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民主型教师应强化的几种意识

2009-01-29 10:27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学生观新课程改革师生关系

张 勇

摘 要:教育民主化是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真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民主思想,其根本是教师必须首先是民主型教师;其核心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其前提是教师要具有新型的学生观: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对话式教学、全面教育和评价等意识,以及不断学习、创新的自我终身教育意识。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民主型教师;师生关系;学生观;自我终身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2-0004-0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面临着严峻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为了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需要培养出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的专门人才,我国开始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虽然以“课程”为题,但却蕴含着教育观念的全面更新,带来的是教育全方位的改变,是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外在表现形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的重构为手段,涵盖学校生活各方面的一次整体性的变革。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要实现教学的民主化和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创造民主教育。

根据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民主教育”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主张:要进行民主教育,必须要有具备民主思想、民主精神、民主意识的民主教师。……民主教师必须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要肃清形式、教条、先生架子和师生的严格界限。可见,其师生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要真正建立民主教育,把民主化思想全面贯彻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其根本是: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民主型的教师。而要成为民主型教师,就必须在新课改理念和教学实践中自我强化五种民主教师意识。

一、尊重的意识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实践中,这种思想被许多教师单方面理解为:学生必须尊重老师,并将此作为学生最起码的角色规范;而长期忽略甚至漠视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人”的被尊重的需要。“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作为“人”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学生既然是和教师一样的“人”——尽管尚未成熟,幼稚——那么他必然同样有自己的情感、自尊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有被尊重和理解的精神需求。作为一名真正的民主型教师,首先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信奉者和实践者,是一位“在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最好的教师。教师对学生尊重,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就要真正从居高临下的位置上走下来,关注学生的神态言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切地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学生都会展现一种别样的“世界”。教师要善于面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灵世界,倾听他们的诉说,理解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同的精神需要,要以炽热的情感,真诚地和学生交往,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灵距离,打开师生间心灵沟通的渠道;要对学生、特别是对那些被忽视和冷落的“后进生”付出更多爱心、耐心和信心,以帮助每个学生找到体现自我个性尊严的角色,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身的存在,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被尊重的欢愉。学生只有真正生成了自我尊严,才会有自我教育的上进心,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教师也只有在内心深处真正尊重了学生,师生之间才能实现精神上的一致性,营造真诚、信任、民主、愉快的心理氛围,为教育教学活动奠定情感基础。

可见,尊重是教育和教学民主化的前提。

二、平等的意识

平等是民主思想的核心。平等首先意味着每个学生在人格尊严、地位上和教师并没有高低和尊卑之分。师生间的关系不是以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方式存在、发展。但在落后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在教学上是领导者、控制者、独裁者和权威者。他们控制着语言霸权、发展资源、活动的内容和规则;而学生则处于被迫学习、等待塑造的地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民主型的教师不是把学生视为盛装知识的容器,而是将学生看作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鲜活的人,给学生说话的权力,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只有这样,学生的主动性才可得以体现,其内在的潜能才能得以激发。学生的认识也许肤浅,看法也许片面,但在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力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决不能自诩真理的垄断者,而以学生的幼稚为由去剥夺学生思考和发表观点的权力。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那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要捍卫你讲话的权力”,可以说道出了民主平等的要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自己视为和学生一起追求知识、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

其次,平等意识还体现在教育对象的全面性上,即在教师眼中每一位学生都真正平等地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可视为对教育对象全面性的最早的诠释,其认识基础是:教师眼中的学生在人格尊严、地位上也没有高低和尊卑之分。今天,我们教师更应该确立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关心和爱护所有学生,教授、指导、引导和鼓励每个学生不断进步,超越自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集体中不应该有任何一个消极的、无价值的、在任何方面都无所作为的学生。”只有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教师关注,才能使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参与、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民主与和谐。可以说,这是实现教学民主化的起点。

三、对话的意识

叶澜教授曾言:教学的本真意义是交往与对话。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过程,是对话活动。在民主平等思想下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给予者,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方面灌输,而是基于师生平等的一种交往:通过二者之间的对话进行交往,在对话的交互关系中,进行思想的碰撞,启迪学生的智慧。“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学会生存》)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对话不是简单的知识授受,也不是被动“静听”,而是彼此敞开自己的心扉,去真诚地倾听对方,共同进行有关学习主题、意见、思想、情感的交流和分享。教师的作用转变为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重视思维方法的引导和训练,让学生学会发现并提出问题,最大可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拥有思维活跃的大脑、自由舒展的心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要求的那样,教师要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总是处于“问题意识”之中,处于惊异、激奋的内在心理状态,并且在课堂的学习中能够不断地解释生活,从而激起“知识主宰者之感”;还要使每个学生在智力生活中,能充分显示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智力,感受到成功的愉快。像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那样:教育就是解放学生……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其间,教师以宽容的胸襟,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或见解,不断为学生提供更加宽阔的视野和思路,师生、生生合作、参与,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知识不断完善,让学生在对话交流氛围中体味成功的喜悦。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其著作《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也认为:对话是教育走向解放的落脚点,是学生形成批判意识、创新能力和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它改变了传统的“储蓄式教育”,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发现和创造行为。这种协作交流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带来了安定、轻松、愉快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而有了这个前提,学生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自我潜能才能充分发展。同时,由于对话的师生、生生相互平等,易于形成谦虚、互信心理品质;学生也在这种交流对话中学会了尊重别人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

四、全面性的意识

传统的教育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师生的课堂交往主要围绕知识教学展开,缺乏广泛、全面、深入的情感、精神、道德、人格等方面的交流。教育是与人的灵魂有关的社会活动,我们的教育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抽掉了人格和精神的教育只能使课堂仅仅充满符号和公式,培养的只能是片面、寡情和道德理智苍白的受教育者——片面发展的人。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是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相对成熟的生命个体去导引另一个稚嫩的生命个体。”我们所呼唤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关系,是师生双方在精神、人格等方面于学校生活和课堂之内相遇并发生交流而形成的,而不应是只作为教学的必要条件和仅仅依赖知识的传授而存在的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指向学生完整而独特的精神世界,教师远不只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而是在和学生的共同生活中表现出知识、能力、德行、意志、情感、信仰、作风等方面优良综合素质的具有者。教师要以人格魅力这种非权力性影响力去影响学生,真正从内心蹲下来和学生一起看世界;要对学生充满信任和宽容,和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要让学生在每一时空都感受到教师的情感关注,“让每个学生有进步”并以此作为教师最大的精神满足而欢欣。这样,师生就产生精神和情感共鸣,学校生活和课堂生活便成为学生整个人生中最富有教育意义的鲜活生动的一段。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是用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固定标准,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懂得个体差异不是智力高低的表现,充分相信学生是不同智力组合的结果并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因此认识到,教育的着力点在于挖掘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平等、信任、友善、理解、宽容的情感体验中得到发展。从而,倾注情感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给学生以公正的评价,真正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把传授知识的教育转变为培养丰富人性的教育,使学生发展个性,健康成长,走向全面发展。

五、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终身学习意识

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民主化的教育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背景材料的提供者、交流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学生游戏的伙伴和可信赖的朋友。这一切都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必须真正意识到自我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民主化的教学改革从本质上是一种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这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专制的“命令——服从”式师生关系转变为平等的“我——你”关系,教师和学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平等交往,互动合作,共同探求真理。教学改革中涉及的新教法,诸如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也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付诸实践。加之,当代社会的知识状况正发生巨大变化,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日益广阔,学生接受和拥有的知识也对教师的“知识权威”形成巨大挑战,学生已成为教师不断成长的促进者。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自我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使自己拥有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掌握多元学科知识结构、最新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信息,不断提高教学组织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教学的能力。也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师才可以在开阔的视野下,集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与新的思想,创造性的解读教材;才敢于怀疑、突破旧有的教学框架,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并创造出充分展现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继而形成自身的个人教育哲学。教师的这种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人格特征,也必然会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与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和体现,也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而教师尊重并平等对待学生、对话式教学、全面教育和评价等意识,以及不断学习、创新的自我终身教育理念意识,又是建立民主型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内容。为了建立民主、平等、对话和互动型的师生关系,形成平等参与、多向交流、共同发展的有效民主教学形式,让我们的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和发展,真正焕发出智慧潜能。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强化这些意识,努力自我提升,成为合格的新时代民主型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郑金洲.教育碎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3.

[3]上官子木.创造力危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5]张贤斌.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名著19种[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韩立鹏】

猜你喜欢
学生观新课程改革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外籍教师课堂典型用语及其所采用的教育教学措施背后折射出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孔子学生观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启示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外国小说欣赏》的写作价值研究
关于解决大学生上课玩手机问题的思考
如何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