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自兴
[关键词]《美国南北战争》,教学设计,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1—0026—02
从张元先生《一节课讲完隋唐史的演示》后,《历史教学》连续刊登了周明老师的《商鞅变法》、赵士祥老师的《评说秦始皇》、管靖等老师的《改革开放》等教学设计。我一路学习,感受了用故事、材料和问题“神入”历史的魅力,阅读文字有如亲临,品读精彩意犹未尽。近日,又有幸拜读了王英姿老师的《美国南北战争》教学设计,感觉风格迥异,受益匪浅。现将我的感受略记如下。
一、广泛的阅读方能推陈出新
《美国南北战争》是世界近代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与之前的几个设计不同,该课的背景资料、历史材料更多,对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求更高。如果说《商鞅变法》《评说秦始皇》的设计仅凭《史记》及其注疏,足以应付教学,那么,《美国南北战争》的教学设计则需要大量阅读。这对教师备课是一种挑战。要通过故事、材料和问题实施教学,不仅要阅读,还要在阅读中进行选择。打破传统的教学套路,需要勇气,更需要底气。王老师能够在设计中恰当地引用材料和故事,并对初中生做深入浅出的讲解,这需要深厚的专业素养,又岂是一日之功?在这份教学设计背后,蕴含着王老师对专业的执著,对职业的兴趣和对学生的负责,值得我们学习。王老师将阅读视为一种享受,这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日益突出和历史学科长期不被重视的情形下,尤其令人敬佩。阅读应该成为每一位历史老师不可或缺的习惯,提高历史学科的地位,改变历史教育的现状,有赖于此。
二、以人为中心,值得提倡
纵观近期《历史教学》的几篇教学设计,都以故事、材料和问题为思路,通过人物及其故事,带领学生抵达历史现场,“神入”历史。在王老师的设计中这一特点更为明显。导入从林肯“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开始,进而展现林肯的生活经历和品格,以及作为政治家的素质和作为总统的立场。在学生了解林肯的同时,将南北战争的背景、经过融入其中。这样就使林肯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在战争展开和结束时,王老师精选了李将军的两则故事。一是他以一个弗吉利亚市民的身份拒绝联邦政府的任命,并成为南方军队的最高统帅,二是在他知道战争大势已去并投降后,要求北方军队善待他的士兵。而林肯以宽容的政策妥善处理战争后事,更感人至深。在残酷的战争中展现人性的光辉,不单让学生看到了有别于“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结局,也让学生对战争和参与战争的民众、领导战争的领袖都有了全面的认识。这比用对“敌人”的方式解释战后问题更发人深省。
与传统的“以事带人”的叙述和教法相比,通过人物融入历史,使历史更丰富多彩。美国南北战争因林肯和李将军的故事,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生命的鲜活与灵动,而非机械干瘪的时间、事件的堆砌。这样的以人物为中心的设计,配以大量图片,符合初中生认知特点,定能吸引学生思考,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几处细节,值得商榷
1战争的残酷远离学生生活。伊拉克战争发生时,现在的初中生正在小学,他们并不了解这场战争,也许不会有更多的关心。‘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兴趣,怕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倒是问题1中提到前总统小布什的民众支持率下跌及林肯的永垂史册,学生可能更感兴趣,导入设计不妨联系开场语,侧重于这一问题。
2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本设计问题1后的文字指出“南北战争还是因为林肯当选总统引起的”,问题3提出“为什么因为他的当选会引发战争?”。如果没有对美国南北形势的铺垫和分析,学生会认为南北战争是林肯就任总统引起的。随着课程的展开和材料的铺陈,设计逐步指出美国内战的背景——当时南北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并直接说明:任何一个反对或限制奴隶制的人就任美国总统,南方各州都会不满意,南方不仅仅是针对林肯个人。面对历史分辨能力还十分有限的初中生,一开始设计的问题会不会产生误导?针对不同水平的教学对象还要斟酌。
3如何处理教材的地位?运用故事、材料和问题为思路展开课程的前提,是新课程教材的编排留有一定的空间,这为教师开发教学资源提供了平台和可能。通过各种手段补充或处理教材,是完成教学的必要环节,不能走完全抛弃教材的路子。本设计在课本上有主体内容,是否可以让学生从课本中获得必要的信息,老师再做补充?
4结尾同样追求完美。虽然战争的爆发是林肯个人无法左右的,但林肯受人尊重的原因却是与战争的胜利紧密相连的。战争的胜利,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意味着落后的奴隶制的废除,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林肯被谋杀也值得今天的我们做更多的思考。这些问题,需要让学生明确,也可以做为课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