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银娥 刘 健
摘要: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开展一般说来要经过准备、分析讨论和总结评价三个过程。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案例内容的本土化和适应性问题、教师教学经验及方法的适应性问题、学生学习能力的适应性问题等。因此,提高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应选编本土化的案例教材,进一步改进案例教学方法,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进一步推进我国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宏观经济学: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12-0080-04
宏观经济学是教育部审定的经济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收入为研究对象,研究收入、就业和价格水平等宏观经济总量,研究内容包括一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和变动、就业和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等诸多内容;研究架构涉及到从两部门到三部门再到四部门经济、从简单总供求模型到扩展总供求模型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感到这门课程理论性强,系统庞大,且与现实联系紧密,因涉及到大量图形、表格、数学模型和专业术语,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掌握其主题和结构。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授方法来讲解宏观经济学,不仅讲授吃力,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学完后常常是一头雾水,势必影响到宏观经济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并采用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案例,不仅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和经济学的直觉,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其运用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是一种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力的高层管理人才的教学方法。当时,哈佛大学针对高层管理人才,主要采用一种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教学案例都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通过此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大为改善。19世纪80年代后,这种案例教学法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美国卡内基教学工作专业小组就特别重视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训中的作用,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此后,案例教学法迅猛发展并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逐渐推广到教学的各个领域。
1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以情景学习论、认知弹性论等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具有多元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它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判定、分析和研究,阐明某一学科的一般规律、某一问题的具体认识,多方位启发学生思索、探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进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
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就是根据宏观经济学的一定教学目的,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实际经济问题为题材,让学生站在客观的、当事人的角度,身临其境的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以深化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同时培养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和过程。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借助实际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如身处现实场景,使学生能设身处地进行思考和研究,同时由于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因而能有效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三是案例教学教材贴近实践,大大缩短了理论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初步具备适应未来工作必要的心理准备、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可见,案例教学对提高《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教学过程更加真实。宏观经济学的案例往往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有着高度的真实性,贴近现实生活,这必然会使教学过程更具真实性。而且,在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转换。如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2008-2009年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经济形势下应采取何种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实践不足的缺陷。
第二,学生是主体。宏观经济学内容繁多,体系庞大,数学模型多。传统教学方法一般强调学生要以教师、教材为中心,而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对案例教学进行通盘设计、编选案例、引导组织课堂讨论,启发学生质疑探索,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强调学生对案例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分析,以使学生形成一套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范式,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师的作用则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第三,强调对问题的分析。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注重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对于同一个案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因而答案和结论往往不是固定的、惟一的。这就要求学生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其他人的答案,并提出自己的具有说服力的答案。在讨论、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从质疑到释疑,既有助于学生多样性和发散性思维方式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认识抽象理论知识的价值,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具体运用过程
一般说来,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实施要经过准备过程、案例分析与讨论过程以及案例教学的总结与评价过程三个环节。
(1)准备过程。案例教学的第一步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认真进行准备。如何进行课前准备?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没有固定程式。一般说来,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准备就是教学案例的准备,宏观经济学案例的编选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真实性。案例教学的真实性来源于案例教学中所编选案例的真实性,也只有编选真实可信的案例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二是典型性。在经济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许多与宏观经济有关的案例,但很多案例并不具有代表性,也就不能作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而只有那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才应纳入教师编选的案例中。三是启发性。一个好的案例应该能够留有较大的争论空间,引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案例问题的设计不必太多,关键是要有启发性,能够活跃学生
的思维。四是适用性。案例的编选必须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同时考虑学生的知识体系,一个成功的案例教学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主题,有一到两个副题,同时能够说明一到两个经济学原理。
(2)案例分析与讨论过程。案例的准备就是为了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而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也就是案例教学具体实施和开展过程,因此,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过程是案例教学的主体过程,也是一个关键过程。
教师对案例的分析主要是对案例知识结构、案例所涉及的重点和难点、原理、方法、概念等进行分析,以引导学生围绕该案例的主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首先应阅读案例并归纳出案例的要点,然后根据教师设计的各种问题进行质疑、讨论,形成不同观点、见解和解决方案,最后再从这些备选方案中选出最合适或最佳方案。
(3)总结与评价过程。案例分析和讨论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进行总结。教师的总结主要是包括编选的案例是否合适,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情况,案例备选方案是否合适,是否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等。学生的总结主要是指在阅读、分析和讨论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倾听别人的发言中受到了哪些启发,自己提出了哪些有意义的观点。别人提出了哪些正确的和错误的观点等等。
教师在精心选择了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后,可以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教学。例如,教师在讲授某一章节的经济学原理时,可以将一些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如讲授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时,可以结合地下经济、灰色经济等来讲授GDP核算方法的局限,这要求教师对现实生活有较深刻的理解。积累了大量案例,在课堂上能信手拈来。另外,对一些综合性案例则可以采用课堂讨论、专题辩论、专题讲座或报告等方法进行,如“人民币应该升值吗?”、“我国现阶段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等一些重要问题,都可以采用专题讨论或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这既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理解。促进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理解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目前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经济学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宏观经济学》由于其理论性强、数学图表和公式多、与现实紧密相关等特点也成为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教学实践,目前各高校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逐步采用案例教学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掌握分析宏观经济及宏观经济政策的方法和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些高校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起步较晚,因而《宏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也相对滞后,案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内容的本土化和适应性问题
西方经济学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是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个理论总结,它与其他社会科学不同的一个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门像自然科学一样精密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验性。例如,宏观经济理论就是以一系列假定前提为基础,对现实经济生活现象进行解释。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以此为背景并对其进行总结的经济学理论也就能够较好地解释发达国家的经济实际。由于“现代经济学主要是在西欧和美国培育出来的,尽管它渴望具有普遍性。它却带有这些地区所特有的制度和问题的印记。”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远未真正建立。中国的现实经济生活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国内各高校宏观经济学课堂上大多采用引进的外文版《宏观经济学》教材,这些教材几乎都是以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为背景而撰写的,所采用的案例自然也源自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这些教材各具特色,或以其较强的兼容性、观点比较全面且易于理解等特点在国内经济学界获得普遍赞誉。或以其条理清晰、易于理解的写作风格及生动幽默的语言赢得经济学初学者的广泛认同。国内学生对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现实经济问题明显缺乏感性的直观认识,案例本身也不具有一定的仿真性,不能较好地揭示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加上不少教师在讲授中没有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案例进行取舍,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理论和案例后仍不能对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做出较为专业的研判。
针对这一问题,国内一些学者编写了一些案例教材。这些教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主要是一些事例的汇编,比较适合于传统教学的举例说明:另一类主要是经验的论证,适合于传统教学的经验介绍。不论是哪一类型的案例教材,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知识点案例多,综合案例少:二是定性研究案例多,定量分析案例少;三是“洋”案例多,本土化案例少;四是陈旧案例多,现实案例少;五是一般化案例多,经典性案例少。
2教师教学经验和方法的适应性问题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和使用案例的能力以及丰富的时间经验,这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先决条件。目前,各高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都在尝试进行案例教学,但由于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案例教学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大多数案例教学并没有达到案例教学所必须的教学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大部分教师仅仅将案例纳入教学内容,把案例教学局限于举例讲解,使学生除了多了解几个案例以外,并没有改变理解经济问题的思维方式,最终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学生感到没有新意,教学效果不尽如意;二是大多数案例主要选自国外教材,案例来源比较单一,本土化案例较少,使得案例分析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三是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由于受教学课时、课堂人数较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比较偏重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比较常见,而讨论、辩论活动则比较少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的多向交流和互动不多,加上大多数学校考试制度的限制,绝大部分学生只满足于理解和记忆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以及书本知识,很少主动学习和研究课外相关资料和书籍,更谈不上独立进行社会调查、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学生学习能力的适应性问题
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模拟一种实际的宏观经济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分析和决策,以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传统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重视的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加上宏观经济理论比较抽象、模型比较多,学生一般难以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难以厘清整个理论体系的脉络,只得死记硬背。因而学到的知识要么是死板的,要么是教条,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对宏观经济理论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对案例教学存在较重的畏难心理。尤其是,《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往往是大一或大二学生,这些低年级学
生对经济学基础知识了解较少,且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学习主动性不强,对主动性思维要求较高的案例教学从心理到知识准备都不充分。因此,受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的影响,宏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三、提高《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深化《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选编本土化案例教材
针对“中国特色”宏观经济学案例不足的问题,编选我国本土化的案例是目前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奥肯定律论证了失业率与GDP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即失业率每超过自然失业率1%,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约2个百分点。奥肯定律的数据来源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际,与中国的实际经济运行却存在一定差异。事实上,近些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但失业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还有所升高。因此,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宏观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胚,选编本土化案例教材就显得十分重要。
目前,选编宏观经济学案例教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广泛收集。可以沿用一些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能突出反映教学内容的现实而生动的经典案例,如围绕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而编写的一些经典案例:同时,精选一些国内重要期刊上刊登的宏观经济案例,如中国多次降息对居民储蓄及投资的影响等;另外,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收集最新经济动态进行加工整理,编写案例。第二,合理选择案例。在选择案例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案例所反映的内容必需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应包含所探讨的问题,以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二是所选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时效性和现实性,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经济周期”、“中国转轨时期的通货膨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等等。第三,编写案例教材。在编写宏观经济学案例教材时应注意将案例材料介绍与案例分析相分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案例材料介绍主要包括:基本知识讲解,案例基本材料、背景材料及相关材料,应达到的预期效果;案例分析主要包括:分析思路,分析方法与基本结论,案例点评等。
2进一步改进案例教学方法
根据案例教学的特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的形式应灵活多样,且不断进行方法创新。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各高校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在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方法:第一,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由于宏观经济学中的模型、图表较多,教师在教学中可选择一些经典案例,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了解所讲授知识的内容并进行分析讨论。第二,针对一些专题利用国内外经典案例进行国际比较分析。以此揭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性及特殊性。例如,在讲授投资乘数发生作用的条件时,就可以将中国边际消费倾向比较大与发达国家边际消费倾向比较小的原因进行对比分析。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中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大是因为收入增加比较小,而发达国家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比较低是因为增加的收入比较多,因而如果其它条件相同,仅根据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并不一定能够说明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大小。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多关注经济理论产生的现实经济背景,用所学宏观经济理论去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课堂讨论。在课堂讨论前,教师应将案例所涉及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讲解清楚,同时将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进行课前准备,选择重点发言对象,以使课堂讨论有的放矢,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四,举办小型专题报告会。由于宏观经济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有些问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且前后相互联系,因而针对一些综合性的重大案例,可以采用小型专题报告会的形式进行重点探讨。学生在准备专题报告的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思考研究,不仅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方法的改进离不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因此应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学课程师资水平。主要是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进行讨论、举办案例教学培训班及讲座,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同时,由于宏观经济学涉及的理论与现实经济联系紧密,因而应组织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师去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统计部门、财政金融部门进行调查研究,甚至可以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实习锻炼,这既可以丰富案例教学内容,又可以促进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和案例分析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提高案例教学水平。另外,还可以开展高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一方面聘用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研究人员为高校兼职教师,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实习或调研,为学生提供新的认知空间和学习场所,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进一步丰富、充实案例教学内容。
3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适应案例教学能力的提高取决于许多因素,而关键则在于进一步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教师应积极推行启发式教学,上课切忌死板讲授,应多采用提问的方式,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教师教授与讨论相结合。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小班上课,注重课堂讨论,尽可能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授课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第三,强调学生自学及练习,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由于经济学中大量运用了数学这一分析工具,因而课后练习题比较多,而且大多需要联系实际进行计算和思考,因而学生课外自学及练习对于学好宏观经济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课本外的书籍、资料和参考文献,跟踪国内外理论前沿,了解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并进行理论思考。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可以将一个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分别进行不同专题研究,完成不同案例分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由个人定期向全班同学汇报研究成果及学习体会。通过准备专题汇报、案例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理论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