东西。”“不研究中国的特点。而去搬外国的东西,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过长期调查研究,比较全面、深刻地认清了中国实际,认识到中国的国情不仅与欧洲各国不同,而且同俄国也大不一样,具有极大的特殊性。正是对

中国国情的这种科学认识。才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才制定出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最终将中国革命引向了胜利。

在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方面。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建国后。经过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年中国无疑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这是怎样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呢,还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或者说,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果存在,中国是处在什么阶段?对此。中国共产党从八大到十三大,经过长期痛苦的摸索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全党最后认识到: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在总结这一时期的教训时深刻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正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邓小平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五大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认识上又有新的发展:一是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是“很长的历史过程”,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它的一个“初始阶段”;二是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身也要经历若干个具体发展阶段;三是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基本纲领:四是提出要进一步认清今天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变化,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提出来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

自从中国的一部分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以来,对于马克思主义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及这一结合所包含的理论任务,就有了不断深入的认识和探索。李大钊、陈独秀就认为,怎样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李大钊曾指出:“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予环绕着他的实境。”陈独秀则形象地说过。马克思只是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可走的路”,并未曾造好“一条现成的路”给我们去走。这些说法,都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并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意蕴。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认识大多就只能停留在比较抽象的水平,在实践上和思想上都没有进行创造性、系统性理论探索的迫切要求。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毛泽东必须在理论上回答中国革命立足农村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也必须回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有机结合的真正含义和科学方法。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进一步对这一理论作了重要补充,明确地指出:“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主要是提供一种科学原则和方法,它揭示的更多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和共性,没有也不可能对矛盾的特殊性和个性进行全面的研究。也就是说,它没有也不可能对每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一个具体的方案和现成的模式。因此,我们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指导下,认真研究中国的国情,才能认识它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规律。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在科学地说明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而不致于变成枯槁的、僵死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金钥匙”。告诉我们,必须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来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从矛盾的特殊性研究中丰富和深化对矛盾普遍性的认识。可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全面的再认识过程。由于中国实际的特殊复杂性,使得这一认识更具独创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这一结合所产生的独创性理论成果。

从结合的过程来看,有机结合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理论上的科学解读,二是努力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事物,对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作出深刻而完整的科学解释。这种科学解释本身就是理论性的创造,其构成了结合的必要环节,而指望直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找到现成答案显然是荒谬的。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科学说明,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作出的独创性的理论概括,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它们是党的各项具体政策的依据和出发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实际的必要环节。显然。在不同时期,“结合”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目标。在实现结合之后,又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又要求新的结合,进行新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左”、右倾错误思维方式上的根源,都在于未能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即要么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及其精神实质,要么没有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要么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或搞教条主义,或搞经验主义,都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是正确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新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继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坚信,只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浅谈科协组织如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其作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