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态度与网络受众逆反心理

2009-04-29 01:21西
新闻世界 2009年2期
关键词:逆反心理

陈 西

【摘要】互联网网民受众对于强势媒体的一些信息传播表现出强烈逆反心理,其中既有他们作为普通受众的普遍逆反心理,也有作为网络受众较其他受众群体而特有的逆反心理。媒体特别是国家级媒体,在这个问题上,应该适当“放下身段”,与受众平等对话,体现出作为大媒体应有的气魄和姿态。

【关键词】逆反心理,传媒态度,网民受众

2008年初,一篇央视某栏目编导发表的《44个被救的湖北人真的不懂感恩?》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当这44名湖北人纷纷被人指责忘恩负义时,一些当事人也发表了言论,揭露他们认为的事件真相,开始对CCTV进行声讨。

事件起因还得从春节期间的雪灾说起。湖南农民刘吉桂三兄弟将京珠高速上一台出了车祸的大巴内的44名乘客接到家中,食宿四天三夜。一句“如果你们不嫌弃,就到我家里烤烤火吧!”让我们深深地被刘吉桂的质朴和真诚感动。湖南卫视元宵晚会上,44个湖北人全部齐聚晚会现场,一起向刘吉桂敬酒感恩。经过湖南卫视报道此事后,无数中国人为此感动。

几个月后,该栏目组重新邀请了刘吉桂作为嘉宾参加特别制作的一期节目《温暖的力量》,节目讲述的是这场雪灾中3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当节目组打电话邀请被救的44名湖北人时,都被以各种借口拒绝参加,这让节目组感到了“痛心不已”。

然而,一名当事人以《驳〈44个被救的湖北人真的不懂感恩?〉》为名的文章披露了他们认为的不参加节目的原因和整个事件的真相。文中认为,他们在刘吉桂家中享受到的一切“温暖”都是付出了经济代价,临走时,车队也额外送给刘吉桂1000元人民币,以谢救助之恩。对于未参加节目,他们是这么解释的:对于未参加这个电视台的节目,我们只能说声抱歉。生活的压力不容我们将太多的时间浪费在火车上,打心里我们也不愿到现场为那些虚伪的话语再作伪证,何况是在听到中央电视台制作人生硬的语气之后。感恩之心常在心底,怎能因为没去上节目,就叫做不懂得感恩?

最初那篇文章被那位编导传发给腾讯,腾讯在编发这篇文章时的题目是《央视编导手记:44个被救的湖北人真的不懂感恩?》,然后再被其他媒体以不同方式转载。最初在网络上,由于原文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贬损含义,网友们的态度呈现一边倒的态势。不仅其他地区的网友痛骂受益人忘恩负义,就连湖北本省的老乡也认为这些人丢了湖北人的脸。

但是,当那篇驳斥的文章出炉也被广大媒体大量转载后,网友和广大群众的态度又呈现一边倒态势,而且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大家都把矛头指向央视,认为这次节目制片人那番“出言不逊”的言论,完全是央视的“教育”不力,要求央视出来道歉。

近年来,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在肩负国家舆论导向的重要任务之时,也让许多受众觉得遗憾。他们认为:这些媒体在面对重大事件时,思维态度刻板守旧,完全不能成为一个冉冉上升国家的主流媒体代表,同时这些媒体以高姿态俯视广大受众,将自己本身拔高。加上近年来网络传媒的崛起,很多国际事件国内的受众也可以忽略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了解事件本身的基本情况和综合相关资料后得出自己的看法,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在一些事请上,他们墨守陈规的报道是侮辱自己的智商。

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

在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受众不认同传播者的信息意义和态度观点,而是对信息意义作反向理解。

受众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源于他们对新闻媒体信任感的丧失,好奇心得不到满足,以及传播者传播方式不当。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矛盾产物,它作为一个新闻现象和心理现象,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它可使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值为零甚至为负,即产生零效果和负效果,作为传播者应该努力避免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克服这种定势的产生。

逆反心理产生后,具体还可以分化为以下几种:

批驳心理。新闻受众接受新闻以后,认为新闻事实失实或是不准确,也可能认为新闻观点错误或是不准确,很快就产生与新闻对立的心理活动,出现不能接受的心态。新闻受众为了证明自己判断的正确,总是想办法找出批驳事实错误的材料,往往用其他事实对新闻进行反证,从而否定新闻事实。同时,用推理或自己的观点,驳倒新闻的观点。批驳逆反心理不仅要批驳新闻,新闻受众往往还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用自己掌握的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力图战胜新闻。在这样的新闻受众的心目中,新闻无法产生正面效果,只能起反面作用。这是新闻受众逆反心理中最严重的一种。批驳心理还有强烈的扩散性,也就是受众在找到认为能支持他们反对观点的证据后,会有寻求舆论支持的动力。以网民为例,最常见的举动便是在网上BBS论坛上发帖,寻求支持者。而且这种动力作为发帖人的精神追求,有时候会出现一种超乎想象的结果,为达到自己目的,网民不遗余力锲而不舍的表现有时会让人瞠目结舌。

怀疑心理。新闻受众接受新闻以后,产生怀疑心理活动,可以说是与新闻离心离德。它的表现是,怀疑新闻是虚假的,或者怀疑新闻背景有问题,往往要对新闻提出各种疑问。怀疑心理,是一种新闻接受障碍,这种心理往往又是柔性表现,新闻受众是消极对待,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往往还认为新闻传播是为了达到某种不好的目的,以不理睬的方式对新闻进行抗议。

厌烦心理。新闻受众在接受新闻时,对新闻产生厌烦心理活动,认为某一件事或某一类新闻报道得太多了,没有必要再报道。或者是觉得报道的质量太差,不值得接受,从而对新闻产生讨厌的情绪。这种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是,抛开报刊,关闭电视机或收音机,个人情绪显得对立,认为新闻传播者是有意传播不需传播的东西,新闻质量不高是新闻传播者不负责任。因此,不仅厌烦新闻,对新闻传播者也反感。这种心理,使新闻失去作用,丧失威信。

传媒传播态度的影响

为扩大市场份额,有些新闻报道不顾实际,过分夸张,过度求新求异,践踏事实,导致了受众对媒介信任的丧失,产生厌恶、抵触、反抗的心理。新闻报道说教色彩严重,常以一种判官身份出现,多采用“一面提示”,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不给对方任何的发言机会,没给人一种公平感,使受众产生心理抵抗。特别对于文化水平高、判断力强的人来说,這很容易导致他们得出与原有报道截然相反的结论。新闻报道单调、枯燥,没有照顾到受众的关注点、兴趣点和兴奋点,也会使受众对其新闻报道采用漠视的态度。

对媒体来说,传播信息是他们职业的要求,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也成为职业附带的便利性。对于普通受众来说,媒体既然得到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了,那么全面、客观地传播也是他们职业的要求。媒体新闻的采访发布活动最终要落实到人,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就代表了他所在媒体的形象。主流媒体由于自身的重要地位,在采访中也更有信息资源优势,如果这时他们的记者被认为以一己之心度他人之腹,更容易引起群情激愤。

在受众眼里,国家媒体是权威媒体,只要经过国家媒体的报道,一切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正是有了老百姓的这些爱戴,我们的媒体更应该爱惜这块经过长久建设才来之不易的金字招牌。

网民受众的逆反心理

网民,特别是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经历过一定社会历练的人,不随大流,对于新闻事件有自己独特敏锐的判断力,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人,一旦逆反心理形成,长久度和坚持度都会超过一般常人。他们除在网上影响其他普通网民的传播效果外,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亲身传播,直接影响周围人接受新闻的传播效果,使传播效果跌到谷底甚至反向效果加剧。

在网络上,普通网民的心理往往也处于一种很复杂的状态。有时会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高,听不进别人的劝说,甚至会对与自己相左的意见恨之入骨。由于发言的门槛很低,而且身份不明,很多人在发言时便会偏离理智和逻辑,不只对事,甚至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涉及法律民事范围引起更多人的反感。而有时又会将自己位置摆得太低,由于网络信息量太大,普通人无法一一筛选后再进行缜密的逻辑分析,这时简单的处事道理和权威便会吸引人云亦云,形成网络舆论。

由于现在网络在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中普及程度也较高,广大网民受众同时也是其他媒体受众的受众群,他们的逆反心理先影响新闻有效传播,可能造成传媒公信力下降,收视率、收听率下降,所占市场份额缩小,进而会影响到个人、社会、国家的安定与发展。

新闻媒体要珍惜自身资源优势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逆反心理对新闻传播的危害性,为防患于未然,新闻媒体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杜绝虚假新闻,尤其要杜绝蓄意捏造的假新闻。因为这类假新闻对受众的心理影响最大,最容易使受众对新闻媒介失去信任,也最易导致逆反心理。一旦出现假新闻,要及时地公开澄清,并公布对责任人的处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受众的谅解和信任,减缓或减少逆反心理的发生。其次是杜绝新闻隐瞒,对于记者这个职业来说,上通下达是最重要的使命,一旦信息传播不畅通,便是严重的渎职行为。第三,一旦出現针对新闻事实的谣言,视谣言的严重程度和社会影响,媒体应该站出再次澄清,防止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新闻报道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一方面要尽量少发主观的议论,不随便在报道中显示记者的态度或倾向性;另一方面如果报道涉及矛盾的双方或多方,报道要尽量保持中立的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记者在采访中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报道和行为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媒体形象。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要全面地报道事实,客观呈现事情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及对事情的看法和意见。很多报纸电视的网站论坛对于一些争议大又比较典型的事情或问题,会组织广大网民受众参与讨论,让网民受众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辨明思想,还可以营造一个多元空间,使广大受众感受到思想和言论的自由。■

参考文献

①张骏德,刘海贵:《新闻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②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③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④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猜你喜欢
逆反心理
浅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逆反心理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抗逆力挖掘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探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探析
例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减轻与消除
思想政治教育中高中生逆反心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