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奇石逐日去 无尽气韵入画来

2009-04-15 08:10
艺术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画家艺术

郭 晓

张志民是记者见过的最具画家气质的院长,也是最具院长气质的画家。

谈到张志民,最深刻的印象是三个“石”:一是张志民是国内具有鲜明风格的“实”力派画家,其绘画以气和势见长,笔墨纵横,恣肆率性,把现代绘画语言融于传统山水样式之中;二是张志民的画作大部分以“石”头布局,刚健雄强,兼具“石”之厚重,“石”之质理;三是张志民在国内艺术界声名远播,人称“张大石头”。

这位胸怀大气魄、挥舞大手笔、追求大境界的国画大家,30多年来,在中国画领域潜心研究直至自成一派,在艺术教育领域辛勤耕耘直至桃李满天下,他的画作在国内外大型画展中获奖无数,他对待艺术真诚、执著的态度影响着一届又一届山东艺术学院的毕业生。

2008年11月,在由文化部教科司和本刊共同主办,上海师范大学承办的全国第四届艺术院校院长高峰论坛举行期间,记者采访了这位“张大石头”。

一、艺术之路:《路遥遥》

作品:《路遥遥》

《路遥遥》这幅画,是张志民20世纪90年代初创作的,作品气韵生动、生机盎然,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弘扬社会主题的责任心,积极为社会做贡献的心声。

画如其人,画应其心。那时的张志民,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回首过去,是风雨沧桑、潜心悟道的十多年青春记忆;展望未来,则是充满希望,自信必将中流击水的美好憧憬。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体现画家对现实的关注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如《路遥遥》《将军出山》《铁道游击队》等。这些作品的创作也显示了作者富有正义的、真诚的、无伪的精神诉求。

从小酷爱美术的张志民,高中毕业后,经历了两年丰富多彩的知青生活,在恢复高考的前一年,1976年,如愿考入山东艺术学院的前身——山东省艺术学校,开始了如“海绵蘸水”般的学习过程。

张志民坦言,自己之所以走上艺术之路,除了因为从小热爱画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下乡时期遇到的一个“右派”。“他来自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家庭,诗写得相当好,文学功底也很好。从他那里,我读到了《红与黑》《牛虻》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受到最初的文学启蒙,也使我下决心,做一个有知识的人,有用的人。短暂的两年知青生活,大大地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气象预报,林业,嫁接苹果树,摘果,喂马,什么都干过。”

在毕业留校两年后,也就是1985年,成绩优异、基础扎实的张志民被系领导选派到浙江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级研修班学习,受教于陆俨少、童中焘、孔仲起、卓鹤君等先生,在浙江美院的学习经历,对于张志民研究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和创作的思维方法起到关键的作用!

众所周知,作为一代国画大师的陆俨少先生,其画风灵动抒情、韵味隽永,特别是在表现山水、云水等意境内容上,陆老探索出以排比的点墨和留白的新技法,每每以激荡的云水与坚凝山石、郁茂树木相映衬,将豪迈挥洒的山峦树石与工细勾勒的云水微妙结合,著名的“陆家云水”即由此而生。而在张志民的作品中,我们除了能感受到灵动的意境,还能体会到凝聚在意境中的强大气场,如果仅仅把这种气场归结于“高山奇石”所营造的气势,也许是片面的,但对天地之间苍凉气氛的独特表现,恰恰成就了张志民开拓创新的画风。

说起“张大石头”这个颇具艺术气息的绰号,张院长讲了两个版本的故事:“第一,我喜欢石头,当老师的时候,有一次和学生一起喝酒,喝醉了,发现路边一块石头非常漂亮,我就把它包起来抱回去了,第二天他们就叫我张大石头了;第二,我确实喜欢石头,这是一个人的爱好,我家里收藏的石头非常多,各式各样的,几乎是每个地域的石头都有,大多是观赏石头,包括玉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石头之“石”往往与实在之“实”相通,而实在又是真诚的同义词,这个一语双关的绰号同时也是张志民艺术品格的真实写照。“作为艺术家,个人应该真诚,对大自然的美,对艺术的真诚不要掺假,不要以为说我是个院长就说我画得好,或者因为我是美术家协会的什么领导,就说我画得好。对于没有经过时代和历史检验的艺术作品,盲目地说好,我认为那是丢人的,那是非常痛苦的,那就不真实了,也就不真诚了。”

二、艺术创作:《写出胸中一段奇》

《写出胸中一段奇》这幅画中,张志民用笔墨表现心中奇特的自然物象,气势磅礴,自由奔放,痛快淋漓,描绘山川之真气,写出心中象外之意,尽显天地造化玄机,表达作者对生活满腔的热情和深沉的思索。

一个“奇”字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张志民对艺术创作的个性化追求。在记者看来,“奇”者有三:其一为“构思”之奇;其二为“技法”之奇;其三为“意韵”之奇。

“构思”之奇,奇在变化。在艺术创作上,张志民认为,中国的山水画对于画家感情的表达,是一种非常好的载体。因为画面应变能力比较强,客观上赋予了画家更大的自由度,有利于画家挥洒想象的空间。

从地域上来区分中国画,大多数人往往能从第一印象上区分南北,南方画家以秀为美,山之高巍,总难掩盖水之秀美,北方画家以壮为美,水之灵动,意在衬托山之雄奇。从张志民的画中,我们能明显地感到各种创作元素的迁移与变化。这种变化融汇了画家对现实生活的独到感悟,和笔墨一道,形成了作品的流动的美感,强大的气场。曾有评论家用“心骛八极,吞吐六合”来形容张志民的画,比较贴切。

“技法”之奇,奇在融合。对于一些中国画家贬西方的画家不懂艺术,张志民持否定态度,“曾有人跟我开玩笑说,你的画是抽象艺术,我们怎么都看不懂呢?我就问他们喜欢不喜欢云彩,喜欢不喜欢海水,喜欢不喜欢大理石的肌理,他们说喜欢。我就说那你们就应该喜欢我的画,我说大自然的好多东西都是很美好的,但人们往往看一眼觉得很好,但没有意识到。”

多年来,对于中国画技法已经挥洒自如的张志民,始终坚持以中西融合的态度来处理自己笔下的景物。“我说绘画的语言,包括西方的绘画,尽管我们创造了许多通俗的说法,但归根结底,包括中国画强调的美和神韵,都是一种抽象的因素,都属于抽象艺术的范畴,西方画家写实,在表现脸、手这些身体特征时,往往考虑的因素很多,主体穿的衣服,主体所处的背景,以及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都形成了不同于照片的绘画的力量。一些画家之所以把人物画得很美,很好,大都是因为利用颜色和笔触的变化强化了各种画面元素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强化是照片做不到的。再加上作者的性格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表现方式不同,他对艺术的感觉就不同,对美的表现也就不同。”

“意韵”之奇,奇在精神。张志民一直把追求高超意境作为创作的终极目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种追求来自于中国文化中的的儒家精神,“儒家精神的核心是要有胸怀天下的责任感,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要以天下为己任,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他说:“绘画有用手画者、有用笔画者、有用心画者,用心画者乃真来也。心画者,需要的是天才、胆略和修养,是平庸画家终生所不及也。”观其画作,既有临景写生之写境,又有赋予了文化内涵之造境,更多的则是创造性地将写境与造境融会贯通的惊人之作。祖国的山川湖海是他笔摹心追之圣地,祖国的五千年文明是他创意取材之源泉,他多次登五岳、走太行,在那悬崖绝壁之上,在那云气腾绕之中,他倾听天籁山风,畅饮大自然之美酒,领悟大自然之神韵,在深入生活中体悟现象,感受山川之美与生命的律动,然后再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来进行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挖掘与主体再造,使“写境”与“造境”融会贯通,将“写实”与“写意”“造化”和“心源”“形”与“神”“气”和“道”等主客观审美范畴与艺术理念相互穿插、融会、化合,努力做到以意造境,以形写神,将文化底蕴、思想修养和自我锤炼熔为一炉。《将军出山》《论道》等画作,明显融入了他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致关怀和艺术创造,品之大有解读中华历史、听讲古代神话故事之味道,在悠悠然中随其画进入忘我无我、天人合一之大境界。

三、艺术教育:《丘壑无言》

作品《丘壑无言》源于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用笔墨将整个身心对自然物象的感悟依托于天地无形之境域,表现天地无言之美,表达自然的敬畏、对自然给予人类的无私奉献的赞美、对人类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的深切忧虑,人与自然要融洽相处的美好愿望。

国画《丘壑无言》表达了张志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领悟,也反映了张志民“求真务实”的艺术教育思想。这些思想深刻地体现在山东艺术学院的发展过程中。

始建于1958年的山东艺术学院,如今已是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卓有影响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作为山东省的艺术教育、科研和实践创新中心,学院现有文东和长清两个校区,占地1313亩。建院以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近2万名合格艺术人才,以彭丽媛、倪萍、陈瑾、刘曦林、王沂东、闫萍、隋建国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山东乃至全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贡献。

近几年,山东艺术学院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实际,坚持从全局和战略上把握学院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抢抓机遇,深化改革,乘势而上,在办学规模适度扩大的同时,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以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根本,以综合科研实力提升学科优势,以艺术实践成果打造学院品牌”的办学思路。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办学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艺双馨、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质量观。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学院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美术学科自主成才培养模式实验区”项目被教育部、财政部评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绘画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教学团队获“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称号。如获得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有新的突破,如频频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刘勰文艺评论奖”“飞天奖”等国内艺术领域的知名奖项。

以艺术为媒,学院先后同澳大利亚格利菲斯大学、韩国檀国大学、韩国又松大学、法国大沙隆国家音乐学院、美国圣塔莫尼克学院等国外艺术院校及中国台湾艺术大学建立了友好校际交流合作关系。

在张志民的艺术教育理念中,“责任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张志民常说的一句话是:“首先是一个老师,然后才是院长,才是画家”。

“首先,我感觉老师这个称呼的分量就像父母姊妹的分量。比如说我现在是院长,退休以后别人就会叫我原院长,但我是一名老师,我就永远是老师,即使退休也如此。第二,现在的社会环境变得很有意思,大家往往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个画家,一是看这个画家的画在拍卖行能卖多少钱,在展览上获过多少奖;二是看这位画家在同行、学生和一些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分量。”

张志民对学生的要求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回归自然”,以包容之心去涉猎、研究各种优秀文化;以真诚之心去守护、发展科学的教学方法;以自然之心去思考、感悟艺术的魅力,在“外师造化”的外功上激发性灵与情感,在“中得心源”的内力上构建文化品德,在“回归自然”的领悟中融会贯通。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有技能、有感觉、有想象、有表现的学生,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在全球化时代的竞争能力。

“具体到中国画的教学方法,改革是必需的。以往的教学方法大都是师傅带徒弟。谁上课就临摹谁的画,我从浙江回来以后,我就改了,严格地按中国画的脉络从宋、元、明、清这么捋下来,教学大纲也跟着改,不管谁上课,按大纲,按计划,大纲上列的是研究宋画的,就和学生一块儿去画宋画,不画我的风格,也不让学生学我的风格,和学生们一块儿研究各个时期的画,这是山东艺术学院的中国画教学一个非常大的改革,也是一个很关键的特点。”

欣赏张志民的中国画作品,就像在聆听一种久违的天籁之音,作品与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心境,甚至作品诞生的那个年代,各种画里画外的元素彼此融汇,互为交织,共同演奏出张大石头悠然自得的艺术人生:高山环抱,奇石聚集,逐日之人,归去来兮;风雨南山,丘壑无言,千秋诗话,有韵来兮……

(责任编辑:鞠向玲)

猜你喜欢
画家艺术
优秀小画家
奇怪的小画家
酷炫小画家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