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正荣 王 丹 雷久军 李小燕
【摘 要】本文对四川省90余所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师进行了调查、讨论,发现教师们仍然习惯于“教”教科书,而不是用教科书教;教学方式陈旧,科学探究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情境创设的作用;化学实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程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学习评价的标准仍然是分数、名次和升学率;中考命题与课改不配套;等等。笔者就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初中化学 新课程 问题 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四川省的全面展开,学校普遍进行了教学改革,但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2008年11月,我们在四川省初中化学教师骨干教师培训时对来自全省21个地市州90所学校的91名化学骨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组织他们就新课程开展以来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和网
络、博客交流,发现以下几个问题较为突出,现提出来与大家一起研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仍然习惯于教教科书,而不是用教科书教。67%的教师反映教科书中的知识不系统、不连贯,跳跃性太大,内容多而残缺,课时少,讲不完,与高中不衔接(注:四川省高中还未实施新课程)。学生上了高中后学习困难,高中老师和学生家长都骂初中教师没有教好,使学生成为了课改的牺牲品。实验方式单一,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不完善等。甚至有些老师认为,新课程标准制定没有考虑西部的实际情况,对西部条件估计太高,要求太高,不适合在西部推行!这说明大多数老师都把着眼点放在教材上,把教科书当成了唯一的教学资源,严重缺乏校本教研,没有想方设法地去实现教学目标,仍然仅限于“教”教科书,而不是“用”教科书“教”。
2.教学方式陈旧,科学探究流于形式。虽然79%的教师都能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但不少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用老法教新课,用传统的讲授法上科学探究课。事实上,新课程从来都没有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其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但是,有的老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去讲科学探究的内容,而且还按科学探究的模式和流程讲课。笔者认为,这不是真正的科学探究,真正的科学探究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己提出假设,自己制定方案,自己解决问题。那种全由老师讲,学生只在形式上讨论一下的“科学探究”,达不到探究的目的,也难以取得期望的效果,在一些教学竞赛中,也有个别教师上课搞得很热闹,既发探究卷,又发动学生鼓掌,有的则用上了唱歌、不停地表扬和鼓励等方式,气氛看起来非常活跃,但收效甚微。
3.没有充分发挥情境创设的作用。许多老师的教学,都把情境创设的作用仅仅停留在课的导入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而不是用问题情境去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建立假设、制定方案、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教师采用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为学生创设适合求知的心理困境。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透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只有透彻理解了教材,才能超越教材,从而创设出高水平的问题情境。但并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激起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心向的,也不是随便把问题提出来就算创设了问题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应和所授课有密切的关系,要确实起到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作用,而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但不少教师对问题情境没有真正理解,误认为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以“满堂灌”代替了“满堂问”。而且问题设计缺乏合理性、科学性,提问的随意性大,提问时机把握不准,忽视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
4.化学实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许多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化学实验课。因各种原因,许多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化学实验课,特别是川西民族地区,课改前都只有大约12%的学校能开全化学实验。没有开设化学实验的学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校条件差,没有实验仪器和药品,有的学校甚至根本没有实验室和实验员,因而无法做实验,当然这里面也包括部分地震灾区的学校,如北川中学,校舍全毁,现在全校幸存师生还寄住在长虹培训中心,他们在重建完成之前从初中到高三各年级都无法进行实验教学,这是可以理解的。而有些学校,却是由于地方经济落后,地方财政投入太少,多年来一直开不了化学实验课。即使以前能够开实验课的学校,也由于新课程需要的仪器和药品成十倍的增加,学校在短时间内也无法满足分组实验开出的需要。第二种情况是学校和老师都不重视实验,有条件也不做实验。有的学校学生毕业了,还不知道各种实验仪器是什么样子的,造成了试验资源的闲置、浪费。
(2)实验教学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有的老师一直采取在黑板上讲讲实验,升学考试出些题让学生背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背熟了就去考的方式,因而难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有时背实验的学生比做实验的学生考试成绩还好,这就难以激起学生做实验的动力。对此,学校由于缺乏必要的检查和督促手段,而不能对实验教学实施有效的管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考试命题更应该与新课程教学的主旨和要求配套。
(3)对实验教学的投入不够、组织不力。2007年,我们对四川民族地区的实验教学条件进行调查发现,约51.5% 的学校根本没有投入或消耗一分钱的实验经费。在笔者的一篇博文讨论中,一位中学教师写道:“笑死,实验是学校最不需要的,是用来装门面的,可有可无,它占有的资源已经大幅下降。如从投入人员来说,我校已经从十多年前的约2%下降到目前的约0.6%,而当时个人收入与其他教师是相当的,现在个人收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这里所说的个人收入,是指学校计算课时补贴时乘的系数,一般数学是课时数乘以1.5,化学只乘以1.0甚至0.9或0.8,那是因为许多学校领导认为语文、数学、外语重要,化学不重要所致。同样上一节课,化学课与数学课的课时费比起来差了很多,这就极大地挫伤了化学教师的积极性。因此,许多老师都不愿花太多的时间去准备实验,更别说去研究实验了。此外,部分教师在认识上对化学实验的不重视也是初中生实验能力存在缺陷的主要原因。这些教师认为,在实验室上课对知识的认知与巩固效果不佳,是浪费时间,只有在课堂上不断讲实验,学生对知识点才会真正掌握;中考与实验有关的题型,只有不断地练习讲解,学生才能熟悉。大多数学生也认为,化学实验做不做都无所谓,考试时“画画装置、背背现象”一样能得高分,因此产生了敷衍实验的现象,把实验课当成紧张学习生活之余的一种放松,根本谈不上严谨、规范的实验态度。但是,如果教师只讲实验过程,而不让学生亲自操作,学生头脑中的化学印象就会比较模糊、不生动,更谈不上精细和正确了,甚至时有残缺和错误。他们可能死记各种概念、定律、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却难以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可能流利地背诵某些现象,但在实际操作时却无从下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上了大学,连蒸发皿等简单仪器都不认识,胶塞打孔都不会,更不用说培养化学实验的探究能力了。
5.课程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由于化学教师的工作量大,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开发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特别是校外与生产生活有关的资源。调查显示,约88%的教师仍然把教学资源仅仅局限在教科书和习题集上。
6.中考命题与课改不配套,学习评价的标准仍然是分数和升学率。许多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不适应,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下来,不少有经验的老教师都哭了,倒是年轻教师能够适应。在“痛定思痛”之后,老师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与中考命题之间的关系,又开始关注考点、关注题型、关注给概念下定义、关注应试,由此减少了探究及其它活动。此外,为了实现知识的系统性,还增加了不少旧教材的知识和相关内容。由于命题指导思想没有转变,仍然只注重考知识和知识的系统性,仍然是按过去的方式考试,不重视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更不重视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的考核,也由于高中没有开始课改,命题者迁就高中教学的需求,从而把初中改革后的教学导向了应试教育的回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