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华俐
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受到科研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普遍关注,成为研究热点。本刊第一季度聚焦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在第一期偏重理论引导的基础上,推出案例践行部分,着重探究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又服务于教师的实践活动,它的培养是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范畴。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对案例设计与实践进行反思,是促成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重要途径。正所谓“在实践中掌握实践智慧,在反思中提升实践智慧”。本期为大家推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培养教师实践智慧的设计案例——《长方体的表面积》,供大家参考,并期待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讨论。
主持人:胡小勇(huxiaoy@hotmail.com)
● 教学设计综述
○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
○ 课型与课时: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新授课,1课时。
○ 课件:
交互式电子白板资源、思维导图、视频剪辑。
○ 教学环境:
综合电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脑、实物投影)。
○ 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
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教学平台,通过它来开展多媒体课件演示、板书等活动。主要展示内容:长方体展开图;组合、拖拉其中一组长方形与另一组长方形完全重合;利用板檫功能讲解练习中的无盖金鱼玻璃鱼缸;播放“南海一号”视频。
○ 教学概述: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探索有关现实世界中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本节课将白板的使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效地发挥白板的展示、组合、拖拉等功能,不仅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长方体展开后的平面图,还能直观地观察到一组长方形与另一组长方形完全重合的操作过程,有效地达成《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此外,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灵活地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本节的重、难点,不仅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愉快、宽松的学习环境。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在操作和观察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能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 能力目标:
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品质。
自评:只有确立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推动教学过程的实施,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 教学难点:
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能找准每个面的各项数据。
●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今天,我们利用长方体的特征来继续研究长方体其他方面的知识。
每个小组的桌面都有一个长方体学具,要做这个长方体学具至少需要多少材料呢,也就是要我们求这个长方体学具的什么呢?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体的表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给学生呈现现实、有意义的材料,组织可操作、富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主动建构知识。
2.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①师:既然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求6个面的总面积,现在你可以求出这个学具的表面积吗?(生:不行)
②师:需要知道关于这个长方体的哪些数据呢?(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③教师指着白板上的展开图,如图1所示,要求学生在小组内拿着学具进行讨论:
上下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 )和( );
前后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 )和( );
左右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 )和(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每个面的长和宽的关系,不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让学生在操作与合作交流中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自评: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后,由学生自己去实验操作、感知发现、推导求证、总结归纳。既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习方法(实验—发现—验证)、思维方法、科学探究方法,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2)解决问题
①学生尝试解决(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问题的解决方法)。
②学生板演完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个列式的含义(要求学生边说边在白板上拖拉对应的面)。
③师:比较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思维导图呈现两种方法,如图2所示)。
④师:计算这些面的面积,关键要知道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白板拖拉演示长方体对应面组合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给予肯定与鼓励,同时立即利用思维导图对两种方法进行适当的比较和优化,帮助学生梳理清晰的解题思路和策略,以期促成学生高级思维的养成。
课堂实录:(片段一)
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求长方体表面积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
师: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异同?
生:相同点是都可以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不同点是方法二运用了乘法分配率进行计算。
自评:带领学生共同把“思维导图”深入运用到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一起学会利用工具组织建构思维,提高学习能力,培养高级思维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3)求解正方形的表面积
如果换成正方体你还能算出它的表面积吗?白板出示正方体图,棱长5厘米。根据学生回答生成板书: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设计意图:正方体作为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要懂得求它的表面积必然要先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求法。提出具有梯度层次的问题是推动学生学会知识迁移的重要方法。该环节不仅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而且使其体验数学的妙处,体验问题解决的知识迁移过程。
3.巩固练习
(1)教材19页第1题。(练习第1题)
(2)求解无盖玻璃鱼缸的表面积。
(3)求解打捞“南海一号”沉箱的表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强化所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
课堂实录二:(片段二)
播放视频“南海一号”,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视频播放后发现部分学生不理解沉箱是4个面的,于是请学生利用学具讲解、分析。
师:仔细观察,你观察到沉箱是几个面?
生: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师:底面有没有?
生:没有。
师:只需要求几个面?
生:4个面。
老师给出沉箱的相关数据后,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讨论。
自评:巩固练习的设计源于教材,但又有了新的发展,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通过“南海一号”视频提出新问题,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面临真实情境的问题,从而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落实知识、发展数学情感的效果。
4.全课总结
我们回顾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思维导图呈现,如图3所示。
设计意图: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课堂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在回忆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概括出本节课的重点与精华,明晰知识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