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平
新的教材观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走进教材”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走出教材”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更好、更广阔的空间。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谈谈点滴体会。
一、丰富教材内容
[案例]例1:下面是我在执教“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设计的一个练习:
师:如果从班费中拿出56元钱奖励给运动员们,你觉得如何分配合理呢?
生1:按比赛项目分配。
生2:不合理。张义、陈洲、丁琪都参加两项比赛,而丁琪得分比张义、陈洲少,可拿的钱却和他俩一样多。
生3:按得分分配。
生4:也不合理。陆观虽然得了0分,可他平时也是刻苦训练的,也应该得到一些奖励。
师:看来“按比例分配”也有缺点,到底怎样分配合理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材中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体会“按比例分配方法”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同时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没有指出按比例分配方法有时在生活中的不合理性。此练习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它既巩固了教材提出的目标知识,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世界观。
[启示]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认为教材已经给了我们一幅“锦绣作品”,教学时只需要“照本宣科”就行了,从而极少去思考教材呈现的知识是否全面、是否合理。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是一个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中介,再说,无论哪一个版本的教材不可能完全考虑到现实情况的变化,更不可能完美无缺。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起点,而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凭借自己的智慧、灵感、经验,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完善或加工,必要时还需作更改,努力实现教材最优化,让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二、做亮教材的细节
[案例]例2: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乘法”的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你会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5+5+5+5,3+3,2+2+2)
一位教师在执教此课时,在“5+5+5+5”下面添一道题目“4+4+4+4+4”,进行对比练习。这样学生把“5+5+5+5”改写成乘法算式“5×4”或“4×5”,把“4+4+4+4+4”改写成乘法算式“4×5”或“5×4”,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别对由一道加法算式产生的两个乘法算式进行横向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乘法算式虽然不同,但表示的意义相同”,也就是“不一样中的一样”,然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对由两个加法算式产生的两组乘法算式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体会:“乘法算式虽然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也就是“一样中的不一样。”这里教师没有就习题教习题,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样的细节补充,不仅强化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考查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的思想意识,而且让学生对乘法含义有了更加深刻、更加本质的认识。
[启示]在新的理念下,许多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已注意到知识情境的创设,注意到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注意到学情的研究,但教材中的一些细节往往容易被教师们忽视。细节处理得恰当,能促进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给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多推敲、多琢磨:这道例(习)题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怎样处理一下它的意义更深远,价值更有效?上例中教师在“5+5+5+5”的下面添加了一个“4+4+4+4+4”,把同形异质,同质异形的练习放在一起,比单独出现“5+5+5+5”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索。
三、拓宽教材的学习方式
[案例]例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通过分一个苹果、一块圆饼、一张纸片、一根绳子……引导学生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而我从听过的公开课中发现许多教师并没有完全依照教材中的思路与方式展开教学。比如我校的一位教师在执教此内容时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在每张桌子上放一个信封,信封里装有各种形状和各种数量的纸片。学习时,首先让同桌两人分一分信封里的纸片,学生通过分纸片活动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然后在学生建立了“平均分”的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对“1/2”的认识,最后在学生充分认识“1/2”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用手中的纸片和笔创造出一些自己喜欢的分数。
[案例]例4:再如“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教材中只介绍了“同一分母比分子”的方法,教学实践中,我除了引导学生探究出这种方法外,还引导学生探究出:①“同一分子比分母”的方法。②“交叉相乘比分子”的方法。③“和‘1/2作比较”的方法。④“和‘1作比较”的方法。
例3、例4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唯教材中的学习方式与方法是正,从而让课堂更加亮丽多彩。
[启示]教材所反映的数学知识和学习方式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同样的,但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地域的差异、家庭的差异、个体的差异,从而决定其思维方式存在客观差异,因此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掌握知识的数量也应该是有差异的。教材所提供的方式与知识并不能完全适合和满足每一位学生。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教材,研究自己的学生,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设计出多样的解题策略。例3中教师突破了教材的束缚,跳出教材让学生在“做”中学会了数学知识。例4中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出多样化的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智力。
四、为教材添情加感
[案例]例5:“比的认识”,教材中首先通过比较一个长方形镜框的长和宽,通过比较行程问题中的路程与时间引出“比”的概念,然后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比值”。教学中,按教材教学生肯定能掌握这部分知识,但学习“比”的目的性不强,学习情感也得不到充分培养。“在全国第七届深化小学数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江西的齐老师执教的“比在生活中……”释解了学生的困惑,现将其中的一些片断简摘如下:
片断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黄山很美,为了留作纪念,齐老师拍了几张照片。(屏幕上出示照片)
如果让你选一张留作纪念,你会选哪一张呢?
生:我选第2张。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全体学生)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第二张很美,我们就来研究这张美丽的照片。用红色线表示人物的高,用黄色线表示背景的高(屏幕上演示用尺测量人物的高和背景的高)。你能用数学眼光来分析一下。人像的高与背景的高有什么关系吗?
片断二:探究比值的应用价值
师:谁来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老师的体重呢?
生:猜测……
师:看到老师的体重和身高。你觉得老师怎么样?
生1:偏瘦。
生2:正好。
师:那齐老师到底是不是偏瘦呢?请看录相。(录相播放机器测量体重、身高的情景)
师:这台机器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人的胖瘦的?
生:小组讨论交流。
……
片断三:探究比与美的关系
师:我带来了一些图片,它们美不美?
生:欣赏图片。(屏幕出示图片)
师:其实这些图片都运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比“黄金比”,当比值是0.618时,这个比就称为“黄金比”。
……
齐老师在执教本课时,脱掉了教材老化、枯燥的外衣,给教材换上了充满现实生活气息、充满人文情怀、充满审美情趣的新装,从而让课堂充满了无限的活力与生机,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情感。
[启示]教材是一个文本,一个载体,它往往过多地存载着学生智商培养的成分,从而忽略了情商的成分。而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也是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善于给枯燥的内容生动、情趣化,要善于给理性的知识情感、人文化,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魅力、丰富自身的情感,为持续发展注入源源动力。例5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比、鉴赏美、应用比、创造美的渐进过程中领悟比的知识,创造出一个内涵丰富、有着别样风景的课堂。
教材对教学的影响不是“束缚”,而是“引领”。“用教材教”就要先“入”教材,再“出”教材。没有对教材的“深入”,也就没有对教材的“浅出”。“走进教材,走出教材”就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