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志 李春颖
高中语文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时代性、经典性和综合性,以全新的教学思想和方式构建和谐融洽的语文课堂,成为语文课改的重点。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以课本为载体,全身心地融入到作品中。融入到多元的教与学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笔者认为,探究一下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机制。是解决问题的一条途径。但谁与谁的对话,怎样对话,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与文本对话,师生都应有所作为
文本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载体,与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文本的对话是实施课改的重要前提。我认为,与文本的对话既是指师生与课程实施背景的对话,又是指师生与教材的对话。也就是不但要了解语文课的本质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了解新的课程理念、教材结构、编写序列,还要了解学习每一册的单元编排原则、选文原则、教材特色等内容。
以往很多教师认为,与教材的对话仅仅是教师的行为,与学生无关,或者把学生当作教师课程改革的实验对象。也有人只是让学生知道教材的内部环境(课程内容),对教材产生的背景(外部环境)则不予交代,或言之甚少,认为没必要。因此,以往的语文课堂虽历经改革,但不彻底。究其因,是缺少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使学生缺少了对文本的内、外环境的知情权这一重要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想对文本进行全面了解的渴望不亚于教师,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对文本的全面对话上真正能有所作为。
教师学习文本后与学生的沟通互动一定要充分,教师把要求与困惑传达给学生,学生再把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最后师生共同拟定实施方案。这样,可以减少问题的预生率,使不该出现和将要出现的问题在准备阶段就得到妥善处理。这样,对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兴趣点以及学生的知识盲点和误区等话题的研讨就成了师生的双向行为。与文本对话的师生互动使对文本学习中的单行道由此变成了双向车道,师生不同步的“赌车现象”会大大改观。
二、与阅读展开多层对话
语文课的灵魂就是阅读。阅读是将有形的语言层面升华为人文精神层面的一种特殊的对话活动。与语言层面的对话同步于问题的对话。如和文章的对话提出的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和作者的对话提出的是为什么写的问题,和编者的对话提出的是为什么选编的问题。问题的出现促进了多种对话的可能性。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在问题生成与解决阶段应展开师师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作品人物的对话和学生与自己的对话等多层对话行为。多层对话互为条件,相互作用,但其中学生的作用不可小视。学生表现出的多元思维,理性火花的生发,语言文字的探究实践,对人生真谛的顿悟,凡此种种,都会是阅读对话中的风景所在。
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正确处理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学习主体的关系,契合了教师角色的服务、合作和引导的特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得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笔者有幸听到杨老师的语文阅读课《生命的化妆》,很有感受。
杨老师的课程三维目标铺设巧妙。体现出教者多层对话的能力。本课一开始就以一首藏头诗作为切入口导入课题《生命的化妆》,在课文分析环节教师肯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并及时纠正了出现的问题,使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得到落实。情感分析中,教师让学生紧扣“生活的化妆”和“生命的化妆”展开探讨,并相机抛出一些开放性的话题,使学生的讨论有了社会与道德层面的深度。最后教师的情境小结使文章主题得到深化。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寓目标于过程,没有痕迹感,自然天成。
但时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还比较多,如:课堂上只是学生讨论,不见教师点拨、引导和评说;只见热闹场面,不见思维过程;只见多样见解,不见可能达成的共识等。
我们不一定要把自己变成杨老师,何况她的课也不一定很完美。但我们可以有杨老师敢于尝试课堂教学变革的精神,这才是对话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
以上是我就高中语文“对话”教学的几点看法。新课程,新思维呼唤具有改革实践精神的新教师和富有学习精神的新学生涌现,从这个意义层面讲,我们都是学生,需要你我携手共进。
责任编辑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