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习作教学效果的实践与方法思考

2009-01-20 01:56尹蔡英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教材问题

尹蔡英

【摘 要】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内容的编排与实践操作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为提高教材中习作教学的操作性,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习作内容调整为与单元专题相统一;二是习作主旨调整为与主流课文相统一;三是习作方法调整为与亲历亲悟相统一;四是习作练习调整为与阅读写话相统一。

【关键词】习作教学 教材 问题 策略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内容的编排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之缚。但毋庸讳言,在实际教学中,教材仍然存在着缺乏操作性的遗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由表达,因而许多老师因此不敢再指导,此外,面对教材中宽泛的习作内容,就算教师想指导,也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于是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结果,没有了千篇一律,但言之无物、文不对题的现象多了,甚至还有很多学生因缺少渐进的体验,而不知应如何下笔。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确立教学内容,因此,语文教师“用教材教”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一、习作内容调整为与单元专题相统一

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体现了整合性和系统性,这一编写思想是教材的一大特色之一,在教学实践中也是得到了老师们的充分肯定的。每一单元教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都应围绕本单元的专题来进行安排。

1.存在问题:习作内容与单元专题不统一。

[举例]教材中的导语有点明专题,提示学习内容等作用。如第三单元中的导语是这样的:“你听说过要去南方却一直往北走的人吗?你知道怎样在一张纸上画出数不尽的骆驼吗?这一组课文,为我们讲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读了这些故事,我们一定会受到启发。”不难看出,这段导语中点明了本组专题学习的主题是: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课文是通过《亡羊补牢》、《惊弓之鸟》、《画杨桃》等一些有趣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而在这组中,习作内容的安排是这样的:“这次习作,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你。写完以后再加个题目,如《我给自己画张像》、《这就是我》、《爱哭鼻子的女孩儿》,等等。”

[习作内容]“介绍我自己的性格、爱好、优点、缺点”偏离了“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一专题的主题,这样的内容合在一起,不仅给人以牵强的感觉,更不利于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写作。

2.策略:调整习作内容,模仿课文像其形。孩子学话,始于模仿;学生习作,也是一种书面形式的学话,因而在起始阶段适当进行模仿也是必要的。模仿一篇范文,有时比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十遍“应该怎么写”效果要好得多。“凡是已有评定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鲁迅语)。作为榜样的范文,可为学生提供最直接、最形象的“写法指导——写什么,怎样写。”对他们来说,这样做比任何解释都来得清楚。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儿童(特指年龄为10岁左右的三年级学生)模仿能产生表象,因而从任何外部的动作中分离出来,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内部轮廓,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

在第三单元中,有一篇课文是《画杨桃》,课文中说:“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让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什么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根据这篇课文,笔者确定了这一单元的习作内容,把《向别人介绍自己》调整为《观察吊兰》,让学生观察描写一玻璃瓶中水养的吊兰,努力做到看到什么样的,就说成什么样的,写成什么样的。

3.案例:观察吊兰。笔者把一盆养在透明玻璃瓶里的吊兰放在讲台上,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学生说:讲台上有一盆吊兰。大多数学生反应平淡,认为吊兰就是吊兰,没什么好说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说话的兴趣,笔者要求每人说一句话,内容可以跟别人说过的相同,但表达的方式必须不同。同时承诺到,只要学生站起来说了,哪怕只有一句,笔者立刻就在其作文本中这次将要写的页面上加五分,作为本次习作的附加分,说得好的,分数再酌情增加。这样,学生立刻兴味盎然地仔细观察起来,思考着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接着,纷纷举手,发言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随着学生的发言,笔者一边走到学生身边在其作文本上加分,一边不失时机地评价点拨,“你观察到了吊兰生活的环境。”“你观察到了吊兰的颜色。”“你观察到了吊兰叶子的形状。”“你观察到了吊兰的样子,还运用了比喻。别人一听就明白了。”并随机写下关键词:环境、颜色、形状……当有学生说出:“吊兰的叶子向四面展开,像一座座弯弯的绿色的小桥,让春姑娘从它的身上轻轻地走过”时,同学们自发地鼓起掌来。笔者又随机评价:“多么丰富的联想啊,你能从吊兰的叶子联想到春天,让我们感觉到这是一盆充满生机的吊兰。加10分!”后来,学生又从玻璃瓶、清水联想到了吊兰对生活的要求不高却还是生长得绿绿葱葱,体会到了吊兰纯真的品质、顽强的生命力。

最后,笔者结合吊兰,根据板书小结从颜色、样子、生活环境等分步观察的方法,要求学生看到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的,并注意修辞方法的运用,以使描写更生动。

二、习作主旨调整为与主流课文相统一

叶圣陶先生在《谈作文教学》中说:“作文教学应当和阅读教学联系起来。把课文讲好,使学生学习每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语言怎样运用的,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看成两回事。”

1.存在问题:选编的课文与习作内容脱节。

[举例]第八单元的专题是“神话故事、传说”,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两首》(乞巧、嫦娥)、《西门豹》、《女娲补天》、《夸父追日》。这一单元的习作内容是这样安排的: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真神奇。比如孙悟空,他会七十二变。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呢?这次习作,就给你一次“变”的机会,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编一个故事。在故事里,你可以变成任何人、任何物。

本单元的选文主要突出了神话故事和传说的想象丰富、奇特生动的特点。但是,《西门豹》是一则史传性的人物传记故事,是以写实的手法写的。这篇史传性的故事与另几篇关于神话故事、传说以感受想象的丰富和奇特为主旨的课文编排在一起就显得不谐调,与习作内容脱节。

2.策略:避轻就重,借鉴主流课文临其意。借鉴,就是以一种以课文为范文的习作训练,它是逐步摆脱模仿痕迹而向创造过渡的桥梁。但借鉴不等于模仿,至少不能像模仿那样直接,它更多的是吸取范文的某些长处而自出心裁,从而体现出习作者更多的个性。这样写成的文章,就达到了韩愈说的“临其意”。

这一单元的习作训练力求避开“感受人物品质,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而要着重突出“想象丰富,奇特生动”的特点。

3.案例:我会变。“让学生编一个故事,在故事里,可以变成任何人、任何物。”对学生的思维没有一点束缚,是不是表示学生的习作就能做到“想象丰富,奇特生动”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教学过程中,着重突出课文可以借鉴表达的内容——故事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表借鉴达的形式——借助想象拟人化的表达。然后由课内到课外,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经过消化后能真正临其意,并写出想象的奇特生动的个性。

第一步:借鉴表达的内容——故事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在于奇特的想象。这几篇主流课文的想象奇特之处就在于凡人牛郎和仙女织女可以产生又欢又悲的故事;就在于女娲有神通广大的本领,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就在于夸父远远高于人类能力的体质特征,为人类谋求幸福的精神,以及不怕重重困难的顽强意志。经过对本单元表达内容的想象奇特之处的梳理,为学生习作中表达内容的选择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这样,他们就不会漫无目的,感到无从下手。

第二步:借鉴表达的形式——借助想象拟人化的夸张表达。在本单元几篇课文中,仙女可以有人一样的语言、心理、动作;女娲可以把龟的四只脚当作支撑天的四根柱子;夸父口渴了,顷刻间就喝光了黄河、渭河里的水。经过点拨,学生明白,奇特的想象内容还需要配有奇特的表达形式,才能体现故事想象丰富、奇特生动的特点,从而为习作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第三步:启迪思维,写出个性。你最想做什么事?你想要有哪些本领?这件事中会出现哪些人物?你在做这件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运用了哪些方法进行解决?因为有了对课文的梳理,学生在习作中就能“临其意”,提高了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三、习作方法调整为与亲历亲悟相统一

在写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的能力。在教材中,教学方法的提示对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学生的写作行为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1.存在问题:教材中习作方法的提示重在课外观察,容易导致学生观察不细、思考不深、体验不真等。

[举例]第一单元的习作内容是这样的:在和同学互相介绍家乡的景物时,你一定受到了一些启发。比如,有的同学观察得特别仔细,能说出景物的特点;有的同学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得很清楚;还有的同学充分表达了热爱家乡的感情。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家乡的景物,写的时候要注意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果对其他地方的景物特别感兴趣,也可以写。

从以上的表述可以看出,教材的安排是引导学生在课外自由观察,然后到课堂内自由交流。但有多少学生去观察了?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的?在观察过程中其内心有怎样的体验?对于在课堂上的教师来说,心中是没有底的;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引导学生课外观察往往是观察不细、思考不深、体验不真。这样观察后的交流无异于纸上谈兵,这样的训练谈不上效率,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2.策略:聚焦课堂,再现生活,激其趣。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回忆景物,哪怕有照片为依托,也只会给他们留下模糊的印象,而不可能有深刻的体会。众所周知,写景就主要是写山、水、花、树等,但同样是山、水、花、树,不同的作者根据不同的景点选择了不同的角度。光是写花,不同情景的花是不同的,就是相同的情景,不同的人来写,因为其阅历不同、感受不同,写出来也是不一样的。要写好一处景物,首先就要学会观察。教师就要创设情境,分小步子让学生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观察和思考的方法,在引导中使之对事物有独特的自我体验。这在目前的作文教学指导中是比较缺乏的。

因此,习作指导要聚焦课堂。(这里的课堂,指的是师生在一起的上课时间,而不只是限定在教室,因为“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体验到观察的乐趣,以发现景物的特点,并产生独特的感受。

3.案例:学校的花园。为了便于在课堂上指导、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中有亲历亲悟的过程,这次介绍家乡景物的习作内容就改为介绍学校的花园。在习作之前,笔者把罗丹说过的一句话写在黑板上:“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样,学生在观察前就定下了一个基调:要学会发现美。

笔者发现,由于教室前面花坛里的小树既没有鲜艳的花朵,也没有出众的绿叶,学生们熟视无睹。就问学生:“谁能来说说教室前面花坛里的小树长得怎么样?”大家一脸茫然。

于是,笔者让学生站在二楼教室门口的走廊上观察教室前面花坛里的一丛小树,时间两分钟。观察后,学生回到教室,再要求他们用五分钟时间,把刚才观察到的、想到的内容用几句话写下来。而笔者则把写得好的句子抄在黑板上:“花坛里种满了小树苗,挨挨挤挤的,它们长得差不多高,大约到膝盖为止,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冬去春来,这些小树苗身上还有一些稀稀拉拉的叶子,有黄的,有紫的。”“虽然小树苗叶子很少,但在暖暖的阳光下,也不会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这些小枝条随风摇动,好像正在揉着睡意朦胧的双眼,伸着懒腰迎接春天的到来。”……

然后再次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教室门口的花坛,对花坛里的小树苗进行重新观察,并说自己的新发现。同学们都很兴奋,有的说,闻到了青草混合着泥土的香味儿;有的说,在干枯的枝条上看到了一点新绿,啊,一颗两颗……春天已经到了花坛里啦;有的说,我发现这细细的小芽像眼睛呢,那是春天的使者的眼睛呢,充满着生命的力量,展示着勃勃生机……

回到教室后,笔者总结由整体到部分、由远及近的观察方法,由此及彼的联想方法,要求学生动笔写观察中的发现。

接着第三次走出教室,来到学校的前花园,要求学生自由选择2~3种景物,然后将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交流。(运用观察和写作的方法)

再回到教室后,才开始本次习作。这样,学生在习作中下笔成文,写出了很多独特的感受,习作质量也比较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习作训练调整为与课内课外相统一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崔峦老师在2005年5月的“全国青年教师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的大会发言中指出:“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空讲写作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宜在写中悟法,写中用法。作文还是习惯,要经常历练。”“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能力。我们要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

1.存在问题:教材安排的习作训练量偏少。

[举例]从语文教材内容的设置来看,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部分。从时间安排上看,课程设置的标准是中年级每周七节语文课。基本是每两周里面有两课时的作文教学时间,作文教学时间相当于只占七分之一或六分之一的语文教学时间;从全册教材来看,只安排了八次习作训练,如果仅在这些时间中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2.策略:加强实践,举一反三悟其情。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的课上练笔(如续写、扩写、改写,写感受、写启示、写自己想写的),改变阅读课上不动笔的现状,并鼓励课外练笔,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内”。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开发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点,发掘课堂习作教学内容的课外延伸功能。

“多练”并不是盲目地练、机械地练,而是在一定的课内习作基础上,加强实践体验,有目的地让学生亲身去实践,去体验。对于已经会做的或者已经做过的,还可以再实践、再体验,然后通过举一反三地练习作,让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东西可以写,而且可以写得生动。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外运用课堂教学中掌握的方法,通过模仿、借鉴,提高摄取写作素材、观察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关注生活的热情,提高捕捉独特感悟的能力,从而逐步过渡到创新,写出自己的个性,使写作基本做到“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境界。

3.案例: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于永正老师在上《新型玻璃》这一课时,在第一课时主要引领学生读课文,弄清课文的基本脉络和框架;在第二课时则让学生写、说《新型玻璃的自述》,在学和写之间架起桥梁,实现知识和语言训练同构共生的完美融合。于老师巧妙地把“写”挤进课堂,使学生在二度感知文本的同时进行个性化创造。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中轻松穿行说和写,自然兴趣高涨、兴致盎然。

(1)从课内到课外。在第一单元中,在老师带领下亲历亲悟写完《学校的花园》后,再布置学生在双休日去公园游玩,写一写《家乡的公园》(相对来说,在公园里容易发现景物的美和特点,所以把写公园安排在写小区的前面),观察自己住的房前屋后,写一写《我们的小区》,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再写写自己去旅游过的风景名胜点。以《学校的花园》为点,运用在课堂内学到的的观察、感悟、表达的方法,带动课外的观察、感悟和表达。这样,抄抄写写的作业相对减少,从而增加了习作练笔的次数。值得注意的是,课外习作的评改可以相对简化,但反馈一定要及时。

(2)由一篇到系列。如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爱护周围环境”。这是一次语文综合实践的活动内容。通过一个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有了很多体验,也积累了不少写作素材。但如果这样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只写一篇作文,就浪费了写作的资源。所以,在这一专题中,可以从调查周围环境开始,写一写调查的经过、导致调查结果的原因、改善环境的措施、预测几年后家乡的环境,等等,从而完成了一系列的作文训练。

学生感言:以前作文写得少,觉得写作文压力很大,现在,写多了,觉得这是一件平常事,而且非写完不可。这就像学游泳的人,第一次下水会紧张,多次下水后,就可以慢慢学会游泳,并体会到游泳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定远.重读叶圣陶 走进新课标[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崔峦.小学语文教学[J].山西教育报刊社,2005,(9).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教材问题
教材精读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