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军
【摘要】课程建设涵括课程管理、教师队伍及课程资源建设,本文首先分析了国际课程建设发展的趋势,总结了首批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南山区课程建设的特点,在比较二者异同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建议,以求对我国课程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课程发展趋势 课程建设 启示
21世纪是一个全球经历全方位变化的时代,如何开展课程建设应对全球化、信息化社会带来的变革,使今日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是各国课程改革面临的共同问题。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英等发达国纷纷组织全国最强的力量,投入大量的经费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深圳南山区是首批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课改实施路径具有较好的示范性,其在课程改革试验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在国际视野中思考南山课程建设策略,将对我国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起到较好的引领作用。
一、国际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教育面临来自各方的挑战,为此,各国都将加强课程建设置于基础教育改革的首位。从总体情况看,国际课程建设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趋势:
1.课程管理权在“放、收”间寻均衡。 在课程建设领域,从国际视角看,课程管理体制呈现两种趋势:分权制国家倾向于权力集中管理,从而加强对全国课程建设进行有效控制,如美国和英国等。根据美国《宪法》精神,美国传统上是教育分权制,也就是说教育的实际大权掌握在各州手中,联邦只能通过拨款和立法进行影响,而且影响非常有限。但二战后,美国政府逐步加强了对课程建设的管理和控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整个九十年代多次全国教育高峰会的召开,克林顿政府1993年通过《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及 2002 年《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无不体现出课程建设集权化的走向。而另一方面,集权制的国家倾向于将课程决策权下移,权力下放,如韩国、法国、日本、中国等。为了加强课程建设的质量管理,韩国改善了课程建设管理分担体系,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所承担的任务作了重新确定。教育部以文件的形式决定并公告全国所有学校共同的必须履修的国家水平的“教育课程基准”(即国家课程);市、道教育厅制订反映地区特点的各级学校的课程建设规划(即地方课程);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地区课程建设规划,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每个学校具体地编制“学校教育课程”(即校本课程)。这两种趋势实质是一样的,即更趋“合理”,也就是说在集权和分权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从而保证课程建设的有效进行,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同时,各国课程管理者也都在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提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2.教师队伍建设以专业化求发展。在各国普遍实施课程建设的国际大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承担起合格的课程执行者的责任,更需要他们有能力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各国普遍重视教师专业队伍建设问题。如1983年,美国发表《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随之提出了影响较大的几大职前教师教育改革报告,即《明日之教师》、《改革师范教育的呼吁》;自九十年代开始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运动以来,美国真正认识到学术素养对培养高质量学生的重要性,加快了教师教育的步伐,颁布了《明天的学校——建立PDS学校的原则》(1990)、《头等大事:为美国的未来而教育》(1996)、《科学教师师范教育改革建议》(1998)等教师教育改革文献,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同时,美国还先后成立了物理、科学、中小学语文等学科教师协会,并有美国教师联合会等全国性教师组织,这些机构在为教师争取各种合法权利的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课程资源在丰富中谋优化。随着各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这一概念日渐受到更多人的重视。课程资源研究较早起源于美国,泰勒从现代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课程建设的三种来源,即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及学科专家的建议。当前,各国愈趋重视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将课程资源纳入课程建设、课程改革计划政策高度予以明确规定。同时,各国在课程建设实践中也不断赋予课程资源更多涵义,从而使课程资源主体日趋多样,这种多样不仅表现在种类的多样性,而且表现在同一种课程资源具有多样的课程价值。如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公布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课程资源建设就是要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就是要根据具体地域特点、学校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资源主体日趋多样、内涵不断丰富,从而保证课程资源建设得以更加合理、有效的展开。日、美、英等国在课程建设中还重视将课程资源纳入国际背景下予以开发,从而打造出具有极大国际影响的精品课程,如日本八十年代顺应全球化形式开始研发的“国际理解教育”,美、英等国为提升环境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而研发的以“绿色教育”为核心的绿色学校行动。
二、南山课程建设的主要特点
1.以思想转变为先导,加强课程管理建设。高效、科学的课程管理机制是课程建设的先导。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体制,这种模式不仅造成了“ 千校一面,万生一书”的局面,而且也影响了地方和学校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国际上课程民主化的趋势推动了我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地方、学校对课程管理的权力正在增大,如何灵活使用被赋予的管理权成为地方、学校面临的挑战。作为国家级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南山区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课程改革的若干意见》、《综合课程实验指导意见》、《校本课程开发》、《学习评价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课程建设进行指导,并从组织落实、经费落实、规划落实、督导落实等方面予以保障。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校在课程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基于学校的课程管理制度,落实学校的课程管理,保障三级课程管理的切实落实,增加各级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管理建设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先导。各学校先后完善由学校、社区和家庭广泛参与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建设学校课程开发、管理和研究队伍;有效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建立以课程管理为核心的学校制度,这些措施确保了学校课程建设健康发展,使南山区实现了人人有特长、校校有特色的先期目标。
2.以素质提升为基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的课程研发水平、教育教学艺术、学缘结构、学术水平、教育理论和思想素质等。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们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而且要成为新课程的参与者和研究者,这就对教师所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南山区完善了教师教育机制、形成了实施“五个结合”的教师培训工程,师资培训特色:首先,从培训对象上实现了教师、教研员和校长相结合,几年来,全区有6000多人次参加了国家级、区级、校级新课程培训,局里还组织对校长进行了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其次,在培训时间上实现了假期培训、平时培训、业余培训相结合,这为师资培训提供了时间包装;第三,培训内容实现了课程标准、课程理论及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多维培训理念,使教师们从理论到实践对新课程改革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并能在学科教学中加以运用;第四,实现了境外培训、区域培训、校本培训多方结合的多途径培养方式,这不仅拓展了教师们的视野,也为提升教师教研能力、转变观念奠定了基础;第五,培训管理实现了区域、学科和学校管理三结合,这为师资培训高效实施提供了保障。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南山区师资培训提升了教师综合素质、转变了教师观念、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们的课程建设能力。实践证明,通过师资培训推动南山课程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卓有成效的。
3.以特色发展为核心,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进行课程建设是南山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核心理念。以国家课程为依托,在保证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进行课程建设实验是南山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为了加强学科渗透,对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进行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南山区教育工作者以课程优化为核心,在系统性、综合性上进行优势互补,在全区开设了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等综合课程,体现了教育目的的综合性,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南山实验学校以国家课程语文学科为依托、结合学校及师生实际进行“八岁能读会写”也是南山课程建设的“拳头产品”,实验以“教育就是播种爱”的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儿童不同阶段的发展潜能,凭借汉语的优势,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整体推进识字、阅读、口语和作文教学,籍以促进儿童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根据实验发展需要,学校组织一线教师编辑整理了“学本”,通过实验,达到了在二年级至少认识3000个汉字,边读边写,多读多写的目标,作为实验的直接影响,全区很多五、六年级学生已经能读四大古典名著等一些中外经典读物。
开发校本课程是南山课程建设的一大亮点。南山区把开发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改革实验的突破口,成立了区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使校本课程开发列入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范畴,南山区各学校也纷纷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各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对社区及学校课程资源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开发了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其比较成型的校本课程分为三类:与社会环境有关的人文地理类、与办学特色融合的学校特色类及与学生发展有关的个性特长类。
三、借鉴与启示
为了实现深入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汲取国际课程建设经验,笔者认为我国课程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升:
1.放权松绑,以高水平促进课程管理建设。从国际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发展情况看,在集权制国家,简政放权已成为课程管理的大趋势,韩国、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家在统一全国课程标准、对各地课程总量进行控制的前提下,放权松绑,给地方、学校以更多课程建设自主权,增加学校课程建设的灵活性,发挥各地、各学校优势,调动地方、学校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这也是改变我国“千校一面、万生一书”的必然选择。事实上,自课程改革以来,许多地区已转变观念、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服务超越,但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一些课改实验区可以加大改革力度,在国家课改方针政策指引下,多视角、全方位地还各学校以更多自主权,从而为各学校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保驾护航。
2.挑战极限,在高起点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前提,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地高度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南山区通过海培计划、五个结合工程项目等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站在高起点,如何进一步推进师资培训成为课程建设的关键,任务也更加艰巨。首先,有针对性的培训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基础,管理者可以深入学校,了解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们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超前规划,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其次,管理者应重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他们不仅会在各学校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辐射到身边的教师,而且可以成为教师身边的“教育家”,对学校、全区甚至各地教师进行培训,这样不仅可以不断提升骨干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其发展,也可以让更多教师受益,并渐次推广,从而逐步推进“教育家办学”的理念;同时,组建教师协会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他国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协会可以为教师素质提升提供一个更专业、更广阔的平台。协会不仅可以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方向,也将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缓解教师职业倦怠,让教师们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教育教学及课程建设中来。
3.塑造精品,用高标准深化课程资源建设。在高效管理、优化师资队伍的基础上,课程资源开发是深化课程资源建设、塑造特色精品课程的关键。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教师们首先应对手中的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变“教教科书”为 “用教科书教”,有效利用手头已有的资源;其次,他国课程资源建设经验告诉我们,因地制宜,将课程资源纳入时代背景下予以开发是合理、科学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因此,将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建设同各地、各学校办学目标、地域特色相结合,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精品课程是我国课程建设深入推进的最佳选择。
简言之,在提升课程管理效能、优化教师队伍、科学利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走课程建设内涵发展之路,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精品课程,以课程建设促教育质量的提高,以教育质量提升推动课程建设,在相互促进中逐步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质效的新跨越,这是他国课程建设及南山课程改革实验区的经验,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本质诉求。
参考文献:
[1]Kiiebard,H.M.Changing Course: American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20th Century.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2.
[2]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Reforms trickle up to schools of education[EB/OL].http://www.aft.org/pubs-reports/on_campus/2003/apr/feature.htm,2008-9-12.
[3]United State.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EB/OL].http://thomas.loc.gov/bss/d103/d103laws.html,200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