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霞:傩戏面具雕刻师

2019-09-10 08:26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29期
关键词:傩戏沿河萨满

北有萨满,南有傩戏,流传于贵州省沿河县的傩堂戏是傩戏的一个重要分支,表演的核心是“冲傩还愿”“酬神娱人”,围绕神、鬼、人这一轴心来开展。萨满在乌拉街的张家已传了七代,傩戏在沿河县的杨家同样传到了第七代,这像是冥冥中的巧合,而不同的是,乌拉街张家从事萨满的男丁兴旺,而沿河杨家,却只有杨云霞一个“弱女子”传承了老父亲杨承香傩戏面具雕刻的衣钵。这是一门很耗体力的手艺,在她之前,杨家都是传男不传女。

“到我这代已经是第七代了,我们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我父亲从三十几岁就开始从事傩戏面具雕刻,一直雕到眼睛看不见,从去年起就不能雕了,老人家已经八十岁了。在父亲的概念里,他不分男女,把我当作儿子来看待,我非常感激我父亲有这样的想法。”

兄弟们在外打工,八十岁的老父亲眼睛看不见了,当初接管父亲的刻刀时,杨云霞很有临危受命的感觉。“临危受命”这个词听起来有些悲壮,但今天听杨云霞说出来却云淡风轻,她不仅胜任了这份托付,更是在投入了之后越来越享受这份托付。爱人杜尚明是她坚实的后盾,除了雕刻,她也张罗了一帮姐妹投入到傩戏的表演中,让我们得以在他们精心布置的傩堂里和幕天席地的水稻田中欣赏到和萨满风格迥异的原汁原味的傩戏表演。

傩戏中有一个让人揪心的环节是“上刀山”,侯天文和谭俸武两家在上一辈都是同一傩班成员,他们先后光着脚踩着锋利的刀刃爬上刀梯至房顶。为什么要上刀山?侯天文说一般农村里说如果有小孩犯十二道童关(关煞),就需要在这个环节背着那个小孩踩上有十二把刀的刀山,每一把刀代表一道关煞。背着孩子上去再下来,每过一把刀即渡过一道难关,孩子命中所犯关煞便被消除,长大成人,一生平安。

相关链接

傩戏与傩面具:傩戏是歷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傩堂戏分为:傩祭、傩戏、傩绝技三部分。傩戏表演时,端公先生(傩戏表演者)戴上面具就是神,摘下面具就是人,傩面具是神、鬼、人之间的媒介,是神的化身和载体,早期的傩戏便是靠面具来区分角色行当。面具又称脸子或脸壳子,不同角色的面具造型不同,较为直观地表现出角色性格。傩戏的面具来源甚古,可以追溯至远古先民的纹面。纹面的再度夸张,既增加了自我狞戾与异状变形后的神秘感,对疫鬼增加了威慑力,又给人审美感受,增添了娱人功能。 (摘自《中国守艺人——一百零八匠》罗易成 著 三联书店出版)

猜你喜欢
傩戏沿河萨满
论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对自然的信仰与敬畏
The Changing Face of YinggeDance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九九歌
何为萨满:人类文明史的眼光
如何把拉班舞谱运用到黔北仡佬族傩戏中
沿河自治县组织退休干部和“两代表一委员”调研“两会一节”重点项目建设
九九歌
狩猎社会与熊崇拜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