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编制历史试题的答案

2009-03-11 08:43冯一下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高考

冯一下

[关键词]高考,历史试题,答案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1—0061—03

高考命题无小事,每一个环节都要慎之又慎,认真对待。不仅要精心确定考查内容和切入角度,精心选择材料,精心设置问题,而且要精心编制答案。综观多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和答案,笔者觉得,命题专家们在题目设计方面用的功夫似乎要多一些,而在答案编制方面下的工夫则显得不够,这就导致一些答案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疏漏,令人遗憾。

好马需配好鞍,好题目需配好答案。好题目与好答案相得益彰,方能确保考试功能的实现。什么是好的历史试题答案呢?仅就内容而言,好答案应符合以下要求:第一、科学正确,第二、相对全面,第三、重点突出。而正是在这三点上,一些高考历史试题的答案有明显不足。下举例剖析之。

例1:(2006年“文综”重庆卷第14题)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内阁)。

例2:(2008年“文综”全国卷Ⅱ第13题)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以上二题的答题是否正确科学?笔者持怀疑态度。例1明明问“官制”,答的却是机构,严格地说是答非所问。此题的答案应是“殿阁大学士制度”或“阁臣制度”。例2实质上是考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具有旧式农民起义特征的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朝统治的基础”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清朝统治的基础是什么。我们知道,清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政治基础是专制主义集权制,思想基础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学理论。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动摇这三大基础。说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从而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是对太平天国运动历史作用的人为拔高。此题的答案应改为“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国近代化的推进,既需要动力,又必然会遇到阻力。腐朽没落闭关自守的清王朝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就对中国近代化起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这样理解才符合历史实事。

就选择题的设计与编制而言,不仅要精心编制答案(既正确选项),还要精心编制干扰项。不能认为干扰项关系不大,就随意为之。尤其要强调的是,干扰项不应出现常识性错误。可惜,有常识性错误的干扰项时有所见。请看以下两题:

例3:(2007年历史广东卷第25题)20世纪初,物理学本身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选项中推进这一变化的是

A电的发明和利用

B量子力学的提出和发展

C精典力学的发展

D原子能在军事上的利用

答案:B

例4:(2007年“文综”四川卷第14题)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很重视严惩干部队伍中的腐败堕落分子。图4(刘青山、张子善伏法照片,略)反映的运动的作用不包括。

A教育了广大干部和群众

B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C肃清了反革命残余势力

D纠正了官僚主义的作风

答案:C

以上二题的答案均是正确的,但个别干扰项却有明显的问题。例3A、电的发明和利用一项中“电的发明”的说法违背常识。电存在于自然界中,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电,也可利用一定的手段和技术将机械能、热能、太阳能、水能等转化为电能,但不能“发明”电。例4中的干扰项D实质上是认为严惩张子善、刘青山的那场“运动”即“三反运动”纠正了官僚主义的作风。这可能吗?回答是否定的。官僚主义作风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种顽症,绝非一次“运动”就可以纠正,“三反运动”只是遏制了官僚主义作风,要将其纠正,任重而道远。因此,笔者认为,例3中的A应改为“电的广泛利用”,例4中的D应改为“遏制了官僚主义的作风”。

正确、准确是对历史试题答案的首要要求。历史现象往往很复杂,当试题涉及复杂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影响等时,答案还应周全一些,否则会产生片面性,从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请看以下一组试题。

例5:(2006年“文综”全国卷I第12题)从总理衙门的设立到其改为外务部,这一变化反映了(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例6:(2007年历史广东卷第11题)《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确立了国家的性质)。

例7:(2008年“文综”全国卷I第37题第3小问)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答案:“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以上三题的答案都失之片面。

例5的答案只看到总理衙门设立及其改为外务部的消极一面,没有看到这一制度性变化的积极一面。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总理衙门的设立及其改为外务部是中国政府机构近代化的早期表现。因此,我们应从这两个方面来评价总理衙门的设立,并据此编制答案。

例6的答案认为,《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该纲领“确立了国家的性质”。这样解读《共同纲领》,显然是以点带面,挂一漏万。《共同纲领》内容丰富,之所以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因为建国初期它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因为它“确立了国家的性质”。

例7答案从经济的角度深刻地剖析了工业革命对英国文官制度形成的影响,这无疑是对的。但工业革命对英国文官制度的“催生”作用,并非仅限于此。按唯物史观的阶级理论,工业革命中产生了资产阶级,按社会学分层理论,工业革命中形成了中产阶级,而随着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必然要求分享政治权力,必然要求政府充实有能力为他们更好办事的人,正如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地主阶级的产生和壮大,世卿世禄制度衰落,官僚制度产生,隋唐时期随着庶族强大,士族衰落,科举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一样。总之,我们至少应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来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文官制度”这一论断。而且,对考生来说,由于有春秋战国史和隋唐史的知识基础,从政治方面理解工业革命催生文官制度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答案缺失这方面的内容,会影响此题的考查功效。

当我们提出复杂问题的答案应相对全面这一要求时,还要注意的是,答案还必须注意轻重主次,不能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没有重点的答案也不是好答案。请看下题:

例8:(2008年“文综”全国卷Ⅱ第37题第2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答案:“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殖民掠夺;中国成为其目标。”(8分)

答案有4个要点,共计8分,平均每个要点2分,似乎很全面很合理。而实际上此答案问题多多,这里指出以下四点:第一、“拓展海外市场;殖民掠夺;中国成为其目标”是“英国国内背景”吗?第二、“拓展海外市场;殖民掠夺;中国成为其目标”与“工业革命”一样重要吗?第三、“工业革命”这一要点难道没有适当展开的必要吗?第四、“结合所学知识”主要应结合什么知识?答案如何体现?笔者认为,此答案的四个要点中,后三个要点可要求也可以不要求,即令要求,每点1分足也,而“工业革命”这一要点应该赋予5分,不过必须适当展开。其实,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已为此问答案的编写提供了相当充足的素材。如教材指出,1785年(即马戛尔尼访华前7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1776年(即马戛尔尼访华前16年),英国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主张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这些学生学过的内容正是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按此编制答案应该是合情合理的。而该题的答案对此注意不够,存在轻视重点内容。按这个答案评卷,思维敏捷深刻的考生不一定能得高分,粗枝大叶下大包围的考生却有得高分的可能。这很不合理。这种没有重点的答案不能视为“好答案”。

要编制出好答案绝非易事,它对命题者(答案编制者)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在编制答案时,命题者既要进行发散思维,又要进行收敛思维,还必须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发散思维提供多种解答方案,收敛思维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答案,或综合两个及两个以上方案构成最佳答案。与此同时,命题者还应进行换位思维,即设想自己就是“考生”,在考场上可能会如何回答问题。有条件的,可安排人“试答”,然后根据“试答”情况对答案进行调整。笔者相信,只要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好答案一定会编制出来。

猜你喜欢
高考
新课改高考英语备考复习策略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农村学生弃考现状、原因及对策
古代名医如何医治“高考”后遗症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