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课堂 遗憾的失误

2009-03-11 08:43赵晨艳应保刚金建明严林祥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版本学术研究文献

赵晨艳 应保刚 马 晶 张 镇 金建明 周 霁 严林祥

编者按:由百家讲坛成名的纪连海老师,在2008年全国历史教学年会上为与会者演示了一节课。会后,很多教师看了这节课的光盘。本刊2009年4月上半月刊所采用的该课文字实录,基本是原汁原味儿。这节课有精彩之处,纪老师也很用心;失误同样明显,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名人之作往往受到更广泛的关注,研究其中的优劣更具典型意义。叶小兵教授的点评已经充分肯定了这节课的成功。我们又组织了这篇研讨稿。既然是研讨,就不能回避问题,尤其是“硬伤”。教学研究同学术研究一样,争鸣只有利于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文物,文献,版本,学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1—0005—07

主持人严林祥:观摩了纪连海老师“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公开课的录像,又拜读了《历史教学》刊登的实录和叶小兵教授的点评,大家都说受益匪浅。

这堂公开课的具体内容不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从文物中汲取历史信息是2008年全国中学历史教学年会的主题。这个主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学历史教育培养学科能力的重要途径。纪老师从具体的历史细节人手,以有形象、有文字,有情节、有故事,有示范、有讨论,有求同、有发散的探索“过程”,帮助学生体验从文物、文献中汲取信息的“方法”,语言生动、深入浅出、情感激荡,确实功力深厚,令人赞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仔细分析,这堂课也有可商榷之处。如选用的《清明上河图》,有些细节未鉴别真假,以假画作史料,导致结论错误;有些地方缺乏斟酌,刻意追求兴趣,失之草率。

晋朝陆机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历史绘画作品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但不同的文物有不同的信息特征。流传下来的历史绘画作品,有真迹、临本、摹本、仿本,以及作伪牟利的赝品。从艺术特点来看,西洋画倾向“再现”,而中国画突出“表现”。中国画不像传统西洋画那么追求形似和聚焦透视,而是强调意境和神似。传统的中国画往往把写生写实的“传移模写”放在最后;写生时,受作者的思想观点、情绪、技法、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对写生对象会有所取舍或虚构;在一幅画中,因散点透视而有仰视、鸟瞰、平视;气候可以春夏秋冬,物品会有东西南北。

叶小兵教授在点评中强调发掘和运用历史资料中的有效信息,指出“有效”以“真”为最基本的前提,也是学生学习“从文物中汲取历史信息”这一方法的首要环节,非常中肯。

《清明上河图》是历史上著名的风俗画,既是文物,又是艺术品。它可以作为认识张择端绘画思想与艺术的直接证据,但所画内容却只是作者对当时情况的艺术理解与反映。这一点必须让学生了解。它同历史的真实有一定距离,有些细节不能当作直接证据。

赵晨艳:我在大学时代对宋史就非常感兴趣,自以为掌握这部分教学十分拿手。看了纪老师的课,方知山外有山。我先说印象最深刻的两大特点:

第一,重细节,洞察历史真实。

生动活泼的历史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但这又是教师的难题:常常是有了细节,没了主题;或者有了主题,没了细节。纪老师既抓住了细节,使课堂生动活泼,又以此展示了历史的宏观特点。比如,从早市卖洗面水这一细节,引导学生对汴京服务业的思考……

第二,有生活,过渡自然流畅。

纪老师的课如行云流水,前后过渡自然有趣。整堂课一层层拨开历史的迷雾,让人欲罢不能,如在学习了“食”的问题后,他话锋一转“人是食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呢?”就转到了“药”的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又引申出另一个问题,自然流畅,环环相扣。

应保刚:纪老师语言运用独树一帜,而且“探究文物,学习历史的方法”也十分老到,切合学生实际。我粗略统计,本节课先后14次引导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从观察“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算盘”到“我们继续观察《清明上河图》第三页的右下角,能够看到什么……”;从城内观察到城外“侦查”,学生始终都处于“探究”状态。其中,最典型的是有关街市、招牌和幌子的内容,让学生看了三次,进行了三次对话,都有不同的收获:街市制代替坊市制、招牌幌子大行其道、夜市早市开始兴盛。

这“三看”,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不断“探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马晶:叶小兵教授在点评中提到,历史的有效信息是能够被学生理解的信息,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历史认识的信息。如何使《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历史信息贴近学生,并被他们发现、认识和理解呢?

在这节课的开头部分,纪老师挑出了画中的两处细节:十五档算盘和钉接榫合结构的船。这是针对理科学生特点的安排,旨在刺激学习兴趣。又利用西安的钟鼓楼讲到晨钟暮鼓和唐代对“市”的限制,结合学生身边的东西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而关于学生感兴趣的“洗面水”,一连请了几位学生探究洗面水,最后要的不是洗面水是什么,而是卖洗面水的出现反映了服务行业发展的看法,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张镇:纪老师用《清明上河图》与其他文献材料相互印证,充分挖掘历史信息,帮助学生认识北宋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1在老师的引导下,当学生发现了图中的有效信息后,老师进一步运用文献史料旁证疏引,如当学生从图中发现了“第一,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坊墙或‘市墙都没有了,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第二,东京城内的店铺大都临街开设。也就是说,东京城内的坊区和市区,不再‘泾渭分明”后,他出示了《春明退朝录》中的有关记载“二纪以来,不闻钟鼓之声”,强调了“城市中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并逐渐连成一片,居民众多的小巷不再相互隔离而直通大街,从而使大街小巷的畅通结构取代了旧有的封闭结构。”

2纪老师善于从图画的表面挖掘其背后隐含的深层信息。他问:“刚才说到《清明上河图》中有灯箱广告4块,其中就有这两块(图11,见本刊2009年第4期。后同——编者注)。问题在于:你做广告就得了,为什么非得采用灯箱的形式呢?换句话说,这灯箱是干什么用的呢?”这就有意思了。学生回答:应该是店主人为在夜间招徕顾客用的。纪老师抓住“夜间”,转到市的营业时间问题,很巧妙,也很自然。

对学生而言,看到“灯箱广告”的表层信息并不难,难的是发现其背后的深层信息:灯箱广告→夜市→东京城市商业贸易的活跃一大都市经济中心地位的上升。

3“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引导学生通过用文献史料印证图画史料,进行推演,得出了“孙家正店”的服务对象与服务层次这一有效信息后,纪老师及时推出了《东京梦华录》的记述,证明了这一信息的可靠性。

金建明:我认为,纪老师这堂课最大的亮点

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强烈的将培养历史研究方法进行到底的意识。

在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表层信息方面,抓得很充分、很细致,除了虹桥、街市、交通工具等常人所注意的东西之外,纪老师还看到了赵太丞家药铺柜台上的算盘、船板上的一排钉子、招牌、幌子、灯箱广告、药店、卖洗面水的地方,等等。把这种专业的敏感和细致的观察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体验了如何提取有效信息,这是培养历史意识和能力。

张镇刚才已经说到文献和文物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清明上河图》中有“有商家设置的广告招牌23处,广告旗帜10面,灯箱广告4块”,又引用《春明退朝录》和《宋会要辑稿·食货》中“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的记载,这样,虽仍难以尽揽当时夜市盛景,却足以得出“夜市开始兴盛”这个结论。又如为了佐证旅店业的发达,他以图中所显“久住王员外家”为引子,讲到“在当时的东京城内,这样的旅馆、客店多达两万多家”,最后再以《宋史·地理志》关于开封府人口数量的记载加以辅证,使教学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上升到认识北宋城市经济的核心——人口问题。

从教学过程上看,纪老师有一套深思熟虑的整体“预谋”:通过起承转合、柳暗花明的戏剧性效应来“勾”住学生体验和探究的“眼球”;遵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突出了能力的迁移,贯彻了学以致用。

本课第一步是从《清明上河图》的直观景象与唐朝长安城市布局的不同,提出了关于两者城市布局的差异问题,既抓住了重点,又达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第二步是在时间、空间和特点三个维度中,对它们展开细化的比较与分析,既交代了知识,又示范了一种观察方法;第三步是截取《清明上河图》中城市面貌的各个侧面,透视其反映的经济状况。其中,从教师示范如何汲取信息,一直到最后让学生假设城外的运输队运的是什么,主要目的不是要求学生回答运的是什么,因为缺乏证据,而是引出城乡经济的影响,令人叫绝!这样不仅突出了证据意识,而且建构了正确的假设与推理的逻辑;第四步是归纳、提炼北宋城市经济新气象的主要特点,强化了对整个主题的框架性认识;最后是结合西安乡土历史,让学生探究明清时期大雁塔下发达的集市和城市经济状况,再一次牢牢地落实了教学的核心目标。“出其宏”而“入其微”,收到了拨云见日的教学效果。

周霁:纪老师从北京到西安上课,为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他利用学生所熟悉的西安钟鼓楼等乡土资源,并留下与乡土有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寻找明清大雁塔下集市的相关资料,来探究明清时期西安经济状况,达到了学习的迁移目的,学会运用文物、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的学习历史的方法。纪老师还善于在思想方法上寻找新旧知识结合点,例如从唐朝的“坊市”制度引入到宋朝“街市”制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丰富、拓展。这些都是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学生熟悉的、已有的经验建构新知识、新方法——在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赵晨艳:虽然瑕不掩瑜,但我感到有些史料的使用仍需仔细斟酌,谨慎对待。“鉴证识史,论从史出”是历史教学的最基本原则之一。讲历史理应选择真迹的图片,但这节课所选用的图片和分析,有些地方需要商榷。

1虹桥是石桥还是木桥?

两图有很大不同,前者虹桥为石桥而后者为木桥,那么到底是石桥还是木桥呢?

据《宋会要·方域》和《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天禧元年正月壬戌“内殿承制魏化基言:汴水悍激,多因桥柱坏舟,遂献此桥木式,编木为之,钉贯其中。诏化基与八作司营造。”

《东京梦华录》说:“从东水门外七里日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雘,宛如飞虹,其上下桥亦如之。”可见,宋代的虹桥是木桥而非石桥。纪老师在课中所用的虹桥图不符合史实。

2虹桥是“风雨桥”吗?

纪老师认为虹桥就是“现在江南很多地区仍然有的风雨桥”。但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风雨桥……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因行人过往能避风雨。”可见,风雨桥是在桥上加盖亭廊(如下图),全桥都在屋檐的覆盖之下,并不是把房屋建筑在桥两侧。纪老师称虹桥为风雨桥,好像有误。

3课中还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在画面中,虹桥上两边有一些房子,可能是做什么用的呢?

生:也可能用于居住。

师:居住?什么人在这里居住?

生:只能是商人。居住和售货两用。

师: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我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词:“草市”……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有些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这就形成了草市。而《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虹桥上两边的房屋,就是草市的前身。

这里涉及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桥上是否可以开店住人?一个是草市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宋代坊市制度瓦解,出现了前店后住的情况,但是在虹桥上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仁宗天圣三年,田承说曾言:“河桥上多是开铺贩鬻,妨碍……人马车乘往来。”(《宋会要·方域》一三之二一)于是,诏令:“在京诸河桥上不得令百姓搭盖铺占栏,有妨车马过往。”(《宋会要·方域》一三之二一)可见,当时是禁止在虹桥上搭盖店铺的,“在京诸河桥上”说明至少东京有如此规定。是否可能有早起晚拆的临时摊位呢?如真迹中的那样,但绝不可能有固定的店铺。教学所用图14中桥上的店铺,房型大小整齐,像统一营造的永久性商舍。

宋史专家周宝珠认为:“草市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摆脱坊市分离的新道路。草市的兴起,无论在中国城市发展史或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县以上治所设立的官市相对立,或在城外,或在交通要道的路口,或在河渡之所等等,由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市场”(周宝珠:《试论草市在宋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见《史学月刊》1998年第2期)也就是说,草市首先是从广大农村兴起,是村里乡间商品贸易的产物,然后影响城市经济,其发展轨迹不是纪老师所说的——从城里发展到城外,所以图14所示的场面恐怕早已超越草市这一初级商业模式。

马晶:叶小兵教授在点评中提到历史的有效信息的几个方面,强调了有效信息源自可靠的、有历史价值的历史资料。我觉得这堂课主要运用《清明上河图》来还原宋代城市经济,应当交代其信息的有效性与可靠性特征。

《清明上河图》是艺术作品,正如严老师说的,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反映了历史,但并不

完全是真实的历史。据有关考古研究,《清明上河图》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是时间与空间的高度浓缩。

首先,《东京梦华录》载,汴河横贯东京城,“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从东水门外七里日虹桥……”。《清明上河图》中按人物身高比例计算,从东水门到虹桥根本不到七里,可见画家压缩了空间。

其次,图中所绘情景是什么季节?史学界始终没有定论。画卷右端、开卷不远处绘有一队行人向城里前行,他们短衣薄襟,个别还光着膀子,路边杨柳青青,似为春季。然而就在其下方,一队行人正要离城远行,马上一人头戴风帽,又像是为了抵挡深秋的阵阵寒意。而且画卷中心部位“贯木拱虹桥”的下方还有一酒馆,高悬“新酒”的招牌,根据宋代风俗,这种酒是秋天才卖的。即使是照片和纪录片,在反映客观世界时也会体现作者的主观性乃至臆造,因此,教学中要使用《清明上河图》,必须在备课时进行价值鉴别。

纪老师的课件中,《清明上河图》共用了14个片段。仔细对照各种版本,可分三类:

1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三编本”。在2005年北京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大多数专家确定此为张择端真迹。图10、11的招牌和幌子(灯笼、顾客图与图10是同一张画)、图12脚店、图16脚夫,盖出此版本,属真迹。

2第二类是《清明上河图》临画。如图4。赵太丞家药铺柜台上的一把十五档的穿档算盘,图5的大船。临摹画有些走形,像赵太丞家招牌上的字,木牌的描绘,人物的形象等都有些误差,但基本符合原作。明清之际,《清明上河图》的临摹画很多,画家仇英的临摹本就随意发挥,长度是原作的2倍,也有许多画的不是开封而是苏州。

3第三类是清院本《清明上河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上增加很多内容,且色彩亮丽,与真迹不同。如图8,住宅和商铺混居;图13,顾客身份和交通工具;图14,虹桥下的船和虹桥上的商铺等,其中也有苏州风景。

应保刚:清院本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有明显区别:

1作者不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其卷首、卷尾分别有诗及署名。诗为“蜀锦装全壁,吴工聚碎金;讴歌万井富,城阙九重深;盛事诛观止,遗踪借探看;当时夸豫大,此日叹徽钦。”署名为“乾隆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奉敕臣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恭画”,显然是清朝五位画家的作品。

2大小不同。宋本“纵24.8、横528.7厘米”。清院本“纵35.6厘米,横:1152.8厘米”,长了624厘米、宽了近11厘米。

3画法不同。宋本为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的构图法,这种画法能够表现宏大的场景,但层次感不强。清院本则受西洋画风影响,运用了一些焦点透视的方法,画面的层次感更强,有一些立体的效果。

4内容不同。宋本有“脚店”、“药店”、“旅店”等。清院本中均没有,加入了不少明清时期的社会风俗。

尽管清院本与宋本有极大差距,但清院本色泽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桥梁、屋宇、人物皆细腻严谨,仍被公认为是院画中的精品。它可以用来说明清代的绘画艺术和反映清代的城市经济,而不是宋代。

张镇:《清明上河图》属于图画文物史料,正如严老师开头所说,中国绘画艺术不强调“形似”,对真实世界用高度提炼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作者的主客观条件都会影响绘画的真实性。

邹身城先生在中国宋史研究会上提交的论文《宋代形象史料(清明上河图)的社会意义》认为,“清明”既非节令,亦非地名;“清明”一词,本是画家张择端进献此画时所作的颂辞。故有人认为,这里的“清明”要从广义上去理解。《后汉书》有例证:“固幸得生‘清明之世”。从语气看,《清明上河图》所用“清明”系指政治开明,这本是张择端进献此画的本意,请帝王们赏识。金人在画面上留下的跋文说:“当日翰林呈画本,承产风物正堪传。”点明此画主题在于表现承平风物。张择端于徽宗朝在翰林书画院供职,此画第一位收藏人就是宋徽宗。“清明”意在称颂盛世,讨皇上的欢心。显然,“清明”一词不是指节令。研究表明,作者力图描绘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城市蓝图,承献给皇帝。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看到其折射的北宋城市经济,但不能把这个理想化的描绘完全当成史实介绍给学生。

应保刚:我还有两点看法:

1纪老师在讲船舶发展时说“那时欧洲国家的船板仍用皮条和绳索绑扎,还不会用钉榫连接”,此话缺乏依据。古代欧洲早已掌握了“钉接榫合”技术。《荷马史诗》中记载了用木钉把船壳板嵌进肋材的技术。后来,在意大利内米湖上考古发现的卡利古拉(公元37—-41年在位)的游船完全证实了这种技术的应用。这艘游船采用平接式的建造技术,把松木船壳板用木钉楔嵌组装,船壳板的最外层还使用了铅皮包裹,即装甲技术,用青铜螺栓固定在船壳板上,反映了古罗马在保护船体上的进步。到公元4世纪,北欧的造船技术进一步发展,石勒苏益格地区的尼达姆沼泽发现了两艘古船,研究证明,已完全采用搭接式的建造技术,船壳板的边沿相重叠,使用平头铁铆钉紧固。这些资料说明,在此以前,欧洲掌握了同类的造船技术。另外,古埃及在第四王朝时期也掌握了此项技术。

2本课的主题是“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如何看“城市经济”的思想方法问题。纪老师全课的框架为:“经营场所……经营手段……经营时间……经营理念……经营活动……‘草市蓬起。”实际上,这些都是考察城市商业的框架。有商无工,容易给学生造成观察“城市经济”就是看商业的印象。

城市经济包括商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多个部门。手工业是北宋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矿冶、制瓷、造纸、纺织等手工业与前代相比都有较大发展。在东京就有大量的官营、私营手工业作坊,朝廷设立了专门管理官营手工业的机构——少府监,其下设文思院、绫锦院、染院、裁造院、文绣院等。绫锦院有织机四百多张,规模很大;文绣院招绣工三百人,后发展成四大名绣之一的“汴绣”。

严林祥:据胡如雷等专家研究,北宋的城市经济不单是商业贸易,也与农业生产、商品货币、矿冶业、手工业,以及文化娱乐业发展繁荣有关,尤其文化娱乐业,是宋朝城市经济的重要特点。

《东京梦华录》写到娱乐场所的“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中瓦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夜叉棚,象棚;最大者可容数千人”。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写到:“工艺所在,则有绫锦院、筑院、裁造院、官窑等等之产生。工商影响所及,虽远至蜀中锦官城,如神宗元丰六年,亦‘作锦院于府治之东。……创楼于前,以为积藏待发之所。……织室吏舍出纳之府,为屋百一十七间,而后足居。”所以,纪老师在强调北宋城市商业繁荣时,也应让学生知道北宋城市经济发展,除了商业,至少还包括了手工业、文化娱乐业等。

将城市经济等同于商业经济,就大大缩小了城市的功能。尽管宋代城市的消费特点很突出,但是,要使用城市经济这个概念,就必须全面展示城市经济的各个方面。要么以“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的商业”为标题,似更切合教学内容。

应保刚:其实,手工业中的建筑业,在《清明上河图》中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完全可以利用。纪老师为了说明“市”,引用了《东京梦华录》的资料;为了说明犹太人不远万里来到东京,引用了明代中期石碑《重建清真寺记》的资料。如果对东京手工业和文化娱乐产业内容再补充一点材料,稍作说明,可能会使学生感知到并建构出更完整的考察农业文明时代我国城市经济的思想方法。

严林样:大家讨论得很活跃、深入,从纪老师的这堂课和叶小兵教授的点评中学到了很多,很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这堂课的实践告诉我们,由于史学的博大精深,不断提高教师的史学、经济学、哲学、文学、艺术等综合素养是必不可少的。看来,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指导学生如何追求真的道路上,我们的专业发展还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版本学术研究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数字生活方式对高校教师学术研究之影响
《全宋文》所收陈师道《答张文潜书》校勘拾遗
古籍版本鉴定
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考论
当代艺术档案的认识与收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