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009-01-20 02:30赵艳梅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授之以渔感悟朗读

赵艳梅

【摘 要】阅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意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习方法。总体上来讲从三个方成进行引导:在朗读中提高欣赏能力;在思考中提高分析能力;在感悟中提高创新能力。惟有如此,才能产生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方法;授之以渔;朗读;思考;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索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明确阐明了阅读在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的作用。阅读性质的定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搞好阅读

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重中之重,而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学方式,即让学生获得好的学习方法。

一、阅读教学中“读”占鳌头

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功夫兴味长。一篇文章只有反复读诵,才能领会其精华所在。朗读是阅读的基础,它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文章的记忆、领会、鉴赏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其中的道理是很明白的。可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好多老师一味的讲解与分析,以期完成教学任务,自以为津津有味,而学生却一脸茫然。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就在于教师恰当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用感情去朗读,或轻重缓急,或抑扬顿挫,或激越奔放,或深沉细腻,让文章的内容如同一幅幅画面展现在眼前,自然读者和作者的心意就相通了,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领会在心中了,伴随着这种形象阅读,不用百遍而是一两遍就可以把握文章的精髓。

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篇送别兼咏雪的诗,诗的语言气魄宏大,描写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阅读之前,我首先告诉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全诗紧扣“雪”字,以雪开创奇情妙思,全诗处处提雪,处处绘雪,雪景衬送别,送别中绘雪景,景情合一,匠心独运。真是不读不知道,诗文真奇妙。”几句话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读的兴趣,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便会主动地去解决诗文中的字词障碍和词语的情感色彩,同时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敲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同时还积累了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千古佳句。

当然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学会欣赏。读书要“声响处学”“以声传情”,我指导学生要注意从声调来体会诗文所蕴含的情感,力争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终于领会到了诗文的诸多美点:构思美,以雪开创奇情妙思;语言美,明朗而有节奏;意境美,边塞的自然风光与边关战士的精神风貌的完美结合。

从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总结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阅读,让他们在兴趣中去体味感悟胜过教师千百遍的讲解,朗读是启迪学生思想获得审美情趣的法宝。

二、阅读教学中“思”是基础

阅读教学中“读”固然重要,但如果在阅读教学中不加入“思”这一因素,“读”就成了无源之水。一个学生如果能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不断思考,那么他对课文的理解会不断加深。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思考,从而提出疑问,并在思考中解决,这样阅读和思考能力都能得到得高,随之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会加强。

北宋王安石的《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文眼”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使阅读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笔者在进行《伤仲永》的阅读教学中首先提出问题: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学生读懂课文参考课下注释后回答:“伤”是“哀伤、叹息”。我又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生答:一个神童因“不受之人”最终“泯然众人”。

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我们不妨教会学生运用思考质疑的方法,摆出自己在钻研课文中所发现的问题。接下来鼓励学生思考,可以从文章的每一个段落中挖掘问题,也可以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思想内涵上挖掘问题。思考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提出了“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受之人与‘受之天有什么样的关系?”等问题。

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的态度都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思考;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思考。其中,第1问“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被学生回答为“三个阶段”时,我顺势问道:“这三个阶段是平均用笔吗?”有学生答道:“不是平均用笔,而是有详有略。”这时,我提醒大家“有没有疑问要解决”,马上有学生质疑道:“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之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第一个阶段──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我让其他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经过几个学生的精彩发言后,我总结道: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古人早已懂得作文之法──详略得当。作为今人的我们,更应注意写作文时要巧妙地取舍材料。通过解决问题,煅炼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提高了分析能力,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

三、 阅读教学中“感悟”的花朵

阅读教学中,我们最终还是能从“读”与“思”中得到启迪,即感悟,用所感所悟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结合所读的内容,陈述自己的思想感受,以及对阅读文中人事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是写给学生马生的一篇赠序,目的在于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和许多文学作品一样,《送东阳马生序》也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因此,读者必须通过作品中有三分的语言去体会作者“十分”的用心,甚至超出这“十分”,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学习本文时,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探究,大胆创新,从中悟出道理。学生果然有创意,不仅悟出:刻苦努力,不畏困难;谦虚好学,尊师重教;还悟出了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等。诸如此类,均是学生感悟之花结出创新的硕果。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用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进行多元化的阅读教学,尊重不同学生的意见,启发每个同学有不同的感悟,正如鲁迅所说的《红楼梦》,“红学家看到的是‘易,道学家看到的是‘淫,才子看到的是‘缠绵,革命家看到的是‘排满,流言家看到的是‘宫闱秘事。”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从个体出发,积极思考大胆感悟,在感悟中发现有价值的争鸣问题,真正在阅读上进行创新。

综上所述,朗读、思考、感悟,是阅读教学的必要环节,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尤为重要,所以我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猜你喜欢
授之以渔感悟朗读
为了“梦之队”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