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秀梅
思想品德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不容置疑的德育功能,但是,一些初中学生对道德知识只停留在表述正确答案的层面上,并没有真正把知识内化成思想,更没有转化成现实的道德行为。那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性呢?下面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进行简要分析。
1.注重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确定教学原则。根据皮亚杰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儿童道德是由他律向自律发展的。柯尔伯格把学生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我国心理学家李伯泰等人对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理论作了系统的验证性研究与客观性评价,证明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判断,也经历着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由低阶段、低水平向高阶段、高水平发展的过程。教师正确按照品德心理发展之序来确立道德教育之序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在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设计上分阶段提出要求,准确把握情意感通机制和需求冲突机制,认真研究道德内化的途径和方法,有意识地引起学生的道德认知冲突和失衡,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发生改组和重构,使道德情感内化和升华。
2.注重根据实际需要处理教学内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是的,教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的仅仅是范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教师要深入挖掘和思考教材中每一个话题背后隐含的深刻道德信息,给教材输入新鲜血液,使课堂内容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情绪教育中,教师一般向学生讲述愤怒这种情绪对个体有各种各样的危害,从而教学生抑制愤怒情绪的各种方法。很少有教师向学生讲授愤怒的道德力量。如果面对丑恶,我们没有愤怒的话,我们的正义感也就丧失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每一个细节捕捉道德教育信息,从而实现师生的最大共振。
3.注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方法。思想品德课如何让虚拟的活动或者虚拟的情景,回到真实的生活中生成问题,生成认识,使学生将虚拟和真实联结,并向实践转化,这是我们广大教师面临的挑战。近几年来思想政治小论文的写作与评选,研究性学习的兴起,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都给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思路。但由于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各自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不同,其着眼点和思维方式也不相同,因此,教无定法,教师必须突破自身的局限,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选用和适时调整教法,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目前,思想品德课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可归结为三类。第一类,调查研究(观察、参观、查阅资料、撰写调查研究报告等),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指导方法是辅导学生搜集资料和分析问题。第二类,交流探讨(演讲、讨论、辩论、模拟法庭等),其目的在于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鉴别能力,教师的指导方法是组织讨论、扼要讲解、把握方向。第三类,游乐表演(游戏、抢答赛、诗歌朗诵、小品等),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的指导方法是指点要领、示范演练。教师在这里需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有时需要有激烈争论、积极探索的高潮,有时却要有思绪起伏、心潮澎湃的沉静。
4.注重根据教学需要正确选择教学手段。这里所指的媒体既包括粉笔、黑板、书本等传统实物媒体,也包括录像、电视、幻灯、电脑网络等现代媒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更多地运用多媒体和网络。如:学习“培养爱国情操,树立崇高理想”一节内容,开展“观影片谈认识”活动课,这是一般说教难以奏效的。教师在这里需要注意:我们在倡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决不是简单地否定和抛弃传统的手段,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坚持从实际出发,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特别是现成的教具、简单的办法,以多维的教学视角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
5.注重以促进学生自省为目的确定教学步骤。“自省”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自省是经历自我评价、归因分析、自我强化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给学生留有“自省”的机会,也可以设计一定的形式对学生的“自省”给予引导。一要遵循儿童思维训练的基本规律,即“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将教学中的道德事例和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比较,从个别事例中抽象出概念,再概括成道德观念的基本要求;二要努力创设思维训练的情境。教师必须把理解的空间、选择的权利、锻炼的机会留给学生,引导学生深思。如:有一位老师在“诚实守信”的课题中设计了“有事您说话”的小品,大意是一居委会领导向人民承诺只要有事就可向他提出来,他保证办到。结果经常有居民向他借钱,领导“信守承诺”每次都将钱借给居民。教师设计该环节的目的无非是要论证教材中的观点:信守诺言是一种美德。可是学生反而由此产生了新的问题:居委会领导作了承诺,是不是对所有的要求,哪怕是极不合理的要求都要回应呢?这是一个很好的深化教材引发讨论的契机。
6.注重以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实施正确的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教师对学生积极而有效的评价将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具体可以采取的方法有:知识测验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观察法、成果展示法、竞赛法、学生自评法、师生民主评议法、校外社会评价法、德育学分制度(把学生在学思品课期间的思想品德、遵规守纪、文化学习等方面表现纳入学分管理,量化标准,综合计分,定时统计和公布)、社会道德学分制度(把学生所做的好人好事、守信情况、诚实度等方面纳入学分管理,量化标准,综合计分,定时统计和公布)等。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教科所,西藏拉萨,850000】
责任编辑/孙 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