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话语中的审美意识

2009-04-29 00:20谌莉文
理论月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审美意识

摘要:在自然语言中,委婉话语作为人际交往的言语中介,反映了主体的审美追求,同时也是人类审美意识的突出体现。文章围绕即兴而却闪烁睿智的委婉话语是否蕴涵美之素质的问题,探讨委婉话语审美研究的哲学渊源。研究发现: 委婉话语具有含蓄美、空间美和意境美的审美属性;委婉话语的使用遵循风雅原则、巧妙原则和和谐原则,这不仅出自人类的趋美心理,而且是话语中所蕴含的超越性和契合性特征的审美意识使然。

关键词:委婉话语; 审美意识; 审美属性; 审美原则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2-0049-05

人类探究自然语言话语魅力的兴趣由来已久,研究自然语言不仅是语言学家,而且是许多哲学家颇为感兴趣的课题。委婉话语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它们往往即兴而出、避直就曲因而意味深长,令受众心悦诚服。委婉话语(Euphemistic Discourse)是指将研究对象的语言单位突破语法单位的局限、作为交际行为结果的语言;方法论上强调沿学科渗透的路径拓展视角,用以研究自然语言及其社会功能,话语范畴涵盖具有交际意义的口头语和书面语。

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在现代语言学诸领域对委婉话语展开探讨。如在西方国家,Lakoff(1973)、Brown& Levinson(1978/1987)、Leech (1983)、Blum-Kulka (1987)等学者对语言使用中的使用礼貌、礼貌原则、面子、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分别进行过有影响的讨论,他们主要研究了礼貌言语行为中如何使表达得体、好听的话语策略、言语所反映的社会特性、信息传递和信息获取的重要性,等等;国内有一批学者(冉永平,2002;王永忠 2003;邵军航、樊葳葳,2004;谌莉文,2006、2007,等)率先借鉴现代理论语言学的新成果,从不同侧面就委婉语的认知理据、构造手段和在线理解尝试进行概念层面的探索。这些讨论无疑对深化对委婉话语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尤其是预示了对熟悉的语言现象打破传统研究范式,进行多视角研究从而接近人类语言蕴藏之真谛的趋势。不过,这些研究未曾从委婉话语显性意义表达背后所蕴藏的哲学渊源进行挖掘。

Martinet(1962)断言人类交际表达的需要与人的自然惰性之间不断发生冲突,冲突的双方体现了人的需要;申小龙(1992)也说过,系统演变不单是结构自身完善的问题,人的需要是演变的动因。那么,当人类在使用委婉话语时,是否有主体审美需求这一驱动因素呢?回顾文献,发现中外学者对语言中的审美因素的思考对委婉话语研究极富启发。

一、 语言的审美研究与问题的提出

从索绪尔学说的文艺符号学开始,西方美学研究开始了语言学导向。美学大师克罗齐(1958:32)则主张把语言学和美学等值地统一起来,这些主张虽然仍是涉及人的心理本体建设问题,但美学的语言学情结已经开始受到重视。萨丕尔对这种结合表示认同,认为语言中隐藏着一些审美因素(Edward Sapir,1921,转自钱冠连,2005);洪堡特明确指出“每一种语言都能以其内具的力量去处理所有语言共同面对的领地,将其化改为精神的财富”(洪堡特,2001:63),这里的精神财富蕴涵审美因素;法国人类学家、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施特劳斯在神话人类学分析中所建构的“拟语言结构”(quasi-linguistic structure)思想就充分体现了西方现代美学在语言本质论方面的推进(转自陈贝加,2002)。

在我国,钱冠连率先提出了美学语言学的理论构建,认为“美学语言学的任务就是阐明整体意义上的人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语言体系和个别人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自己的言语,言语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创造言语美的过程”(钱冠连,2005:82)。其学术专著《美学语言学》解释了日常话语中言语美的生成机制,以说明人对语言的审美干涉,这为进一步研究自然语言的深层美学蕴涵奠定了基石。翻译界学者(刘宓庆,1995、毛荣贵,2005)在应用研究中敏锐注意到翻译与美学的亲缘关系,对翻译实践中的审美活动、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和审美标准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讨。

委婉话语是一种社会交往方式,更是语言选择的结果,体现了话语深层蕴涵的审美意识,问题是:委婉选择是否是语言系统趋向一致化的原因(秩序、经济、优美)和人的干涉(实用的、审美的)下对话语形式进行演绎的一种方式,是社会规范的要求、语言原则的规定抑或人类审美意识使然?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促使我们的研究从溯源人类审美思想入手,探究委婉话语的审美选择、审美属性和审美原则,揭示人类使用委婉话语的审美渊源。

二、 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

美学被看作一门独立的学科源自德国哲学家鲍姆嘉,1750年,他正式用Aesthetica称呼他所研究的关于感性认识的研究专著,中文译名为《美学》,亦译《感性学》(吉尔伯特 1989)。尽管鲍姆嘉的定义是关于感性的科学,比我们一般理解的审美意识要宽泛,但他首次确立了美学所应该享有的崇高的地位。《辞海》(1990年版)对美学下的定义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其实,我国在先秦,西方在古希腊关于美学意识的哲学思想早已存在。老庄主张的天人合一,是强调达到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的境界,不过,在这一点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王明阳,他主张的人心是具有道德意识的(而且是中国伦理道德意识)、具有理性的(专指道德理性)和“人同此心”之心,“心同此理“之理,人心说对于理解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西方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就有了主、客两分的认识论萌芽,到笛卡尔正式开创西方近代哲学认识论的牢固地位,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了的最高目标--“绝对精神”,这里就已经隐含了主客体统一的思想。不过,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当代哲学的“人-世界”合一的思想,对前者种种经历了超越,进而说明人类思想的升华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类似于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值得指出的是:两种境界有根本的不同,前者是自然和伦理,后者是对理性的超越,这不是本文的讨论的重点。

这里谈到的精神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审美意识。“人的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审美意识,它是高级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张世英:2005:23)其特征表现为:第一,直觉性,指建立在原始感性直觉之上的审美体验;第二,创造性,说明审美意识不是知识,是特异的感悟,具有不可重复性;第三,愉悦性,审美意识愉悦性既非经验主义的快感,也不是理性主义的概念,是通过人生命的激荡而达到的一种满足感,是美的享受。

因此,审美意识是指有限的人生与宇宙万物一气流通,融合为一的精神境界,是人生有限性对精神无限性的追求。

三、 委婉话语的审美属性

(一) 字源学探讨

根据《说文解字》,“美”意为味道鲜美,“羊大则美”,羊为六畜之一,主要用来供养膳食,因此羊肥则味甘,美与善同义;其实古代文化对审美意识已有很多研究,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就有了“美”字 -“羊人为美”;从原始艺术、图腾舞蹈的材料看,人戴着羊头跳舞就是“美”,“美”字与“舞”字与“巫”字最早是同一个字。二者统一起来就可看出:一方面,美最初的感性存在,与人的感性需要、享受、感官直接相关;另一方面美又有社会的意义和内容,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连,而这两种对美字来源的解释有个共同趋向,即都说明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当人类开始有了社会交往,就开始了对美的要求。

在孔子时代,“美”和“善”通常是一个意思。《论语》里讲“里仁为美”,五美即 “君子惠而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里的美都是指善。据统计,《论语》中讲美十四次,其中十次是“善”“好”的意思;在古希腊,美、善也是一个词;《圣经》中,罪恶来自于诅咒的言语(uncontrolled tongue),获救来自悔改,因此在西方意识形态中,美就是具备温语良言(gentle and kind words)之贤德,美是温柔良善;而在近代西方哲人眼里,言语美等同于传递善意的言语行为。这向我们提示善意与美意的关系。

牛津字典和韦伯斯特字典对委婉语Euphemism的定义中分别用了mild(温和)、vague(模糊)、roundabout(婉曲)、inoffensive(善意)等词。问题在于:日常话语中是否存在美的本质属性?委婉语是否能够说明语言中传递着民族世界观中具有求美原则的思维现实?在此我们借助李泽厚(2003)的分类探讨委婉话语的审美属性。

(二) 委婉话语的审美属性

1. 委婉话语承载感官愉快的表达形式。当代女诗人舒婷在其小品文《散文之小器》中就妙语频出,如“诗人写散文,语法标新立异。蜈蚣腿拌凉萝卜丝,腌蜗牛爆炒西洋菜地胡乱搭配,有时意外地齿颊存香,有时令人干呕不已。”以此来表达自谦,顺带批评了个别文人略欠散文要领又小有好高骛远之嫌的现象,甚至临时因景造就了“烹字调词”“无米之炊却糠皮掺和瓜菜代”之妙语。郁达夫也在《故都的秋》中用过“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等排比来呈现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通过感觉愉快的强形式表达,言辞充溢独具匠心之美感,这其实是对羊大则美的沿袭,也是委婉话语的自然属性。

2. 委婉话语承载伦理判断的弱形式。在南朝时,齐高帝曾与当时的书法家王僧虔一起研习书法。有一次,齐高帝突然问王僧虔说:“你和我谁的字好?这问题比较难回答,说皇帝的字比自己的字好,是违心之言;说皇帝的字不如自己,又会使皇帝面子搁不住,弄不好还会将君臣关系搞得很糟糕。” 王僧虔的回答很巧妙:“我的字,人臣中最好;陛下的字,君王中最好”。 皇帝就那么几个,臣子却不计其数,言外之意很清楚。对此,齐高帝听了哈哈一笑,心里却是很受用的。(《简单定律》,海天出版社)王僧虔借助委婉话语机智应答,遵循了审美的社会性规则,美即善待他人也善待自身。把严重的伦理判断采取欣赏玩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说是上述“羊人为美”“美善同一”的延续。

3. 委婉话语承载着丰富社会属性。在日常生活中,美更多是指使人产生审美愉快的事物、对象,如音乐美术、人文地理;在具体的言语交际场合,审美对象就是话语本身,包括作为社会人的言语和行为对社会规范的回应。有一则贾翊智语上谏的故事至今令人玩味:曹操很欣赏曹植的才华,因此想废了曹丕,改立曹植为太子。当曹操为此征求贾翊的意见时,贾翊一声不吭。曹操很奇怪地问:“你什么不说话?” 贾翊说:“我正在想一件事情呢。”曹操问:“你在想什么事情?” 贾翊说:“我正在想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的事情。”曹操听后哈哈大笑, 从此再也不提废丕的事了。委婉话语所承载的丰富社会内涵,使之具有功效之美,反映了言语所承载的社会属性。

(三) 委婉话语的审美原则

探讨委婉话语中是否蕴含和具有怎样的审美意识与讨论委婉话语的审美属性有关,与人类对于语言与审美关系的理解有关。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论语》思想的精髓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比如孔子,在他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或称“境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庄子以“传其常常,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从一个方面定下了审美的标准;《呻吟语》中说:“责人要含蓄”,《菜根潭》中也有“攻人之恶,勿太严”的教训,传达了出言保留的社会规约并处世之道。语言在使用时尽可采用委婉言辞暗示或譬喻,使对方自然地领悟,圣贤哲理朴素,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国人的思维方式。

维特根斯坦(1996译)以深沉睿智的思考、见解犀利的剖析,揭示不可说的内涵,为人类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提供了新的依据,逻辑形式、哲学问题、伦理学、美学及神秘的东西以真实的存在进入不可言说的领域,然后又将言说语言与生活形式有机结合,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从理性思想到自然语言的完整阐释。胡塞尔对实际生活无比重视,海德格尔将人与世界融合为一(引自张世英 2005:219),提出“语言言说”的卓见,委婉话语所蕴含的审美意识则为自然语言赋予了独有的情感功效。

我们的命题是:思维方式与审美意识相互依存。无论东西方,言语交际中话语所承载的审美力量不容忽视,部分因为人类使用委婉话语遵循含蓄美、时空美和适度美的审美原则。

1. 含蓄美。中国哲学讲求顺,即老、庄之谓道。无论指责或争辩,并非要凭借严密、清晰辩辞打败敌手,所以主张言辞含蓄、婉曲。贯穿西方文明历程的《圣经》- 箴言书中就有“A gentle tongue is a tree of life, but perverseness in it breaks the spirit”(温良的舌是生命树,乖谬的嘴使人心碎)(Proverbs 15:4)的劝说。往往有这样的时候,不必言说,事实昭然,婉曲的表达既出自主体的审美内心又符合客体的审美属性。见下例:“又过了几个月,我看见他们手上戴了结婚戒指,可是他们不像以前那样健谈了。她又在看书,他又在看报……”(引自毛荣贵 2005:176)。这个画面是现代人所熟悉婚姻,个中滋味,读者心领神会。如此细腻的个人内心感受得以言传,不能不说受益于委婉话语的使用。这一定律在日常言语事件中同样适用,比如前面所谈到钱钟书先生电话婉绝英国女士来访的精彩回答就具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语言功效。再比如人们戏言一贯以节制称道的英国绅士,会在情急关头仍然保持镇定地说“Well, let's listen to BBC first”,话语传递的那份从容不失为一种美。

委婉话语的审美属性体现在话语意义的含蓄表达,表现话语使用者的冷静品格和文明风度,文雅中达到了交际目的,对受众来说不失为一种精神收益,体现了风雅原则。

2. 时空美。人类的空间意识,照康德哲学的说法,是直觉性上的先验格式,用以罗列万象,整顿乾坤;中国人心理上空间意识的构成,是靠着感官经验的媒介(宗白华,1997:137)。西方人将空间情绪寄托于数理和谐、物我对立;中国人的空间感表现为气韵流动、物我合一。老子曰“大象无形”,后来的诗人、画家由纷纭万象的默写以证悟这种思想,并用太空、太虚、无常来暗示这形而上的道,这永恒、创化原理造就了唐诗的雍容和宋词的典雅,和现代散文的清丽,汉语的文采和章法因言辞婉曲、气韵流畅而流芳百世。

人类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往往寄情于委婉话语, 后者则呈现出跨越时空的效力,将遥不可及对象和满腹情绪化为笔墨, 散发出亘古不逝的雅香。如曹植笔下对已故甄氏的生动再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彷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廷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浓纤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因为当时已死的甄氏是曹植的皇嫂,所以他只能采取暗写的方式,拿着想象中的洛水之神宓妃当幌子,描述出甄皇后的美丽。

又曰“会与仁而不恃,薄于义而不积”。伯牙鼓琴子期知音,高山巍峨流水净净,这份美好的情谊就在乎把握交往的距离,友情散发淡然的雅香。随着距离的缩短,一切直白袒露,“金无赤足”的人类瑕疵也在人际的光环中出现,瑕斑的影子在心灵冲突,某些不和谐伴随出现,这就破坏了距离美和朦胧美,所谓“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就是美的。时空思维传递美而实用的功效,这适用于任何文化的人类文明,“9.11”后的美国,媒体上出现过这样描述“The Towers are gone, the “America” is gone”,英语中用go表示时间的逝去和空间的远离,是最普通的常见动词之一,在此使用,婉指随着号称世界最高摩天大楼的坍塌,那个自恃最稳定和安全的无敌大国从此被历史改写。

时空美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属性,委婉话语就是这种属性在言语活动上的反映,体现了人类根据审美需要而驾驭语言的巧妙原则。

3. 适度美。庄子说“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意思是说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过它原有的范围,否则只会遭来不必要的麻烦,按照美是伦理判断的弱形式说,就不符合美的原则。因此日常话语里也存在一个讲求适度的意境美原则,要讲效果,“胸无芥蒂,无话不说”固然没有错,但表达的轻重、言辞的适度往往会收到期待的效果,比如台湾作家张晓风在散文里描述一个婉约的女子,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在小山坡上接受了未婚夫的求婚,一句温柔而直着的“我在地毯的那一端等你,我等着你,直到你对我完全满意”,使女子感到顿时“在心中亮起一天星月的清辉”。无需鲜花和戒指,幸福和满足充溢心胸。求婚的场景充满中国式的婉约,物静人语,物我为一;语气轻纯热烈,细腻有节奏,此意境非言语触发不得成就。

需要提醒的是, 我们认为庄子的思想与道学代表老子《道德经》上的名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邵汉明、陈一弘、王素玲,1995)并非矛盾,无论庄子还是老子,都非常重视 “意为贵”,按照这种朴素的哲学观,就是主张华丽与质朴和谐配合。刘勰的《文心雕龙》明确地描写文与质的关系“文附质也”“质待文也”“文质相称,固巨儒之情也”(周振甫,1980),这恰等同于“华实相配”的美学原理。内心求美的表现形式可能多样,但可以肯定的是,选择使用委婉话语正是人的内心意识与客观世界和谐反映,体现了和谐原则。

四、 对委婉话语审美意识的讨论

(一) 超越性

谢林(F.W.J.vou Schelling 1985:421)曾提出一个关于美的总定义“以有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无限”,不过,在这一点上,我们更同意海德格尔对现当代美学的贡献,他的显隐说所指的无限,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与有限同样的“无穷无尽”,而有限也包括概念,故有限的在场者与无限的不在场者构成一个整体,这是对传统审美意识的认识超越。

在对于委婉话语作为语言现象也作为审美对象的认识方面,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超越思想。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基本判断:委婉话语使用者作为审美价值的负载者,必须蕴涵满足主体某些社会、精神方面需求,委婉话语的审美活动中,使用者调动话语蕴含美的潜能(审美属性),激活受话人领会话语的审美机制,受话人往往能够领悟话语中意义蕴含,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愉悦感。

其中,委婉话语、话语使用者、受话者是显性的、是有限,构成在场因素;审美价值、社会需求、审美属性、审美机制,意义蕴含,愉悦感等等,是不在场的,是隐性的,是无限。但唯有有限的无限性特征,比如语言的无限性和主体的无限性,对无穷无尽的不在场超越,才能达到精神上的统一和融洽,即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形成对话交流关系,经过思维加工,意义蕴含的传递过程得以顺利。任何将有限与无限、在场与不在场的对立都不可能到达精神的最高阶段,产生审美意识。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到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因此可以认为,委婉话语审美意识除了作为审美客体外,具有美的内在规定性,这里都反映了有限中包含无限的超越思想。

(二) 契合性

就如何而发挥人的主体性问题以及如何展示人的理性普遍性问题上,胡塞尔看到了人的实际生活的重要性,首先强调“生活世界”的概念,(张世英 2005:71),后“法兰克福”学派哈贝马斯(J.Habermas)明确表述将传统哲学对主体性(subjectivity)的强调转化为对“互主体性的”(intersubjectivity)强调,即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协调,这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讲求境界、重人生和重生活的思想有了对话的机缘。

从审美态度的角度来定义主体性,因为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影响到他的信念、情绪和行动,审美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织起来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对主体的反应具有指导性,具有意向性特点,它是对客体所表现的肯定评价,是审美主体对客体的倾向、感情、观念等所有情感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因此话语审美的主体性是审美主体对话语客体所持有的评价以及心理和行为的倾向性,具有独特的价值判断体系。

委婉话语是人类交往中缓解言语摩擦的所采取的言语策略,其显著特点就在于它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是主体审美意识的高度自觉。在委婉话语审美过程中,委婉语的主体间性就是交际双方互动交流、对话协商,听话人能够正确认知说话人意欲所要表达的委婉意义。在话语解读中,主体与客体的存在映射关系,通过主体之间的对话交流,产生认知共识,实现审美默契。审美意识就是不同主体能包容差异、形成契合的过程。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之居所,我们更赞同语言是寄托至真情感的精神寓所,对语言的追问涉及语言本体的内在审美属性以及感悟世界的审美意识。

五、 结语和思考

围绕日常话语中即兴而出又充满睿智的委婉话语的审美蕴含问题,分析委婉话语的审美思想基础,发现委婉话语具有含蓄美、空间美和意境美的审美属性;委婉话语的使用遵循风雅原则、巧妙原则和和谐原则,这是出自人类的普遍趋美心理,委婉话语所蕴含的审美意识具有超越性和契合性特征。这项讨论为我们带来如下思考,供后续研究参考。

1. 委婉话语具有美的本质属性,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尽管语言受不同文化和民族文化心理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从古到今,在言语活动中有一种普遍的审美追求。委婉话语闪烁着感性和理性之美,审美意识表现在对二者的超越,达到精神追求的境界。

2. 委婉话语审美意识的发掘涉及主体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在人类的生活受到多元文化影响的今天,只有主体与主体的对话交流才能达到物我同一的整体和谐,即精神生活的最高阶段。

3. 语言不仅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规则系统,而且是主体审美选择的结果。考察委婉话语的审美意识是对事物的思考和对语言的反思,并对意义进行追问。对委婉话语审美意识的考察,有利于在以后的研究中从不同层面对自然语言的意义构建和意义解读进行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陈贝加.“拟语言结构”述评―评列维·施特劳斯的美学语言学[J].汕头大学学报,2002,(5).

[2]谌莉文.概念隐喻与委婉语隐喻的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

[3]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克罗齐.美学原理: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5]李恩江,贾玉民.说文解字译注[M].河南: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2.

[6]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5.

[8]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9]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1]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2]钱冠连.美学语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3]冉永平.礼貌的关联性初探[J].现代外语,2002,(4).

[14]邵汉明,陈一弘,王素玲.老子译注[A].百科全书:庄子、老子[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

[15]邵军航,樊葳葳.委婉机制的认知语言学诠释[J].外语研究,2004,(4).

[16]申小龙.系统演变的功能主义解释[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1).

[17]王永忠.范畴理论和委婉语的认知理据[J].外国语言文学,2003,(2).

[18]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19]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0]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1]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2]鲍桑葵.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责任编辑 张国强

猜你喜欢
审美意识
“物哀美”与三宅一生的艺术设计
手脑结合,升华幼儿美术基础教育
艺术教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从汉民族风俗看汉族秧歌的现代审美意识
浅析设计与艺术
浅谈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达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