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敏
舞蹈教育显然是普及、推广及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途径。而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本身又存在着由于自身快速发展而带来的一些弊端。当前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民族民间舞蹈教育而言,应从两方面来调整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方式和内容:第一要关注舞蹈环境;第二要借鉴传统的舞蹈传承方式的优长。
——题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与认同特质,以及能够超越社会变迁依然维系情感交融的力量,使人们在面对那些处在即将失传境遇的民族文化种类时,产生的是一份沉重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传承和保护”成了关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存在的重要主题,也成了人们为之寻找更多、更有效的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作为“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间舞蹈也承载着人类悠久的舞蹈文化传统,它是众多民族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文化,是民族与地域文化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诸如我国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湘西苗族的鼓舞,土家族的摆手舞,兰州的太平鼓舞以及青海省的年都乎於菟等,都代表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类型与文化形态。然而这些十分具有人类重要文化价值的舞蹈艺术形式,却逐渐在远离我们,因此,对于这些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可喜的是,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目光在开始关注这个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就是有力的证明。在这个庞大而系统的文化保护工程中,我们看到了各地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努力,也看到了很多针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所给予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在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教育”成为了不约而同的选择。因此,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及其发展之间,已经构成了密不可分的重要关联。
一、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是其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
舞蹈教育显然是普及、推广及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途径。舞蹈教育通过将各地区或各民族独特的舞蹈编写成规范、完整的教材,贯穿到学生数年的教育当中,从而使这些舞蹈在一定范围内得以流传和发展,目的是为了能够真正对那些有价值的民族民间舞蹈得到合理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而笔者所提到的舞蹈教育,一方面是指专门为了传承与保护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些民族民间舞蹈,为保有某一民间舞蹈的基本原型而采取的专项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也泛指当前普通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活动,通常的舞蹈艺术教育活动有着相对较强的自由度。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对某一保护对象而采用的有针对性的舞蹈教育,后者则主要是为了发展民族民间舞蹈而进行的舞蹈教育,其目的在于推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创新。尽管如此,创新发展不等于忘记根本。两种略有不同的舞蹈教育活动的初衷和意义归宿却应是一致的,那就是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之本。
然而,舞蹈教育领域目前的某些现象使我们注意到,通常的舞蹈艺术教育的某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方式,而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本身又存在着由于自身快速发展而带来的一些弊端。这不仅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也为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带来与日剧增的压力。因此,在承认舞蹈教育对于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的优势和有效性的同时,笔者以自己在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所看到的种种现象,以佐证当前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二、当前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某些局限性
2005年7月底,以“弘扬民族精神,肩负神圣使命”为主题的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北京落下了帷幕,活动不仅展示了我国普通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也展现出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在舞蹈展演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大学生们洋溢着热情活力的演出,看到了近几年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累累硕果,大量的原创作品无疑展现了普通高校活跃的舞蹈教育状况。但是,在展演活动中还有一些不足的现象,引发了笔者对当前舞蹈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思考。现象一:如参赛作品《雪域儿女》,是一个具有鲜明民族意韵的藏族舞蹈作品。在该作品的舞蹈创作形式中,编导将藏族传统民间舞中的踢踏形式,与爱尔兰舞蹈中的踢踏形式编排在了一起。问题是两种踢踏舞的形式如果要真正融合起来,并不能只依靠形式上的简单相加,两种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的舞蹈形式这样出现在一个作品中,略显突兀。这个作品不仅从青海省众多的作品中被选出参加北京的决赛,而且在演出时也赢得了很多观众的掌声。类似的现象不胜枚举,那么,这是否代表了非专业大学生群体对民间传统舞蹈创作所持的态度?又是否显现了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背后所隐藏着的教育导向问题?现象二:从多数参赛作品来看,呈现出一种为舞蹈而舞蹈的状态,相当多的学生并不能从舞蹈所能表达的更丰富的意义上理解舞蹈艺术,而多数只停留在肢体语言的形式猎奇中。如此何谈对于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的认识和读解?而这样的一种跳舞和观舞状态是否已经全面代表了非专业大学生群体对舞蹈艺术本体的认识呢?是显示提出了当前的舞蹈教育所存在一定的欠缺呢?
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就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来说,舞蹈学院从建校初期便开始了整理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工作,经过了几十年教学实践和探索,很多民族民间舞蹈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例如汉、藏、蒙、维、朝等民族民间舞蹈,通过系统规范的舞蹈教育途径,已经普及到了许多地区的中等或高等舞蹈教育中,甚至在许多群众舞蹈活动中也能看到这些经过统一规范化了的舞蹈形态。这种可谓一脉相承的舞蹈教育模式及其教学内容,虽然显示出了它们旺盛的生命力,但是一个并不乐观的问题是:这些被普及的“学院派”民族民间舞蹈,虽然来源于民间,虽然有着在培养优秀的舞台表演人才上所无法替代的优势,但是,它却在逐渐与真正的民间舞蹈文化相去甚远。它们回到当地以后,却不能被当地群众认可,这显然背离了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初衷。这种情况也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方面,通过舞蹈教育能积极地推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另一方面,目前的舞蹈教育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这使舞蹈教育的结果没能按照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有些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模式,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民间舞蹈文化在自然传承过程中所遵从的规律和宝贵的经验。
事实上,对于现有的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批评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也就没有必要在这里一一赘述。但是,我们有必要对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方向,对舞蹈教育的方式,进行审慎地探讨和选择。在我们通过教育来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同时,不能局限于舞蹈技术实践内容的培养,必须要注意如何改进我们的教育方式,如何避免已经出现舞蹈教育整体模式中的弊端。因此,笔者提出自己对于如何改进这个问题的思考,即如何来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应当根据什么来选择舞蹈的教育方式?
三、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方式的反思
提出问题但是不能只从问题下手来解决,应该从这些现象入手,寻找其背后导致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从最根本处解决问题。这些现象所反映的是当前舞蹈教育以至于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如何真正做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何能从根本上提高当代高校大学生的舞蹈素养乃至艺术素养?作为将要肩负起社会责任、成为社会主体的群体,他们的艺术素养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的文明程度。对于这个群体的艺术教育应当从哪些部分入手才能真正达到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艺术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在哪里。艺术教育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培养人格,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以陶冶人的情感为主要特征,借助于具体生动的美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启迪人的智慧,滋养人的心灵,发展人的个性和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基于这个目的和作用,我们的舞蹈艺术教育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什么?不能仅仅是教学生跳几个群舞,参加几次比赛如此简单,而应该以舞育人,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培养真正具有较高艺术素质的大学生,使舞蹈艺术修养能够成为他们人格修养的一部分,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艺术素质。
就民族民间舞蹈教育而言,笔者认为首先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调整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方式和内容:
1.关注舞蹈环境。这里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二者都是民族民间舞蹈赖以存在的要素。生存环境决定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基础;而特有的文化环境则是支撑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根基。一直以来,我们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等表层现象过于关注,在现有的舞蹈教育中,以强调动作是不是形似为重点,这样的关注点是缺乏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应更加关注民族民间舞蹈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强调舞蹈与其环境的整体性。使学生加深对其产生背景的学习和了解,熟悉背后的舞蹈文化。例如藏族的“锅庄”,藏族人民在蓝天白云下、熊熊篝火旁,随歌曲内容即兴而舞,或相互搭抱,或彼此牵手,或揽腰漫步,或舞动长袖,不拘于固定模式,只为表达情绪、凝聚情感。试想在教室中一遍遍强调动作和呼吸方式的教育方式,怎能将舞蹈融入艺术本源的生动?
因此变换教育方式,关注舞蹈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喜爱民族民间舞蹈,更容易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根”。为此,我们首先要从理论方面进行舞蹈的启蒙教育,内容包括舞蹈史、舞蹈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学习。虽然舞蹈是一门身体的艺术,学生是需要亲身实践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笔者认为,理论和实践应当结合进行,而非目前的重实践甚至只重技术技巧的教育。因此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首先从理论上来理解舞蹈是十分必要的。试想如果连现代舞和劲舞都分不清楚,完全不理解现代舞的本质及其与芭蕾舞的渊源关系,直接开授现代舞课程有什么意义呢。对大学生从基本概念入手进行教学,进而使他们了解各舞种分类及特质以及舞蹈背后的文化,这样一步步从理论入手来接触这门身体艺术,熟悉和了解灿烂博大的舞蹈文化,引导学生认识舞蹈理论知识对于舞蹈实践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亲身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之外,也同样熟悉舞蹈艺术背后的舞蹈文化。在此基础上对于大学生进行身体实践的训练,将是事半功倍的。其次,更积极地开设舞蹈欣赏课程。有条理、有系统地安排优秀舞蹈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懂得优秀作品的经典之处,从准确的审美角度和审美趣味出发欣赏作品。较高的舞蹈欣赏水平是学生艺术素养中重要的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欣赏舞蹈作品,而且会帮助他们站在更高层次上进行舞蹈实践和编创。更进一步说,作为几年后社会的主体力量,较高的欣赏水平对于下一代人的影响和培养,甚至提升整个中国社会的艺术素养和国民素质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2.借鉴传统的舞蹈传承方式的优长。民族民间舞蹈在经历上千年的发展走到今天,除了环境的影响之外,其自身的传承方式也功不可没,其中大多是以师傅对徒弟的口传身授为主。这样的传承虽然做不到普及教育,其方式也并不适合我们所要进行的舞蹈教育。但是我们应当关注这种教育的教育内容,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传承者,他们在教授给徒弟时注重的是什么,忽略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做出如此的主次分配;其传授内容的选择性的原因和背景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建构我们今天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教材体系,将具有重要的帮助。
上述两个方面的思考显然是浅显和不成熟的,但是笔者认为通过这样的思考,能够为舞蹈教育以及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提出一点点建议,旨在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和发展问题作出一次积极的探讨。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与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之间,其重要的意义关联在于,我们究竟如何珍视我们的传统,究竟以何种方式继承传统并突破传统,从而重新审视保护我们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积极意义,重新在继承与发展中寻找新的起点。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