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结联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和我国文化建设地位的准确把握,也对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报刊除了传递的信息、搭载的内容具有意识形态的作用以外,它的所有环节都符合一切物质生产的过程。要用时代要求重新审视报刊的功能,以改革开放精神推动报刊出版工作,充分认识报刊出版不仅是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也是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进入本世纪初,安徽报刊出版走过了一条由小到大、由单一到丰富的发展道路。但安徽报刊业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增长方式基本上还是属于粗放型、数量型的。这种发展模式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很不适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数量、结构和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速度较快、结构优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整体质量不断提高的报刊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是推动安徽报刊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当务之急。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现报刊业体制机制创新。几年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包括报刊业改革在内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还只是局部和阶段性的,束缚报刊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弊端和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尤其是报刊业改革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带来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改革的难度很大。要使传统的报刊业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更好地占领市场,就必须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增长方式,激发和提升报刊业的竞争力。在改革中,既要把深化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宏观管理体制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又要把增强报刊业微观主体的运行活力作为中心环节来抓。一方面,继续实行事业体制的党报党刊以及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报刊出版单位要切实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积极推进内部管理机制、人事制度、劳动制度改革,健全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经营性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切实贯彻“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报刊出版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塑市场主体。
加快现代报刊市场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当前,报刊市场地区、部门条块分割、发行渠道体系不畅的状况还没有根本解决,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零售市场还没有真正培育起来;报刊市场价格战、广告战、发行战等无序竞争行为还没有完全制止,非法报刊及违规广告印刷品挤占市场空间,报刊业市场低水平重复建设、交易成本高等制约报刊业发展的市场瓶颈问题还普遍存在。要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报刊,使之成为报刊市场的主导力量和出版产业的战略投资者,从生产要素入手,通过以资本为纽带的兼并、联合、重组,通过多媒体经营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扩大报刊市场容量。要发挥省会合肥报刊业中心市场的主导和辐射作用,大力开拓17个省辖市和农村报刊市场,努力构建现代报刊市场体系,提高报刊发行和服务工作水平,使读者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报刊。
调整优化报刊结构,科学配置报刊资源。目前,主要是通过行政审批的办法来实现对报刊总量、结构和布局的调控,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调控中主观因素起着一定作用,一些报刊的创办、变更与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脱节。同时,由于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市场机制尚不成熟,报刊出版单位对于市场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到位,缺乏对自身市场发展的规划和设计,盲目追随市场,造成报刊品种结构不合理、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调整报刊业结构,推动报刊出版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重点培育发展大型综合性报刊传媒集团和报刊出版单位。同时,支持中小型报刊出版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形成在本行业、本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富有经营活力的优势报刊群。通过优化报刊结构,切实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的报刊散滥问题和结构失衡问题,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不同需求。
调整经营战略,改善报刊业经营。长期以来,报刊业良好的经济效益掩盖了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报纸发行量很大、广告额很大,但利润很少、积累很少,发展没有后劲,经不起风险的考验。为此,报刊业必须调整经营战略,大力改善报刊业经营。要在经营思想上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数量优先转变为效益优先,从同质化竞争转变为差异化竞争,从追求规模转变为追求质量。对报刊出版单位经营业绩的考核,要从侧重发行量、广告额、经营总收入等数量型指标,转向利润、积累、实力等效益型指标,重点考察报刊出版单位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从以印刷、发行、广告等传统报刊业经营为核心业务的战略,向以精确定位的内容产品和定制化的增值服务为核心竞争能力的多角度、多渠道的立体化经营战略转变,改变单一经营特别是过度依赖广告经营甚至是某几类广告经营的模式。
优化产品结构,开拓市场空间。由于国家对报刊业实行总量控制,报刊资源成为稀缺资源。要根据市场需要,盘活报刊资源,改变报刊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不高,产品布局忽视细分市场的问题。要认真实施“地市报业市场振兴计划”和“行业信息平台发展计划”,鼓励没有晚报、都市报的市级党报整合当地报刊出版资源,通过政策引导和出版资源配置,加强党报舆论阵地;鼓励省报业集团与市级党报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出版或多种经营;引导行业报、专业报树立“资源中心观”,努力构建行业信息资源平台,向面向所在行业提供新闻、资讯和增值服务的行业媒体转型。要在新的发展阶段,努力实现以党报为龙头、不同定位的系列报刊共同发展,全方位覆盖各类读者市场的目标。
合理利用新技术,发展数字报刊业。数字化、网络化是传播技术发展的大趋势。要清醒认识新技术对报刊业形态和盈利模式的重大影响,积极应对传播技术变革挑战,促进产业升级。要重塑报刊出版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推动多元传播格局下报刊出版方式和报刊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实现报刊业核心竞争能力与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舆论宣传和市场竞争主导权。大力发展数字报刊业,发展数字化内容产品,调整报刊业传统营销结构,进一步增强报刊出版业在多元传播格局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重视领军人物和后备队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新型人才管理机制。随着报刊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参与日益激烈的报刊业市场竞争,人力资源状态尤其是优秀的采编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储备和开发,日益成为影响报刊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大力培养造就能够适应报刊业发展要求、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把报刊业的出版资源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必须建立健全符合报刊业发展要求的科学的人才评价、使用、激励等保障机制。要继续深化报刊出版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报刊业人才发展机制;着力建立和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人才选任机制。要大力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熟悉宣传业务、掌握高新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报刊业的发展必须面向国际市场,打造有国际影响的品牌报刊。近几年来,许多国际知名品牌报刊千方百计地采取合作出版、版权输出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与此同时,我国的一些报刊也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如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引进战略投资者,与南非MIH传媒集团合作组建新安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已开始运营;《新安晚报》在海外出版了8个“魅力安徽”专刊专版,颇具影响。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国策、迅速提高的国际地位,为我国报刊“走出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客观介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也是报刊业必须承担的使命。要总结那些积极“走出去”的经验,认真研究解决制约报刊业向海外发展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资本输出、人员输出等问题的可行办法,推动更多的报刊向海外发展。
构建报刊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坚持“走下去”,大力推动报刊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农村,特别是要按照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到基层、到农村、进农家、进社区,努力拓展报刊市场,提升报刊出版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坚持“走开去”,大力倡导以“全民阅读活动”为载体,将报刊办出特色、办出品牌,扩大报刊阅读人群;把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作为构建报刊公共服务体系特别重要的一项工作,积极参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积极争取支持,组织实施“党报农村版进村入户”工程。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政府和行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要充分发挥记者、报业、期刊等行业协会的作用,把切实维护报刊利益作为协会的重要职责,在发行、运输、邮递、税收等方面,为报刊社争取优惠政策;加强行业自律,进一步规范报刊出版发行秩序,遏止不正当竞争、恶性竞争行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开展评先评优活动,促进报刊出版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新闻出版局报刊管理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