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知识梳理与认识

2009-01-17 07:34苏万青朱丽华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09年1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工业民族

苏万青 朱丽华

一、基本线索梳理

1.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阶段变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

二、重点问题简析

1.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近代前期经济的影响

世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等,都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欧美工业资本主义国家打败了清政府,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以满足大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的需要。这一过程摧垮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促使小农经济破产,把中国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列强在中國开矿、设厂、修铁路等,直接利用中国的廉价原料、劳动力,就地生产、销售,获取高额利润,其产品也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优势,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获得了一系列侵华特权,使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加剧,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战期间,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尤其是帝国主义国家大力扩军备战,忙于军工生产,这就使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生存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2.中国近代调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探索

3.中国近现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于甲午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短暂的繁荣;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日益萎缩;新中国成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的进步方向,但因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能成为近代中国经济的主导形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简表如下。

5.新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1949—1976年)和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探索(1978年至今)。

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建设借鉴苏联的经验,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1956年后,中国共产党破除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这个时期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但也屡遭挫折,发生了“大跃进”。正确与失误两种现象相互渗透和交织,最终“左”倾错误占了上风,导致“文革”的发生。

“文革”结束后,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邓小平理论,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这一时期的探索是成功的,改革开放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1.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和民族工业的特点

有利因素:①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冲击着当时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了条件。②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③人民反帝爱国热情的推动。“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④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不利因素:①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③重工业基础薄弱,工业投资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失衡,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不利于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特点: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②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大。③以轻工业为主,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④技术、设备、原材料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缺乏独立性。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发展过程中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发展历程十分艰难、曲折,但作为新的生产力,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始终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6)发展极不平衡:地区分布不平衡;行业结构不平衡。总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2.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地位、作用及历史启示

(1)地位、作用:①民族资本主义代表新的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提供物质和阶级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

(2)历史启示:①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抑和排挤下,日益萎缩,证明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②国家独立是民族经济振兴的基本前提;要善于抓住和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要优化投资环境,减少垄断经营;要保证充足资金,以科技为先导;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③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④加入WTO后,中国民族工业面临机遇和挑战,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发展壮大。

3.我国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成败原因及经验教训

(1)取得成就的原因: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发挥;党能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

(2)产生失误的原因:党一度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党在一个时期内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我国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经验教训: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充分认识国情,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单纯按主观意愿办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要正确处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及中国入世的影响

特点:我国对外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宽领域新格局(涌现出了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内地出现大批开放城市、开发区等)。

影响:经济的全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世贸组织成员国广泛,在国际贸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加入WTO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经之路;加入WTO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最基本的“非歧视性原则”,加入WTO后我国可稳定地享受任何成员的最惠国待遇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改善外贸条件;加入WTO可参与世贸规则的制定和修改,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资源;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国企业的资金、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加入WTO对弱势产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有些产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工业民族
MINORITY REPORT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民族万花筒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