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科书转型刍议

2009-01-20 01:56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教科书转型教材

李 虎

【摘 要】教科书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材料,也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载体。因此,历史教科书的结构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目标的达成,同时也制约着学生的自主学习。新世纪课程改革倡导“生本理念”,与之相应,历史教科书的结构与内容也应该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从“教材”到“学材”的转变,也是生本理念下历史教科书的应然趋向。

【关键词】教科书 转型 教材 学材

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主要材料。它不仅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的“教材”,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学材”,而后者的意义更为重要。以往的教科书更多的是关注,如何方便教师教学,这样的教科书对 学生而言毫无吸引力,从而导致学生不感兴趣。因此,教科书从“教材”到“学材”的转变,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学材”教科书更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

一、教科书的定义

在《现代课程论》中,将教科书定义为“学校或是任何学习集团在学习一定领域的知识时所运用的教材,以便于教学的方式编写的图书。”显然,便于教学方式而编写的教科书更多的考虑到教师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运用教科书自主的学习。在王策三先生的《教学论稿》中对教科书的概念定义如下:“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主要材料。”在此,笔者认为教科书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主要材料,并且教科书更多的是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科书应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指引,教科书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置都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其知识基础等。对教师而言,教科书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师在授课时并不仅仅是对教科书的复述或重复。在此意义上,教科书更多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准备的。概而言之,教科书可认为是学生在学习特定领域的知识时所运用的材料,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编写的图书。

二、教科书的功能

1.教科书功能的时代变迁。教材是课程最终、最直接的体现,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由专业人员进行编写的。在我国,教材最主要的还是纸质的教科书为主,电子书及影音教材在大部分地区还无法得以实现。因此,教科书也可以说是学科课程的最直接体现,是学科课程的核心材料。就教科书而言,其作用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作用。

在古代,多以经典著作或宗教教义本身为其教科书,如基督教的《圣经》、中国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易经》、《诗经》、《书经》、《春秋》、《礼经》)等,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其意义所在。

近代以来,社会的进步对学生应对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近代教科书便出现在学校中。正如捷克著名教育家、近代教学论创始人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卷首语中写的:“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得学校因此可以减少喧嚣、厌烦和无益的苦劳,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在此,夸美纽斯认为,教科书是最好的方法,他说:“一切的关键只有一个——基于适当的教学法编制的教科书。”就此意义上,教科书已不再是仅仅提供给学生简单认知的材料,而且还要提供学习相关知识的方法,即:不仅“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

社会步入现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如此之快,学校课程已无法完全涵盖应对社会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科书的功能又发生了变化,教科书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多是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指导。因此,教师从以往的“授人以鱼”的角色转变为“授人以渔”的角色。因此,教科书突出的功能有:①信息传递功能——传递给学生最基本、有用的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②系统化功能——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网络。③指导功能——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并能以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在此,笔者认为,教科书的指导功能是其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另外,教科书还应该注重学习者问题意识的形成,关注主体学习态度及能力以及对话、合作、表达等社会态度的形成。教科书还应重视激发儿童的兴趣,以求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历史教科书的功能。历史教科书是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材料,学生依据历史教科书呈现的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理解。在传统的历史教育中,历史教科书只承担知识呈现的功能,即告诉学生是什么。历史教育仅仅是告诉学生是什么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从表面看,历史是记录过去的,但作为对过去进行反思的史学,与人类生活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历史的价值就在于使人类了解自己的过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过去,“从而无所畏惧的迎接现实的挑战。”显然,历史教科书不仅要呈现给学生是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教科书中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进而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在此,赋予历史教科书更多的指导功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能自主的、积极的探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对教科书赋予的新的内涵。

历史教科书与以往专家、学者和成人为主要阅读对象的历史专著不同,是以青少年为阅读对象的。它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依据,教师施教的主要凭借。因此,历史教科书要更多地考虑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和历史教学法的理论因素。

总之,历史教育的人文性就决定了与其相适应的历史教科书的转向,即从呈现给学生是什么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手册。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此意义上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和协助者,而不是无

所不知的智者。

三、从“教材”转向“学材”

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主要材料。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材料。因此,教科书的编写要体现“生本”理念。在教科书编写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思维方式及其兴趣。教科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应更多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倾向于教师的强制灌输。教科书应该从以往的“教材”转向“学材”。

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主题选择出来的历史教材内容,更确切的说是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历史教学才会真正适合儿童的实际,才会产生真正的有效教学。此种课程与相对应的教科书并非强调记忆现成的知识内容,而是讲求探究、比较阐释、综合分析的过程。强调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分析史料的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中提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前提。”很明显,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变使课程赋予更多的内涵,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课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前提,学科教科书是学科课程的最集中的体现,在历史课程中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前提的重任便落到了历史教科书上面。

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材”功能发挥的要素应有如下几点:

1.历史教科书只有适应个别差异才能成为“学材”。教科书面向的是学习方式千差万别的活生生的学生个体,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正如《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所提到的:“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学生必须有这种经验:它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如此,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历史的记忆是历史学家从浩瀚的人类活动中挑选出来的有意义的社会经验。基于历史学科的此意,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并把自己的经验同前面各代人的社会经验相互结合起来,从而使自己的思维有效性比以往有所增长。基于此,历史教科书选材应趋于多样化,给学生以不同的选择,从而适应不同兴趣、不同生活经验的学生。

2.历史教科书只有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才能成为“学材”。教科书在问题设置上,一定要使学生自主思考。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中并不能直接找到答案。“这些问题,应该是那种学生为获得任何解决方法,而将不同的事实和观念联系在一起的问题。”历史事实本身并非是完全客观的,它掺杂了历史学家的主观倾向性。正如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所论述的:“历史的客观性——不可能是事实的客观性,只能是事实与解释之间,只能是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关系的客观性。”由此看来,历史学科也必然承接历史本身所赋予的意义,在历史教学中,应给学生自主判断历史是非的权利,给学生自主寻求答案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依据史料分析历史的可能性。

3.历史教科书只有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成为“学材”。“在教育上,兴趣既可视为宗旨,也可视为手段;也就是说,兴趣即是目标,有是与旨在实现目标的教育经验相关联的驱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学习者只有对某一学科感兴趣了,他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因此,教科书的编排一定要符合相关年龄段学习者的心理特点,以便引起他们的兴趣。

那么,历史教科书如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笔者认为,中学的历史教科书面向青少年儿童。这个阶段学生好奇心强,但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及抽象思维的能力。因此,教科书在设计上注重趣味性的同时应兼顾教育性。即在运用大量历史图片的同时,需要设计合理且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图片的选用应注重历史信息的传递,并采用古今对比的方式将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有所呈现,使学生在欣赏教科书所呈现的图片时能够联系实际,对历史的发展有所思考。

4.历史教科书只有有助于学生自主获取信息才能成为“学材”。以往的教科书只是将信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教科书上,学生对信息只是死记硬背,却并未真正理解所记知识点的意义。因此,学习者对信息的获得必须成为整个问题解决程序的一部分。此外,“当获取信息成为解决问题的一部分时,这种信息的用途及获取信息的原因就清楚了,这样就不会导致死记硬背了。”

获取信息并非直接从教科书上复述,这需要巧妙设计问题,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组织教科书所呈现的材料,从中总结并得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理论依据。

总而言之,历史教科书从“教材”向“学材”的转变,应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还通过问题的提示,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

教科书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材料,也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载体。学校课程的设计最终要通过教科书体现并付诸于实际教学当中。因此,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目标的达成。历史教科书应更多的面向学生而非教师,因此,历史教科书从“教材”向“学材”的转变是历史教科书改革的必然趋势。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改革的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美)Ralph W.Tyler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7](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猜你喜欢
教科书转型教材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教材精读
打麦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藏起来的教科书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