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阳宗海南面的阳宗镇,距省会昆明56公里,海拔1770米,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有着五六百年历史的关索戏就在距离繁华都市如此之近的阳宗镇小屯村得以保留。
一、小屯村的关索戏
关索戏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是中国独立的戏种,有独特的演员、独特的仪式、独特的节目和独特的表演。云南的戏剧分为四种形态:古典形态、民间形态、傩戏形态和少数民族戏曲形态。澄江关索戏属于傩戏大家族中的军傩系列。“傩”是我国古代一种以驱鬼逐疫为目的的宗教祭祀仪式,起源于远古宗教信仰中的图腾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封建和宗教的色彩较为浓厚。傩祭在商代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祭祀仪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巫者头戴不同面具装扮鬼神以歌舞逐疫。“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国富民强。
目前,小屯村的关索戏在演出程序上仍然保留着傩戏祭祀、祈神、驱邪消灾等的宗教仪式。关索戏在当地民间称为玩关索、关索土戏,每至新春,表演者会头戴面具,手执盾牌,跳关索。其形式主要有对白和武打。阳宗镇小屯村每年的正月十五有迎高香的传统,届时,周边十里八乡的群众都会积聚于此,身着彩装进行庆祝活动,玩关索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阳宗镇有一句歇后语:小屯村的关索——祖传的。关索戏以关索而得名,关索是关索戏中的主要人物,历史上有无关索其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因为在《三国志·关羽传》中关羽并没有一个儿子叫关索,可是民间又有那么多的传说,尤其在澄江县的小屯村,关索成了谜一般的神奇人物。由于关索戏在民间具有神秘的力量,只能由小屯村的村民来扮演,因此演员要经过仔细的挑选。原来演员是世袭的,各种角色实行父传子,子传孙,没有子嗣也只能由侄子或亲属代替,演刘备的家庭几代人演刘备,演关羽的家庭几代人演关羽,原先小屯村关索戏的演员有传了7代人的,这就更加突出了关索戏古老和浓厚的神秘色彩。但在对小屯关索老一辈艺人的走访中我们了解到,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风俗习惯在更新,思想意识在转变,小屯的关索戏演员也出现了一些变化。自从“文革”以后,就没有一个家庭几代人都演一个角色的了,现在一个角色有好几个人跟着老人学,谁学得好村里就让谁演。随着关索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各地在节假日都会出资观看,以增加喜庆的气氛,现在每演一场关索戏的价格大约1000元,参与者每人每场有15—20元的收入。因此许多年轻人也愿意加入,但年轻的关索戏演员对关索戏的由来和意义并不十分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教仪式由娱神而逐步转为娱人,最终以自娱自乐的形式而存在。也许关索戏要想更好地发展和存在下去,优胜劣汰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关索,喜爱关索,从而了解关索,也更好地保留并传承这一古老剧种。可能对于继承、发展关索戏,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关索戏服的存放
一般正规的傩戏都要有专门的寺庙供其存放戏服和祭祀。小屯村也不例外,关索戏的服装和面具是必须存放在村里的灵峰寺,由专人看管,不玩时是不示人的。
灵峰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寺内供奉文武财神。据老人说,以前在正月十四的这一天,所有玩关索的人都要沐浴斋戒,晚上是不能回家的,必须住在寺里,以示对神灵的虔诚和恭敬。而现在的年轻人不再信奉这些,老人叹息到:“哎!关老爷会生气的!年轻人不知道怎么玩关索喽!”
三、关索戏的面具
因关索戏专演三国蜀汉鼎盛时期的故事,颂扬五虎大将的战功,故无丑角,只有生、旦、净三个行当,且多以净行为主。面具的勾画比其他戏曲的更为夸张,独具特色。一般为浓眉、大眼、虎口、勾鼻,用的都是浓墨重彩,威武勇猛,意在降妖伏魔。云南关索戏的古面具用竹作框架,用棉纸和牛胶层层裱糊,达到一定的厚度后磨制平滑,然后用油彩勾画各人脸谱,面具与头盔、发髻连为一体,胡须、髯口用胶粘贴,头饰有小绒球或小圆镜等。面具大小一样,眼睛处留有小孔以便观看,演员需先缠上头巾再戴面具。而现代的面具直接用纸浆压模成型,然后再进行绘制装饰。老人说现在的面具比过去总少了点“雄”劲,没有了霸气。演出时同一面具和不同的戏服搭配可以代表不同的人物和神像,有时同一套面具与服装也可以转换成另一个角色。由于面具的原因始终看不到人物的面部表情,表演时只有用夸张的动作来表现剧情。总体上说,傩戏面具基于写实的手法,造型逼真,色彩反差强烈,在鲜活动人之中展现细腻、质朴的美感。在实际使用中的面具由于比较厚重,限制了演员演唱、念白时声音的传送,憋在脸壳里,使观众较难听清唱词和念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演出效果。
四、关索戏的唱腔
傩戏的演唱声腔有“九板十三腔”之说,调式变换随意性很强,民歌小调、山歌俚曲、地方戏曲,甚至现代歌曲的声腔都兼收并蓄。傩戏音乐主要来源于宗教(主要是巫教),唱腔主要是曲牌结构体系,曲调多为二句式、四句式及其变体,以五声音阶为主,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都有,其中以徵调式最为常用。傩戏演唱最有特点的是“帮腔”和“压尾子”。帮腔只用于正戏,通常是剧中人唱首句或尾句,帮腔者以虚字行腔帮衬,作情绪渲染。“压尾子”是一唱众和,剧中人领唱上句,下句由帮腔(乐队或其他表演者)应和,应和者头拍要压在上句的末拍上,故称“压尾子”。唱腔伴奏在段落之间作间歇性伴奏。关索戏的唱腔为单曲体的结构形式,多数剧目以唱为主,念白较少,只用一支曲调贯穿,不同的角色也只唱这一个曲调。个别剧目会用不同的唱段表演不同的人物,如《点将》。关索戏唱腔有两个基本曲调:一是用七字句演唱称〔七字板〕,因剧中人演唱时常持大刀交战,又称“大刀腔”,节奏较自由,旋律较固定,不同唱词的唱段,旋律小有差异,艺人可根据情况作行腔上的润饰;另一曲调因常用十字句演唱称〔十字腔〕,节奏较规整,上句旋律运行于高音区,下句多运行于中低音区,音域为一个八度,声腔比较复杂,伴唱参杂其间。关索戏唱腔无固定板式,演唱者不受音域节奏的限制,即便同一曲调,各人所唱均有出入,在一定程度上给记谱带来很多不便。关索戏用当地方言演唱,演员多用大嗓,并不强调戏曲当中的字正腔圆,对演唱要求不是很严格,少数演员会使用润腔丰富音色,偶尔旦角和小生的唱腔会使用小嗓。关索戏中是没有女演员的,通常旦角的表演者均由男孩子担当。小屯关索戏现存剧目只要有《点将》《三战吕布》《渡黄河》《收周仓》等40出,开场必演《点将》。
五、关索戏的伴奏乐器
小屯的关索戏没有管弦伴奏,只有打击乐用以间隔唱腔,旋律质朴。乐器主要是大钹、小钹、鼓和小锣。大钹为主奏乐器。演奏大钹者视需要而变换节奏来决定锣鼓点的长短、转折和收束,鼓点不但起到伴奏作用,它还预示着表演者队行的变化。锣鼓点主要有〔窜板〕、〔短板〕和〔长板〕。〔窜板〕、〔短板〕均用于间隔唱腔及伴奏剧中人物的武打、过场等。一般乐句之间间隔多使用〔短板〕,〔短板〕较固定,同一节奏反复两遍。乐队之间的间隔多使用〔窜板〕,〔窜板〕除间隔声腔外,还用于人物表演,可任意伸缩,随剧情需要而反复。〔长板〕主要用于剧情中的人物过场。关索戏在演出前后举行的祭祀仪式和踩街等活动也使用打击乐伴奏,常用的锣鼓点是〔长板〕。关索戏的鼓点节奏相对较单一。见谱例。
结语
中国地域辽阔,在大民族、大文化的共同特性之下,各地区的地理气候、自然生产条件、社会变迁、方言语音等都有不同的特色。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气质以及审美情趣也各有差异。这种特色和差异的程度,与交通的状况和对外交流的频率构成反比,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这些传统的地方戏将面临着怎样的冲击?如何使传统文化更好地与社会发展变化相衔接和对应起来,是传统文化在新的现实面前能否获得自我发展和延续的关键。笔者认为,如果及时地关注它们的发展状况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民间传统艺术。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丁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