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政海
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用新课程的理念,许多教师都会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仍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是:学生合作小组组成的确定者、学习内容的组织者、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一、学习小组的组织者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极大帮助。在班级里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组建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如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小组合作学习把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改造成以小组总体成绩为依据,以整个小组为奖励对象的做法。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从而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己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二、学习内容的组织者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开展合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因此,过于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合作,学生个人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不出现。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有合作的难度,又要有合作的必要。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设计下列问题: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2、如果两个三角形能够拼成四边形,你能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吗?3、是否所有的四边形的内角和都可以“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来求得呢?如何“转化”?4、N边形的内角和是否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试一试。5、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问题设计的难度与梯度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时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
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更要体现合作意识;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三、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为:设计合作内容一制定合作目标一开展小组活动一及时反馈评价。
在合作学习教学时,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合作学习内容,呈现合作学习目标。为了使合作学习真正富有实效,应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验的新理念。精心设计适宜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合作学习的问题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
我在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时,通常以四人小组的形式来开展。
前后两排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最适宜,既不要重新摆放桌凳,又不至于因为秩序混乱耽误时间,保证更好地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组内成员轮流任组长,负责管理和汇报等工作。在学生明确题意和任务的基础上,教师首先示范一种设计方案,然后学生各自去构思设计思路,先在组内充分交流后,各组再选出一至两种最佳方案,由组长向全班汇报。
四、合作学习过程的引导者
在学生合作期间,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的活动,适时“点拨”,认真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形成一种生动活泼、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氛围。
教师除了充当鼓励者外,在提出小组讨论任务时,充当的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又变为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应用时,教师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者。教师在备课时应备合作的内容、形式、时机,预料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等。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旁观,而是师生共同的参与,生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把自己当成小组中的一员,参加到某个小组的学习中,去发现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便及时地调接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他们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