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意识缺失的原因

2009-04-14 04:38
消费导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劳动意识高职学生

孙 剑

[摘 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百万计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顺利实施,高职院校加大对学生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教育力度。但由于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德育、轻视劳育的现象,再加上社会、家庭、个人等方面的长期影响,导致当代大学生劳动意识普遍淡薄,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因此,探究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意识缺失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学生 劳动意识 淡薄

作者简介:孙剑(1981-),女,山东聊城人,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技能型和实用型劳动人才。高职教育的这一性质与培养目标,不仅决定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要着力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还内在的包涵了要重视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技能的完善。应该看到,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但缺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劳动意识不强,关心集体不够,实际动手能力欠缺,这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其以后的就业和生活。因此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意识缺失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意识缺失的表现

笔者针对“劳动”问题对聊城职业技术学院1000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问卷问题的设计是和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故能使答卷者的答卷过程顺利流畅、并充满乐趣;发出100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960份,无效问卷40份;调查时间为2008年10月上旬。调查结果显示:(1)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近40%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劳动不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学校的劳动周对大学生来说“无所谓”或“没必要”、“是一种额外负担,能免就免”;近35%的学生“乐意”参加劳动周,但只是把其看作是“逃避上课”的手段;只有25%的学生真正乐于劳动,并经常进行劳动锻炼。(2)调查中发现,有14%的学生认为“手工劳动是一种落后的操作方式,与现在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化、社会化很不合拍”(3)接受问卷的学生中,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说法“非常有道理”的近36%;“有一定道理”的占45%;“没有道理”的占19%左右。(4)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一致认为目前大学生体力劳动观念“比较薄弱”或“非常薄弱”、不懂劳动技能,仅9%的学生认为“很强”或“比较强”,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调查结果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劳动观念普遍不强,劳动意识薄弱。甚至对学校安排的劳动实践活动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认为参加劳动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把劳动当作负担,找借口、请病假借故不去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认为,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本就有相对与本科院校的劣势,因此在校期间应重点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其职业技能,而不应把时间浪费在劳动上,从而割裂了劳动和技能培养之间的必然联系。以上调查数据和结论从一定角度揭示了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意识的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其劳动观念缺失的重视和思考。

二、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意识缺失的原因

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意识不强、好逸恶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体制、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及家庭教育的责任。是学生在长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学校原因

首先,多年来的升学压力使学校一贯只重视必考科目的教学管理、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各种正确认识和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参加劳动持消极态度就是个很好的例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很多教师和家长把知识、文凭作为学生的奋斗目标,似乎有了文凭就有了一切,忽视了德育教育。因此,作为德育重要部分的劳动教育,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和限制。虽然学习是一种重要的脑力劳动形式,但对成长中的青年学生来说,体力劳动的作用是不能够也不应该被学习所全部替代的。只有真正参加过体力劳动、养成劳动习惯的青年才能真正做到体恤父母、热爱劳动人民。正如列宁所言,“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相结合,无论是脱离教育的生产劳动还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都不能适应现代科技的要求”。

其次,高职院校德育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的又一原因。伴随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壮大,教育理念有了新的发展,“高校劳动实践在教学计划外部分有了进展,但在教学计划内部分还不到10%。”很多劳动教育的开展只是单纯进行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传授,割裂了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技能完善和劳动精神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高职院校实行公寓化管理,虽有利于服务学生,但也是使学生缺少劳动机会与体验的另一重要因素。综上可知,高校劳动教育仍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充分利用好学生充裕的课外时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教育设计和规划,确保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二)家庭原因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80后尤其90后出生的年轻人,其父母基本上都有一段艰难的经历,他们吃过苦,在思想上就不想自己的孩子再受类似的罪。生活中不让孩子动手进行体力劳动,对其百般呵护,把唯一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有个好文凭、找份体面的工作上。受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子女从小到大一直在溺爱里成长,缺少必要的劳动体验,没有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差,经不住困难和挫折;也很少能体会到父辈的艰辛,帮助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他们中的多数厌倦劳动、眼高手低,对体力劳动没有正确的认识,劳动观念严重缺失。同时,由于父母忙碌,很多孩子长期寄养在爷爷奶奶家,“隔代抚养”,易使父母与祖父母在孩子的管理上产生分歧。家庭教育失衡,影响了独生子女的日常教育。

长期的家庭保护、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当代大学生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表现为自信、自负、自私、缺乏艰苦奋斗精神。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长久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作风,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缺少劳动意识、劳动实践和社会阅历,无法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三)社会原因

首先,社会上现存的劳动和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因素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热情的发挥。从整个社会来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和差别,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学生认为体力劳动是卑贱的工作,再加上体力劳动的贬值,使其劳动意识受到冲击。同时,激烈的社会竞争、自主就业的压力促使有些学生错误的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混一张文凭,唯分数至上,更加忽视劳动技能的培养。

其次,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对大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也产生重要影响。对社会中一夜暴富、高消费、重享受现象的推崇,使他们不愿意进行艰苦的劳动和锻炼,贪图安逸、金钱至上、相互攀比、铺张浪费。同时,很多学生仍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再加之缺乏深入细致的社会实践和劳动锻炼,轻视工农的思想远没有得到较好地纠正,使得本来就生长在优越物质条件中的青少年从小就形成了厌恶、怵怕劳动的思想。

再次,我国劳动伦理文化方面的缺陷同样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影响,等级观念、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存在着很多与现代化大生产不相适应的内容,比如工作散漫、忽视纪律、时间观念不强、缺乏协作精神等。这些不良规范对于大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

(四)个人原因

高职院校学生劳动观念的缺失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是造成劳动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

首先,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一群体生长在一个特殊环境中,生活条件较为优越,一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往。这种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们在心理、行为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比如性格孤僻、内向、脆弱、偏激、冲动,爱慕虚荣、自视清高、不善交往,这些个性特征严重地妨碍了他们劳动协作精神和劳动能力的养成。

其次,现在的青少年由于平时缺少锻炼,身体素质较差,在参加劳动时往往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进而对劳动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害怕或不愿参加劳动。

在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高职院校学生对劳动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还比较片面,劳动意识、集体协作观念及勤俭节约思想比较淡薄。作为一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帮助其找准个人成才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引导他们培养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高尚的劳动情感、积极乐观的劳动态度、自觉的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走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增强就业压力感和紧迫感,不断提升择业能力,为立足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以更好的实现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晁乐红《劳动教育在当代高校德育中的重要地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3)

[3]《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0页

[4]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4年6月20日

[5]严明《对21世纪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

猜你喜欢
劳动意识高职学生
关注学生创新思维与劳动情感并存
传承吴地童谣童戏,培养幼儿核心素养
“新青年下乡”高职学生劳动意识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发挥实践基地优势 培养学生劳动意识
情动学生 学生动情
浅析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