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发军
〔关键词〕 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
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2(A)—0038—01
艺术素质是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通过音乐塑造的艺术形象应当是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情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艺术感知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艺术表现力等。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进行,例如,可以通过音乐教学中的视唱、练耳、欣赏、曲式等来逐步达到这种境界。笔者认为从声乐教育中加强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同样是一块不可忽视的阵地,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具体进行:
一、培养学生对声乐的感知力
声乐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点学科,其教学方式是一种高技能的抽象思维,即摸不到看不见,只能靠人的大脑思维与生理上的微妙感觉表现。同样一部声乐作品,有的人能如诗如画地展示作品,有的人却成为机械的“发声匠”,二者的反差与对比告诉我们,培养人的感知力是时代的呼唤,是领会音乐本质的真谛。
由于职校学生不仅思维方式不活跃、缺少社会阅历及知识面偏窄,而且音乐修养水平参差不齐,对音乐缺少主动的内心体验,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师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现象,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哭泣、惊讶、兴奋、叹气等方法来体会声音的位置和气息的支点,以培养学生的感知意识,在感觉上建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这样把单一的技能训练转化为情感训练,把每个练习都与歌唱的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根据自己的感受,让歌声充满情,把情抒发出来,使这种内心的感知力得以升华。
二、培养学生对歌词的艺术想象力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受声乐教学抽象性和特殊性的制约,在教学中学生单靠模仿“跟着感觉走”是难以胜任作品的。为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情感紧紧吸引住学生,强调音乐、情感与技术三者统一,引导学生从狭隘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开阔思维,展开自己的想象。所谓的想象力丰富是指可以将想象升华到理想的程度,因为想象力是不受任何东西或标准阻挠的。在表现声乐作品的过程中,想象不但能帮助歌唱者在思维方面做好发声准备,而且想象往往是开启歌唱者情感大门的钥匙。
三、培养学生的声乐创造力
声乐教学与其他教学所不同之处,就是它是在技巧训练的基础上,必须对学生进行创造力方面的训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所以,要在曲目演唱前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等,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在教授学生演唱《故乡,故土》这首作品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角色之中,把自己当成久别故乡,回家探母的女儿。当走到村口,看见村头那棵老槐树,禁不住在树下捧起家乡的故土,触景生情,联想起“多少男子离家走,多少妻子送丈夫,多少老娘盼儿归,盼得日头落了月亮出”,作品中这三个“多少”由浅入深,由往日的回忆,迸发出对故乡的眷恋。“啊!故乡土,故乡的路!”在旋律的烘托下,必须将情感推向歌曲的高潮,把自己对故乡的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培养学生的声乐表现力
在声乐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声音技巧是决定一切的。我们在声乐考试或舞台演唱时就会发现部分学生只重技巧,忽略对作品的深刻理解与表现。如果是欢快的作品,而歌唱者的面部表情无动于衷,再好的声音也不能感染观众。因为任何音乐作品都有喜、怒、哀、欲、爱、恶、惧七情之说,必须根据作品的要求去表现自我。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让性格较内向的学生多朗诵歌词,多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各项活动中锻炼自我。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多参加艺术实践和各种类型的比赛,在实践中相互学习,找出差距,提高自我。同时,教学中教师还应传授学生如何理解作品,怎样才能进入角色,以及演唱时目光的展示,身体的整体协调等知识,对快乐的情感,要用愉快、欢乐和狂喜的心情去表现;对悲哀的情感,可用遗憾、失望、难过、悲伤和哀痛的情感表现作品,以达到塑造作品中的角色,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