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唯真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教师以“舌耕”为业,语言是教学活动的“第一工具和首要手段”。科学、准确、严谨是教学语言的重要特征。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教育素养时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笔者在听课调研时发现一些生物教师在教学中盲目追求语言的通俗、趣味、生动,而失去科学性。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常见错误。
一、为追求简洁而有失完整
教学语言的简洁、精练应该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所谓语言简洁、精练,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少说废话”,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语言精练并不是单纯地削减语言的数量,而是要提高语言的质量,不能为了简练而失去语言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一节《减数分裂》习题课中,一位教师反复向学生强调要掌握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区别,而每一次都是把有丝分裂简称为“有丝”,把减数分裂简称为“减速”(发音不准),把减数分裂第一、二次分裂简称为“减一”“减二”。
二、用生活上的习惯用语代替教学用语
将生活中的语言用于教学中,影响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如某教师的一节遗传规律复习课上,“个、种、份”不分,反复强调孟德尔一刘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子一代“3个高茎,1个矮茎”,简称“三高一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子一代“9个黄圆,1个绿皱”;某教师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课上,将“轻轻振荡试管”说成“慢慢摇晃试管”。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课上,将“闻到有酒精的气味”说成“闻到有酒精的味道”,把“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说成“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能量”。生物学告诉我们,与形成味觉有关的感受器在舌表面的味蕾里,而感受气味物质刺激的嗅觉感受器在鼻腔壁的嗅粘膜上。味道是尝出来的,气味才是闻出来的。
三、拟人化的描述使教学语言不准确
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增强趣味性、生动性,常采用比喻、夸张或拟人化的手法,但有时教师的形象描述却使教学语言失去了科学性。生物进化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生物进化的理论对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课堂上某教师在解释生物适应性特征形成的时候,误将长颈鹿和丹顶鹤的“长颈”说成是“长颈鹿、丹顶鹤为了适应环境而变成了这个样子”。从中学生物教学的角度上看,这有悖于生物进化的原理,属于科学性的错误。还有的老师在讨论向光性的意义时,说“植物为了吸收更多的阳光而弯向光源生长”。一位教师在教学“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一课时,她为了让学生明白“不同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从氨基酸的通式上看不同氨,基酸之间除R基之外的其他部分相同”,用投影演示了一个比喻——猜猜我是谁:一个人站立伸廾四肢将头用大草帽遮住。用“人与人之间,除了头面部不同外,其他部分相同,‘头——R基决定氨基酸的种类”。同样的问题,如果老师从甲烷的结构图(模型)开始到乙酸、氨基乙酸,用投影片比较甘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从而归纳出氨基酸通式,并得出不同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对于高中生来说,后一种方法的优点不言自喻。
在上述“猜猜我是谁”那一节课中,教师用人的身体比喻氨基酸结构式中的中心碳原子,用人的脚比喻氨基酸结构式中的氧原子,用人伸开的双臂和手分别比喻氨基酸结构式中的羧基和氨基,又把“NH2——和——COOH”中的“—”比喻成伸手邀请你跳跳舞。暂且不论这一比喻的科学性,这种过分运用拟人化卡通图片的教学方式不适合我们严谨科学、大容量、高效率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四、随意拓展教学内容,给学生学习增加困难
教师在授课中随意拓展教学内容或提出新名词,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如,高一学生南于缺少相应的化学基础,对学习必修课“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脱水缩合形成二肽”已经是很困难的了,老师讲解时又引出羟基这个新名词,分散学生思维。在一节高三生物习题课中,教师引出了“密码子的类型、密码子的简并性、有义链、无义链”等问题,无疑这会增加学生思维的负担。
五、不规范的教学语言影响了学生正确理解有关知识
在学习必修1“细胞有丝分裂”时,教师不注意语言的科学准确,使学生对知识产生误解,而给必修2的学习带来了影响。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后期,“每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老师无意中把它讲解成“纺锤丝牵引,每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学生把“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误解为“纺锤丝牵引”的结果,事实上着丝点分裂与纺锤丝无关。虽暂时没有出现错误的后果,但却给学生学习必修2第五章第2节染色体变异埋下障碍,致使一些学生怎么也不理解“秋水仙素破坏纺锤丝后着丝点为什么还会分裂?”有经验的教师会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多倍体一染色体加倍一着丝点分裂←不形成纺锤丝←秋水仙素”,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更正了一个必修l学习时对知识的误解。
六、不严谨的教学语言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掌握
不注意使用限制性词语,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掌握。如一个教师的PPT演示中有以下一段话:“为使温室、大棚中蔬菜或粮食作物丰收,要补充二氧化碳,增加温室或大棚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严格说来段这话是错误的。补充二氧化碳要适当,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必定会影响植物正常的生理活动。类似问题很多,教学中应注意灵活运用限制性词语,如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吗?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和大液泡吗?植物细胞都无中心体吗?细胞都只有一个细胞核吗?遗传信息是以密码子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吗?对于这些学生似是而非的问题,我们教师首先要搞清楚。
以上几种现象是笔者在听课调研过程中发现的生物教师课堂常见语言错误,只要我们勤奋学习,积极探索,一定能使生物课堂教学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幽默风趣。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力武器。
(责任编辑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