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知识范围 少犯方向性错误

2009-01-17 07:34徐世收丁宗刚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09年1期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法

徐世收 丁宗刚

初学哲学的同学在做主观试题时,经常会犯方向性错误,以致出现答案写了一大篇,判卷老师大笔一挥给个“鸭蛋”的情况。有的同学甚至一直到高三毕业也搞不清什么是辩证唯物论、什么是唯物辩证法。这些情况的出现都缘于知识范围不清。因此搞清知识范围,对于避免犯方向性错误是至关重要的。

1.要从宏观上搞清知识边界,形成知识板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又分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学哲学并不难,关键是把握实质。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这四个概念的词语结构都是偏正结构。我们首先要注意它们的中心部分,然后再关注其修饰部分。辩证唯物论首先是唯物论,它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其次它是辩证地即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同时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唯物辩证法首先是辩证法,它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其次它的辩证法是唯物的,即联系、发展、矛盾都是客观的,都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既辩证又唯物的,像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等都体现了唯物论的思想;而承认认识是发展的、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等都体现了辩证法的精神。历史唯物主义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具体运用,它也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但因为它是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所以它的基本问题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在明确知识范围时,对于边界不清的部分要格外关注。像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当强调主、客观关系时属唯物论;强调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联系时,属于辩证法;强调认识规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必要条件时,则属于认识论。哲学常识第八课是整个教材的集大成者,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在该课都有体现。但是依据知识的特点,考纲把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等几个知识点都归到了认识论中,而把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等则归到了历史唯物主义中。

2007年高考中,不少考生将试题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辩证唯物论,而漏答了辩证法中的发展的观点与联系的观点。2008年高考中,有的考生将试题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局限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上,而不能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上,尤其是不能从人民群众的作用和历史地位上去分析,结果也造成了失分。因而,只有把知识范围搞清了,才可避免犯方向性错误。

2.要从微观上搞清各个哲学原理的具体内容及要求。

哲学原理一般都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部分。前者一般表述为世界是什么样的,一切事物是怎么样的,而后者一般表述为“这”要求我们怎么做。“这”代指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如唯物论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尽管近几年的高考题对原理的叙述赋分减少,在答案中不再强调原理的完整性,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从思路上要求规范一些。

当试题涉及用“辩证关系”来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全面分析问题。例如,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38题的第(3)题:“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试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和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39题的第(6)题:“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这两个试题都要求用辩证关系答题。答题时,前者既要答出尊重客观规律,又要答出发挥主观能动性;后者既要分析部分对整体的影响,也要强调整体对部分的影响。

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原理,同学们更要注意加以区分。像常考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等问题,很容易出错,对此同学们一定要区分好。“一切从实际出发”属于唯物论,是物质决定意识的方法論,它强调主观要符合客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辩证法,强调矛盾的特殊性,注重客观实际的具体特点。“主次矛盾”是在一个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多个矛盾之间的关系,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一般要从动态的角度在办事情中去考察;“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在一种矛盾中的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它们在矛盾内部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对事物性质的影响不平衡,一般要从静态的角度在看问题时去把握。

3.要从中观上搞清知识串或知识包的确切范围。

这里着重强调的是辩证法中的三大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这些观点都包含着许多具体的哲学原理,若在答题时缩小了它们的范围,遗漏了知识点,就会导致失分。发展的观点既包括哲学常识第二课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又包括第四课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联系的观点则包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诸如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联系)和条件性;矛盾的观点(或称矛盾分析的方法)则包括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等原理。做题时,遇到这些提法我们要先划一个大的范围,再根据设问与材料的要求来确定要使用的具体原理,这叫“先广泛撒网,再重点培养”。

例如,2007年高考政治海南卷第26题的第(2)题要求“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有关知识,分析互联网信息传播加速的社会作用”。在答案中,用到了“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要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来分析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不断加速对社会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还用到了“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说明看问题既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肯定互联网信息快速传播有利于社会的积极作用,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应当对网上有害信息快速传播的不利影响保持清醒认识。在这里运用了矛盾分析法中矛盾的普遍性和主次方面两个原理。

又如,2007年高考文综天津卷第38题的第(3)题要求“结合材料一、二,用发展的观点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这里“发展的观点”就要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过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等原理答题。

在审哲学主观题的过程中,只要我们明确了设问所用原理的确切范围,就可以避免犯方向性错误,做起题来也就不会南辕北辙了。

猜你喜欢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法
中国现代美学发生的内在线索与本土话语
“辩证法”到中国: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概念史研究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视野下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史蒂夫·富勒社会认识论思想的分析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高等数学教书育人例谈
认识论的自然化、日常化与人工智能
现代形而上学的特征
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