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胜军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联系,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让他们从生动、具体的背景材料中去发现,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还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数学知识
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问题简单化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可使数学问题形象化、简单化。例如,在教学“方向”时,笔者先带学生到操场上转一圈,并以学校的建筑物为参照物,让学生在操场上根据已学的知识来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特别要记录好东、西、南、北分别都有什么建筑物,学生在记的时候就提出问题:四个角上的建筑物到底是属于哪一面的呢?对于学生的发现,笔者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回到教室,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采用集体交流的形式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角上的建筑物应该属于东南、东北、西南或西北面。这样学生既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又自觉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
在生活实际中,让数学问题具体化抽象概括是数学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离开抽象概括,就不会产生数学的概念。小学生的抽象水平较弱,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研究表明:小学生所能概括的特征或属性,常常是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他们更加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观和实际意义。因而在教学新知时,如果能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如,在教学“1千米有多长”时,课前,笔者在操场上走一走,从而获得了对1千米的感性认识,为学生正确估计1千米的长度奠定了基础。时刻注意着教学中着眼点不是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感受、思考、猜测、验证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这样学生便从实际操作中感受了1千米的长度,同时也理解了1千米=1 000米。
在生活实际中,让数学问题形象化一些数学知识单调、枯燥、乏味,在教学时如果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形象化、趣味化。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时可通过“公共汽车上的上、下乘客”现象来导入,学生就不会觉得计算乏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数学知识
联系实际,增强意识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紧密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如学“元、角、分”后,学生在和爸爸妈妈一起买文具时,自己就能算出共花多少钱,也知道怎样去付钱。还可以让学生列出算式来证明自己计算的是否正确,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创设情境,巩固新知学生在学习某些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得到巩固提高。如教“除法的意义”时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一家有五口人,一共有20个苹果,平均每人可以吃几个苹果吗?学生陷入了沉思,一会儿,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想到可以用乘法口诀解决:4×5=20,每人吃4个,也可以用加法5+5+5+5=20,每人吃4个,还可以用减法20-5-5-5-5=0,每人还是吃4个。这时教师在此基础上提问:能列出一个除法算式吗?此时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立刻列出20/5=4,也说出算式的意义。这样做既创设了学生乐学的氛围,激发了问题的吸引力,又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过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形成网络。
动手操作,培养能力要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会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难住。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笔者经常从现实中寻找数学题材,把要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理解、巩固、运用数学知识,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的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学到的是充满活力且富有价值的数学。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县祝村中心石井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