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良 李树培
布卢姆等人在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实践界的广泛认同。尽管如此,他们在制定情感领域目标分类学时仍倍感压力,他们分析了情感目标消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其一,情感目标难以测量,因为缺乏合适的评估技术,导致无法依据情感目标令人信服地评定学生成绩;其二,情感目标实现缓慢,人的兴趣、态度和个性特征形成比较慢,经过较长时间才能看出其变化,而且需要足够多的证据来说明。因此,在学科教学中,贯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有困难的。
但是,情感目标难为,并不意味着情感目标无法实现。通过对情感目标在三维教育目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和把握情感目标的存在样态和基本实现路径。第一,情感本身就是教育目的,就是重要的教育内容,而不只是一种完成知识教学的手段和工具。教师首先要在认识上重视,一开始就把情感目标作为一个实在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而不是仅作为一种形式,或作为一种学习兴趣来培养。第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尽管有所区别,层次上有所递进,但总体上情感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潜隐的过程,所以我们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无须刻意区分,只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富含情感意蕴的教育情境和学习经历即可。第三,三维目标只是就人的完整性和课程的整体性角度而言的,并不是在每一节课里都要机械地将精力和时间一分为三,平均用力,而是要基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坚持“一课一得”的思想,不管在哪一维目标上有所收获都是有价值的。第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没有固定的操作程序和训练方法,情感本身丰富、复杂和渐进的特征决定了它的反操作性,情感不可能靠灌输、训练来形成,而只能靠潜移默化地渗透、实践、浸润而逐步养成。
美国课程论专家施瓦布提出了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主张在课程开发中要尊重具体教育实践情境,认为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要素构成,四者之间有着持续的相互作用。同样,信息技术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也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四个因素之间的互动过程。只有充分挖掘和把握课程中这四个方面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意蕴和功能,才能有效地体现和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 教师责任与信息技术价值观的认识
现代信息技术充满了矛盾与困惑。信息技术本意为消除不确定性,但信息技术构建的网络等虚拟环境又增加了不确定性;信息技术的大众文化取向使学生充分感受其在生活中的作用,而信息技术的专业属性又使学生对技术充满了好奇与渴望。成长在信息时代的学生所面临的机会和困惑都大大超过了以往,让这些“未完成的人”现在和将来都能够在技术弥漫的世界中保持对心灵的关切,重视精神生活,提升自身的独立性,这应该是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但信息技术课程在这方面的作用也应更为重要与直接。
信息技术教师对于技术的态度会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教师对技术这把双刃剑需要清晰定位,才能在不经意的言语和行为上对学生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一些教师建立博客,基于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大量阅读、思考、写作和交流,真正实现了跨越式的专业发展。教师积极而有效地运用新技术,在课堂中随时展现出来的良好技术素养和伦理规范,这些榜样作用都会促使学生思考技术对人的意义,规范他们使用技术的行为。
● 学生需要真实情感的体验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技能之外,还会有一种隐性的影响,那就是教师对学生情感需要的关注和对所教学科的热情,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力量和教育。教师应该多考虑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一位教师到某毕业班上课,发现教室里乱哄哄的,原来大家都在忙着写毕业留言。于是,这位教师重新备课,给每个毕业班都上了一节“毕业留言DIY”。在毕业留言的制作过程中,学生学以致用、交流制作方法,用心制作了一个个精美独特的毕业留言卡片。显然,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和关爱,感受到信息技术对表达自己思想和感情的意义和价值,对同学之谊和师生之情有了更深的体悟。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需要,带领学生学会用技术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学会以技术与人文交汇的眼光来看世界。
● 教材拓展与超越技术思维方式的挖掘
信息技术课程主体是理性的知识和操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情感因素,适时补充一些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内容,使学生能从中受到启发和熏陶,逐渐从单纯的操作和体验,升华到形成一定的态度,甚至形成初步的价值观,进而内化成品质。例如,在讲述汉字处理技术时,教师可以补充介绍王选院士及我国汉字排版印刷技术的艰难实现过程。通过学习王选院士的创业事迹激励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通过了解王选院士在克服汉字字库处理难题时采用独特的汉字轮廓计算方法,让学生体验技术背后的创新思维;通过了解汉字精密照排系统在世界印刷业的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由此可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可以落到实处的。
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把握技术背后的思想,让学生体验超越技术的思维方式。不少知识与技术单从操作来看学生很容易学会,但让学生合理运用并理解背后的思想却非易事。适当的拓展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技术背后的思想,体会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帮助。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而信息技术所承载的思想和方法则是相对恒常的。学生理解了这些,就逼近了技术精髓,就能洞察和同化新技术。
● 情境营造与项目活动的设计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信息技术知识往往比较理性和深奥,操作步骤又十分机械,这就需要借助学生喜闻乐见且易于接受的情境来激发学习兴趣。设计有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目标,是教师常用的方法。“城市空气质量点评”就是一个很好的项目活动设计: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环保部门发布的空气质量数据,运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然后用合适的信息表达方式报告数据分析结果。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亲历问题解决过程,形成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境创设要与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主题高度关联,以展示信息技术的魅力,引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探究信息技术奥秘的兴趣;情境创设也要渗透较高的社会价值,避免为了创设而创设。但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注意避免所创设的情境喧宾夺主。针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和生活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项目活动,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选择富含社会意义和情感意蕴的主题,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确定研究焦点和思路、规划内容、策划并完成作品,在班级内交流展示、分享探究心得。这样的活动不仅促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地综合应用,而且有助于发展他们关注社会生活的习惯和批判反思的技能,以及与人合作共处的能力。
只知道操作计算机和处理信息是不够的,知道信息的含义和价值以及通过适当的方法使用信息更加重要。教育的目的理应是开发人类的所有潜能,帮助人们开拓视野、探索真理,理解我们的世界和文化中的伟大思想,运用理性判断,迸发新的和原创性的思想,乃至追寻智慧。然而,信息技术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培养创造力、洞察力和判断力?有没有什么方法发挥技术的威力,使其帮助学生探求和理解人生的意义?这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各种努力就是在尝试解决这些难题。有耐心和爱心做支点,有一定的情感教学策略来导航,相信情感的培育和成长就不会永远停留于想象中的美好未来,而是可以一步一步逐渐靠近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